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诗歌万里行 >> 活动剪影 >>

中国新诗从这里飞翔

——“同一首诗咏海宁”采风活动纪实


作者:周占林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责编:祁人  日期:05-07-31 09:55:33  点击:



  
  7月8日上午,采风团的专车行走在海宁的南北大街。陪同的海宁文联副主席任少云简单地向诗人们介绍着海宁沿途的风光。
  车从大缺口开进钱塘江,沿江堤而行。用任少云的话说:要大家先感受一下钱塘江,中午再欣赏闻名于世的海宁潮。车行七公里左右,从盐官的进口离开了江堤。采风的第一站,是盐官的海神庙。盐官,自古以来便是钱塘江边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以晒盐、驻扎盐官而被叫为“盐官”。清代乾隆年间,这里由于地处交通要道,人文景观遍布,使得这座古镇达到鼎盛时期。
  来到海神庙前,诗人们被两尊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汉白玉石狮所吸引。在盐官,海宁专门安排了海宁观潮胜地开发管理委员会的莫桂月主任做采风团的导游,以便大家能对盐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接触。莫桂月向大家说:这是货真价实的清朝古董,与远在北京故宫的另外一对半石狮子齐名。同时,莫桂月告诉大家:海神庙是雍正皇帝即位后派心腹大官李卫亲自督建而成的。而且所有开销都是雍正爷的私房钱,没用国库一分一毫,这里有四大悬疑,大家在参观时可细心琢磨。
  诗人们在莫桂月的带领下,沿三线之一的中轴线向后参观。走进正殿,大殿上供奉着的是一位身着龙袍却手持臣笏的浙海之神。莫桂月介绍:这种非君非臣的打扮,大家可以联想到那个流传甚广的“雍正篡位”传说。可能这位海神就是十四阿哥的塑像。也许,雍正为了减轻自己篡位的强大心理负担,便将十四阿哥供奉在海宁,并让他接受钱塘江水日夜两次的“潮(朝)拜”。海神庙是不是真的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呢?
  虽然现在的海神庙早已不是当年的建筑规模,然而,那画满全殿的81幅龙凤图、四代清朝皇帝的亲赐匾额,真正彰显其“江南紫禁城”的高贵地位。看着如此精美的建筑,刘福君不停地向莫桂月提出这样那样地疑问。而李轻松、李见心默默地站在远处,把莫桂月的讲解一字一句地印进自己的脑海。在著名的“御笔亭”,由于要为大家照像,我错过了莫桂月的讲解时间,直到离开海宁多天后,心里还直后悔。
  湿热的天气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诗人们一个个仿佛钻进了桑拿房。张玉太不停地用手绢擦着那大把大把的汗水,陆健没有手绢,只好用手把汗珠一瓣瓣甩落。李自国总是悄悄地走在队伍的边上,有一丝疲惫挂在他的脸上。
  自由活动期间,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数码相机,把海神庙那美丽的景色和自己一同装进存储卡里。
  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海神庙,驱车来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再现水乡风情的特色人文街区——宰相府第风情一条街。下车伊始,大家好像走进了历史深处。原木构成的迎宾门透出历史的沉重,高耸的镇海楼则露出历史的沧桑。小桥、流水,无不如诗如画。过木桥,穿楼门,风情一条街赫然便走到了诗人们眼前。沿街的建筑,把江南小镇衬托得古风悠悠,风情独特。冯晏、尹英希、张况更不让自己的数码相机有休息的机会,你给我照一张,我给你摄一下,欢歌笑语飘荡在这个炎热的上午。
  走进小街,短促而有力的锣鼓声伴着皮影戏特有的唱腔,从一座小院深处传出。于是,诗人们的脚步便被这声音这唱腔所吸引。通过江南民俗风情馆前厅,大家看到介绍海宁皮影戏的招贴,触摸到海宁皮影戏那博大内涵:集曲艺、剪纸、年画、丝竹、鼓乐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古老艺术,而今,只有73岁的皮影戏传人徐贰男和他的20岁的女弟子陈沁岸能够表演。历代来,皮影剧本都是靠皮影艺人口头相传。如今,许多优秀的剧本节目已经消失,无从追寻。为此,海宁市专门成立了民间艺术保护办公室,对皮影戏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诗人们走进皮影戏展览馆,这是一个小小的房间。前面是一块屏风,屏风上镶嵌着白色布幕,布幕前是一排小时候在学校时坐的小长凳。随着一阵锣鼓之声,布幕上便出现两个人物,那脸谱,那造型,既生动又形象,夸张而幽默。刚刚开始表演,诗人们便按不住好奇之心,一个个从屏风的两侧走到后台。后台是用木板搭建的台子,陈沁岸正认真而细腻地表演着。随着她的双臂挥动,皮影人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或漫步或打斗,无不惟妙惟肖。大家的目光都被她的表演拉直了。等她表演结束,大家仍不过瘾,齐声要老艺人徐贰男来个唱、演结合。于是,皮影戏展览馆里便响起老艺人那高亢的声音。那唱腔如江南丝竹,听来其内涵十分丰富。配合皮影人的舞动,真正是曲曲声情并茂,恰到好处。
  这种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诗人们被感动了,纷纷和老艺人与他的亲传弟子合影留念,以兹让历史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
  走出来,大家从祁人的手里接过一瓶瓶冰镇矿泉水,冰冷的感觉从口而入,一路向下,却不能降低大家对所见所闻的热情。
