值得深入思索的是,骆英做为昔日北大中文系的才子、今日谙熟中外哲学名著的学者型的企业家,当然懂得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和城市化内涵的丰富性。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场革命,城市的崛起是人类智慧的奇迹,也是人类发展的契机:“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这句流行于西方的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城市独有的魅力。早在20世纪初叶,美国诗人桑德堡、林赛和马斯特斯,就继承了惠特曼的传统,以磅礴的气势讴歌工业文明,桑德堡的名篇《芝加哥》和《早安,美国》就歌颂了城市宏伟的高楼,是“远远超越星星和街道那变化的银三角/摩天大楼安放陡直的字母”,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与之相比较,人却成了“两条腿的小丑”。其实,人是能动的,物是受动的,人创造了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又提升了人的智慧。我国研究城市文化的学者,也对城市有过充满诗意的描绘:“城市是一片经济区域,城市是一种文化空间,城市是一部用石块和钢筋水泥建构的历史,城市是一部打开的书,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期冀和抱负;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是一种群体人格,城市是一种氛围,城市是一种特征”(杨东平:《城市季风》)。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城市是一面双刃剑,它的另一面是世界性的困扰在城市越来越明显了: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心灵压抑、道德失衡感、文化世俗化,都在扭曲人的性灵。骆英不是以社会学家的价值观念思考城市功能,而是以诗人的良知感悟生命,表明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骆英以双向思维展示了他的这种终极关怀和美学理想,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消磨个性、拘囿自由的愤懑与不平;另一方面则是表现他对田园文化为象征的自然形态的憧憬和追寻,这是一种生存环境,又是一种灵魂归属。
其一,《都市流浪集》中的许多篇章真可谓之郁结漫漫忧思忡忡:表现出城市的生活格局正在消解人间温热,从而简化了人生,当街灯燃亮的时候,“依靠过的身影了无印迹/依靠过的心情花落般寂静”,“相拥过的手臂像巷尾/拐弯后消失得无息无声/在都市中依靠像咖啡/半是酸涩半是苦腥/在都市中相拥像街灯/半是昏暗半是黄红”(《灯 黄的亮起》);他以多种色调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城市生活的单调和冷寂:“高楼冷静得像灯塔/破碎的灯光把雨色一层层染深”,“残落的纸屑在街灯下闪烁/像雨色的人徘徊得已经失控”(《雨色》),而在无数次的单调和重复之后,最让人感到痛心的是“想不起该思念谁了/日子杂乱得变形/在网络上随意翻阅/懒惰得空白而贫穷”,“这岁月已一千遍复印/这都市已一万遍克隆/这无奈已一亿次诉说”(《想不起》)。于是人变得被动,就象抽屉一样“被漫不经心地拉开/又毫不在意在地关上”,然而人毕竟不是抽屉,心灵之火没有泯灭,相思之情还在流淌,会想到“远方/清明的山正在荒凉/灯前/我的女儿正在梳妆/风啊/你为何又敲错我的窗”(《抽屉》),被动与主动、无声与有情两相对照相克相生,就更增添了悲剧意味,它印证了一位哲人的格言:“人生来自由,又无所不在限制之中。”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历史前进,又限制了心灵自由,生存中的“二律背反”为诗人的认知探求提供了宏奥的哲学旷野。必须看到骆英千缕情思万般忧愤的灵启之源,是他对世界倾斜、贫富不均、哀乐悬殊的愤慨,我多曾与他促膝长叙,把酒倾谈,不幸的童年、贫寒的岁月、对心灵的扭曲、对尊严的戕害,都使他的意更坚心更软,强化了平民意识,强化了平等意识,强化了自强精神,也强化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他说,坐在汽车里看到一个小伙子衣衫褴褛汗流浃背,蹬着一辆板车在滚滚车流当中穿来穿去,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流泪,他总是默默祈望一切善良的人们都能摆脱种种困境而过上幸福的生活。与他肝胆相照的倾谈,总让我同他的心贴得很近,让我真切地理解了骆英的诗人气质、诗人风骨、诗人本色和人格魅力。他虽然刚入中年,却已久历沧桑,方能写出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句:
