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诗歌万里行 >> 活动剪影 >>

中国新诗从这里飞翔

——“同一首诗咏海宁”采风活动纪实


作者:周占林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责编:祁人  日期:05-07-31 09:55:33  点击: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昨天下午刚刚在京参加完一个重要会议,晚上便飞临海宁。9日早上,大家刚和他打过招呼,他便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昨天晚上我12点左右到达宾馆时,洪烛一个人在走廊里转来转去,像是等人又像寻找丢失的东西。大家听后,便是一场嘻笑。
  上午的活动内容是参观对中国新诗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故居。
  在网上,打开著名搜索引擎“百度”,在搜索框中输入“徐志摩”三个字,尔后点击搜索,“找到相关网页约447,000篇,用时0.001秒”的结果,让世界上所有了解徐志摩的人感到骄傲。毕竟,网络离我们越来越近,诗人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车过一座小桥,吉狄马加书记如数家珍般地向大家介绍着徐志摩故居。故居是一套红砖与灰砖相间的西式楼房,这是海宁第一座洋房。有些建材来自德国,室内有电灯、浴室、冷热水管。房子是西式的,家具仍是中式的。就是现在我们诗人的生活条件,也达不到当年徐志摩的居住标准。由此可见,当年诗人的家庭的财力水平。
  不知谁说了一声:英希,回家去把你的一亩三分地也盖个故居,若干年后让我们也去参观参观,此语引得满车欢笑。
  吉狄马加书记接着又向大家介绍,徐志摩不但是诗人、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个联结中外文化的桥梁。雪莱、曼殊斐儿、济慈和泰戈尔等文学大师通过这座桥梁走到了中国,泰戈尔并亲自来到海宁。徐志摩的诗篇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界的重要地位。
  未到诗人故居,便向往起诗人的那种潇洒悠然。
  甫一下车,猛抬头,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题写的“诗人徐志摩故居”匾额便悄然映入了诗人们的眼帘。 “表弟金庸敬题”的墨迹更是让我这个当年的武侠迷心中对诗人多了一份崇拜。沿着石门走进洁净而绿意昂然的庭院,一株石榴挥舞硕果累累的枝头欢迎远方来客。
  故居的女解说员向大家介绍,此宅建于1926年,是徐志摩的父亲为了他与陆小曼结婚而特建。因诗人深爱此处“草青人远,一流清涧”的环境,亲切地把它称作“香巢”。
  走进底层客厅,悬挂在客厅正中央的“安雅堂”三字便映入眼帘。而题写此款的启功先生的签名让大家不由地默哀,著名的文史学家、书画家启功大师已于不久前离我们而去,他的离开,亦是我国文坛再失一泰斗级大师。
  在解说员的指引下,大家把目光都盯住了自己的脚下。地上铺着德国彩绘的地砖,让现在居住在大都市的诗人们叹为观止。那高档与雍容华贵,使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也有点望尘莫及。
  穿过客厅,便来到“徐志摩思想和文学活动”展室。在展室里,诗人们的脚步流连忘返,闪光灯不停地闪动,大家想把这里的一切,在频频按动的快门中存入记忆。
  吉狄马加书记指着墙上的一幅图画,对所有的诗人说:这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另类的证婚词。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亲自撰写并宣读。接着,他略带浑厚的嗓音把证婚词读给大家听: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于离婚再娶。……你们两个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海宁电台的记者抓住时机,对采风团团长吉狄马加进行现场采访。
  诗人们小心翼翼沿着吱吱呀呀的木梯登上二楼,客厅的那张带条几的沙发床让大家产生了不少兴趣。解说员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吸食大烟的休息处所。于是,喜欢凑热闹的诗人们便一个个在此留影。
  在全套红木家具的休息厅,吉狄马加书记走得有点累了,坐在红木椅子上想稍事休息。然而,充满激情的诗人们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于是,大家轮流和他合影留念。走进西侧的北房,这里是徐志摩父母的卧室,相对的南房间,就是诗人的前妻张幼仪的绣房。面对张幼仪精致华丽的嫁妆以及全套的红木雕花家具,大家感受到不是离婚带给她的忧伤,反而感叹当年的徐志摩和如今的许多大款一样,明着是离婚,其实何尝不是金屋藏双娇啊。当然,这种想法被妆台前的一缕阳光剌得生疼生疼。张幼仪的“心比莲心苦”,早已把蜜月间被“莲花似的云拥着”去走东山、爬智标塔、游西山、登紫薇亭怡然自得的景致破坏殆尽。
  诗人们感兴趣的倒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温柔住所,位于东侧的厢房与西侧纯中式摆设完全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是纯欧洲风格的,无论是粉色的家具、铜制的眠床,还是西式的壁炉或小曼的梳妆台,无不透着他们的康桥之恋。大家在休息厅里拍照完毕,便沿着走廊来到后侧徐志摩邀友小聚的地方。楼顶的当年徐志摩定情出《望月》的望月台如今已经封闭,大家不能登高远眺,看东、西两山而略带遗憾。而后楼门厅上端那方康有为亲自题写的“清远楼”匾额仍让大家驻足,一次次闪光灯的闪烁让清远楼发出耀眼的光亮。
  下到后天井里,主人们早已为大家铺好了纸墨。既然来到了前辈故居,说什么也要写上几句话。
  回到门口,大家的心情依然不舍离去,为了减少离去后的思念,便把一张张画面存进自己的相机。
  车子和人一样,怀着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结,离开了,离开了这个与中国新诗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
  拜祭徐志摩墓,是参观完徐志摩故居后每一位游人的迫切心愿。车至西山惠力寺前停下。一下车,任少云便向大家介绍著名的惠力寺经幢。此乃唐朝经幢,国内亦无几尊。诗人们围着唐代经幢,看着精巧而独具匠心、刻有佛经的建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才能。经过雄伟的天王殿,从侧门走进西山。这里绿草荫荫,满山树木葱郁。走着,走着,大家便走散成两批。沿山间小路,至诗人墓前,墓后林木葱翠,墓前墓草青青。诗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徐志摩墓前合影留念,把怀念诗人的心情永远刻印在心的深处。

9 7 3 1 2 3 4 5 6 7 4 8 :

上一篇:诗人们在青楼了解古代青楼历史

 下一篇:“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南疆”
  相关链接
桃园煤矿绘胜境 人间四月写芳菲     周占林  2009-04-20
青春在风中独行     周占林  2008-10-05
在彭州(组诗)     周占林  2008-06-02
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第六日     周占林  2008-05-30
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第五日     周占林  2008-05-30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