我知道
穿越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
只看见
只不过是谁富谁穷的哀怨
那主流的象罂粟
是女巫设置的盛宴
我知道
繁荣的岁月其实并不清白
只看见
只不过是谁高谁低的转换
那自由的像艺妓
是随需变幻的表演
我知道
平等的富有其实并不可信
只不过是谁唱谁听的晚餐
——《经济学批判》
这样清晰的人间透视,这样深刻的哲学思辩,构成了骆英诗歌的精神魂骨,然而,他的作品中最能抚慰人心的,是那些情思缱绻之笔:“我为那水泥缝隙中的虫儿忧虑/她怎样面对这一天的骄阳/归来的夜晚失去她娇嫩的鸣叫/我的流浪肯定会在都市中迷航/那街角的小草你可会枯黄/沉重的脚步可会踩断你的脊梁/长夜的裸眠没有你的清香/这一夜的梦肯定会杂乱无章/那无家的狗儿你还在守望我吗/等我为你乞讨残剩的腊肠/等那无忧的麻雀飞落在你的背上/想唱便唱想飞翔便飞翔”(《在都市流浪》)。这种对万物安祥的祈望,也是诗人人格精神的外化。
其二,骆英以田园文化象征自然形态,视为恬淡美妙的生存环境,也视为灵魂归属。他把这部诗集题名为《城市流浪集》,从不同角度抒写了流浪之中,情无所依魂无所系的困惑和忧伤,而田园之纯朴正是魂之所依情之所往。只有远离城市的时候,他才会看到“云淡处远山开始蔓延/像我的逃离一层层平展/也许在降落的时分我会无言/但这眩目的视野让我感到安全/喧嚣的街终于不再显现/哀怨的人终于离得很远”(《机舱的窗口》)。不管怎样繁忙,怎样的焦灼和迷惘,他的神思常常“踏上归乡的小路”,想到“有人会敲响钟/有人会打开门/我那匹紫黑的马儿会在草棚中嘶鸣”,“雨亮了/风红了/我的心也要一遍遍湿润/遥望着街头向信箱呼喊/可是远方寄来踏青的请柬/穿起旧的行装我将飞奔而去/清晨看云黄昏看山”(《信箱》)。在这幅意悠悠情漫漫的思乡图里,他去寻找人类没有世俗烟尘玷污的童年,他去寻找恩泽心肺的云霞,他去寻找抚慰灵魂的摇篮。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曾经说过:“谁在忧郁的时候不是宛如身在狱中?在我的巴黎居室中,远离故乡的我产生了魏尔仑式的梦想,往日的天空展现在这石头城上”。是的,魏尔仑《智慧集》中十分朴素的诗句:“屋顶上的天空/这么蓝,这么平静”,就足以让他激动不已,他还钟情于诺埃尔·吕埃《血的花束》中的名句:“多么奇异的晨曦,撕裂的丝帛/在热情洋溢的蔚蓝色中/在记忆中再度涌现?/多么绚丽的色彩狂澜”。这是生命的律动,这是生命的节拍!骆英也是这样,他的田园之恋与爱国情愫相融汇,展示出一幅尺素万里的开阔意境:“只是在我的祖国街巷中奔走/我才会舞丝绸或歌或泣/这归乡之晨啊/你的朝霞如此美丽/云/请你飞逝/海/请你平静/归乡的人/是花的精灵/必将有芳香追寻”,他把祖国母亲喻为“我在夜晚轻抚的一株株杨柳”,把长街喻为“世界上最亮的旅程”(《归乡之晨》),正如埃德蒙·旺代卡芒把童年的田园视为天空,“而天空等待一只手的触摸/神奇童年的手/——童年是我的欲望,我的皇后,我的摇篮曲”(《更靠近天空收割》)。看来一切优秀的诗人,都会有相通的心曲,都会营造相似的意蕴,都让平朴和绚丽相溶解,激越和平静相变幻,创造出美妙隽永的意象群落。
一首优秀诗篇的诞生,往往都是从感觉到智慧的升华,诗人以超常的灵性捕捉感觉,用顿生丰富的想象:“在天风吹红的夜晚上网/你不知道将下地狱 还是上天堂/在灯怎么也不亮的梦中恐慌/今晚不知谁会爬上你的床/用千百种密码编织防线/像在闹市拼命不被剥光/就像闺房被摆进橱窗”(《关于网络》);“萨克斯被嘶哑的低喊/那妞在闭着眼和弦”,这时只有诗人才会感觉到,“飞镖把一次次谋害预演/冷冷地飞过酒腥的夜晚”(《酒吧小夜曲》)。“在虚拟的池塘中滑行像鼠标一样/用程序把情感编织成风浪/用纸做月亮/用灯做太阳/用火星做成红色的洞房/向自己说离别/向自己哭悲伤/像丛林的孤独狼在网上流浪”(《今夜我在网上》),这不仅是想像丰富、意蕴美妙,而且是语言精湛、气韵流淌、长短错落,让人荡气回肠。他可以让感觉与嗅觉相通:“手/穿透酒香/眼/与小号对撞/一缕缕金发过来/好美的唇/好甜的慌张(《Party晚会》)”。《都市流浪集》中的一些篇章,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现代主义色彩,他的意象符号往往表现感觉的变形,创造了物我合一的具像:“墙/被/折叠过/看我/无法突破/从日到夜/在角落/瑟缩/用背/紧靠住墙/月光/终于射来/照着/我/与/墙”(《印象》);“桥/烫我/像/驴的反抗/脚疼着/踩桥/像/狗的走过/随意的眺望”(《桥》)。在他的诗作中,有大量神奇的想像和精妙的比喻,有大量的排比句,意象不断叠加、涵蕴不断丰富、气势不断增长,如长天飞虹、如大海叠浪。“那小巷我一百遍也无法辩认/那大堂我一百回也不敢走进/那女孩我一百天也不敢相视/那长夜我一百次也不愿清醒”(《都市流浪之歌·八》);“都市啊/谁的心灵不像是疯狂/谁的生存不像是流浪/谁的笑容不像是伪装/谁的梦乡不像是逃亡”(《都市浪浪之歌·十五》),如是之句不胜枚举,在这种铺陈和激荡中渲泄诗情。他又长于创作对偶句,不仅形成视觉的对称美,而且使涵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我的呼喊一定要最高最远/让尘世的嘈杂肃然无言/我的爱恋一定要最美最甜/让心中的恋人清纯怡然”(《不想轮回》);“清晨时自己向自己微笑/深夜时自己与自己对饮”(《抑郁时刻》);“这流浪的无辜早让我厌倦/这都市的天河早让我孤单”;“敲响过的门去忘掉后再敲响/逃亡过的路去忘掉然后再逃亡”(《在路上》)。其中又不乏哲理意蕴:“窥视与被窥视着呻吟/强奸与被强奸着骚动/虚拟与被虚拟着放荡/自由与被自由着变形”(《虚拟婚姻》);“这繁华的众生可否同样无情/这世人的目光可否同样冰凉”;“为流浪而流浪的流浪谁能解读/为忧伤而忧伤的忧伤谁来品尝”(《都市流浪之歌·二十四》),这种哲理传达,不再是传统方式中的格言和警句,不再有意向的确指性,而是浓缩了模糊意象,使之拓展了想像空间,使读者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验,从而进行二度创作。当然,他的个别语句还有欠打磨,个别构思还有欠新颖,他不缺乏才力和功力,却缺乏时间和耐心,倘若更注重蕴积和锤炼,他的语言就更臻于完美了。
骆英的创作现象和文化现象都带有奇异色彩,他以宏阔的文化眼光和精到的艺术鉴别力,在安徽偏僻的村落——宏村,发现了文化积淀中蕴含的诗情画意和文化价值,经过修整和开发旅游,现在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北京他开发建造了35万平方米的“长河湾”高级住宅区,被誉为“城市中乡村”,充满闲雅而高致的风韵;他又拿出几十个亿开发大钟寺现代商场。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然与生命相拥相融的魅力,从去年开始他将用100个亿开发南疆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乌鲁木齐——克州——喀什——阿克苏——到南疆之南的和田7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建造21世纪的丝绸之路,建造充满诗意的文化绿洲,建造神奇的生命乐园。毫不夸张地说,他不仅是我国旅游地产的开创者,而且是进行国际诗歌交流的倡导者和大型诗歌活动的策划者,他全力支持中国诗歌学会的建设,去年设立了“中坤杯·艾青诗歌奖”,旨在提高诗的声誉,促进诗的繁荣,现在在全国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年8月由他策划并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生命之源”中亚国际诗会在南疆举行,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我国的著名诗人们聚会于那片神奇的土地。诗是独特的生命形式,诗人是传播人类精神的使者,融入自然怀抱和文化江河的生命,闪耀着灼人的光采,南疆奇崛的山峦、安祥的绿洲、碧蓝的湖水、流动的冰川,凝固的火焰、红色的土地、古老的庙宇、绮丽的传说、浪漫的歌舞,都以鲜活的生命形态、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奇特的民俗风情,激发诗人们的艺术灵感,创作出优秀的诗篇。陶斯亮曾为骆英的《落英集》作序,其中多有慧眼识人之语,称他在事业上“取得惊人的成功”,称他“是个性情中人,也是个色彩缤纷的人。他兼诗人与企业家于一身;他总是做着绚丽的梦但又不放弃实践的机会”,斯亮还称他“是漫漫长途的跋涉者,是风雨兼程的赶路人,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者,是茫茫荒野的独行侠”,这种美妙的诗意描绘准确把握了骆英的气质、禀赋和文化性格。既然,他说:“我不许我的帆儿降落,没有终点也要漂泊”,那么,就让我们同他一起高扬风帆,走向苍茫壮丽的远海,去拥抱诗的万里云霞!
2004年11月16日—18日,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