  一座青楼,在古诗、古书、古画中经常见面,而今,“花居雅舍”真实地迎接着来之四面八方的客人。这时,既是教授又是诗人的臧棣好像从前几天的旅途劳累中歇息过来,妙语如珠,不时引来一阵笑声。刚走进前院,大家便禁不住两个硕大篆书“青楼”的吸引,女诗人们也加入到男同胞中间,纷纷留影。连我们刚刚初中毕业的小诗人祁诗扬也和采风团的三位女杰一同合影留念。当大家在下面忙得一塌糊涂时,刘福君和臧棣早站在“青楼”牌匾之上的二楼走廊向大家招手。走上二楼,张玉太看到“打茶围”,便不由自主地钻过那条红色的拦线,坐在桌子旁边,而手中的矿泉水瓶和桌上的大茶壶放在一起,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权且不管如何,也要在此处留下自己的倩影。当然,张玉太总是幸运的,他的旁边自然少不了红袖添香。
  早在天井里,莫桂月便向诗人们介绍了这“花居雅舍”的简单情况:保存如此完好、具有浓郁江南民族特色的青楼,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并且,向大家讲了两则美丽凄婉的故事。传说,宋朝名妓李师师,在徽钦二宗被俘后,为金兵统帅闼懒所得,吞金簪自杀,后被一老尼救起,逃往浙中。期间,李师师曾在盐官流落一年,开设“青花醉月楼”,教习歌舞,使盐官妓业兴盛一时。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这座楼屡毁屡建,现存“花居雅舍”为清代建筑。同样,为爱情坚贞不屈的董小宛,曾和冒辟疆一起,在逃难途中流落盐官,居住了一段日子。大家对这些传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对这个充满暧昧的地方满是好奇。来到古代青楼女子接客的房间,诗人们坐在床上,体会着当年李商隐、杜牧、苏东坡等前辈们在此种环境下的心情。在“红粉”两字的牌匾上方走廊里,李自国好像从忧伤里走了出来,满面红光地弯腰摸了摸那个红字,陆健称其是真正地摸红倚翠。
  上午的最后一站,则是风情一条街的压轴景点——陈阁老宅。
  莫桂山向大家介绍说:陈阁老宅位于盐官镇邑庙街东端堰瓦坝,是雍正朝太子傅、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的宫傅第,清康熙御题“爱日堂”。老宅始建于明代晚期陈元龙曾祖陈与相时,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和移建了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并且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住盐观沧澜园。所以民间流传乾隆爷是相国陈元龙的儿子。以陈家出了三位阁老(相国),五位尚书,三十二位进士,一百多位举人的史实,就足以让盐官这江南小镇名扬四海。
  来到陈阁老宅的大门,门前的河水好像是一位永不歇气的讲解员,向到此一游的客人讲解着陈阁老宅曾有的繁华与鼎盛。走进大门,陆健、冯晏、李轻松便被大门两侧的抱鼓石所吸引,那雕刻精致,高贵典雅的狮子滚绣球浮雕,成了他们照片上的最佳背景。
  走进院落,这里的建筑皆倒置为南向。沿着人字形的青砖铺路,体会着人上人的感觉。走进陈氏祖传碑刻烟海余真陈列室,大家都被室内陈列着的陈家历代书法名流作品及九龙匾所感动。而厅前假山数叠,名木几株,曲桥通幽,园虽小而山石卉木各俱,环境幽静典雅。更有那无花果,果翠叶绿,像流动的绿色液体,让人无不心旷神怡。从小园走过后,张玉太又把我拉了回来。他想和无花果留个影: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花都结果,也不是所有结果的都开花。听后,我愣了片刻,方明白他那寓意深刻的话语。
  在小花园曲桥与之相连的双清草堂里,莫桂月又为大家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乾隆当年曾六下江南,惟一的目的便是探讨身世。而当他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在陈阁老生前书房内挥笔赐书“双清草堂”,寓“双亲”、“省亲”之意。双清草堂为花厅三楹,用三个大翻轩构成,此结构在浙江尚属首见。诗人们围在大型安澜园微缩景观前面,听莫桂月讲述当年这里的豪华与繁荣。
  出双清草堂,看到西侧的那株古罗汉松,像一个少年一样朝气蓬勃。这棵树龄高达600多年而挺拔的古树,是陈阁老宅的第三件宝贝。
  在陈家字画陈列室内,诗人们对陈阁老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陈家不仅是“世代簪英”,并且“家学渊源”,尤其在书法方面,代有名家,造诣颇深。如以大字条幅见长的陈元龙、常奉敕缮写御制碑版文的陈邦颜、诗书画名闻海内外的陈亦禧、清代才女徐灿等等。冯晏不停地拍摄着,想把这里的一切都记下来。
  在独具特色的“乾隆酒楼“,诗人们在前厅的龙椅上过了一把皇帝瘾。

9 7 3 1 2 3 4 5 6 7 4 8 :

上一篇:诗人们在青楼了解古代青楼历史

 下一篇:“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南疆”
  相关链接
桃园煤矿绘胜境 人间四月写芳菲     周占林  2009-04-20
青春在风中独行     周占林  2008-10-05
在彭州(组诗)     周占林  2008-06-02
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第六日     周占林  2008-05-30
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第五日     周占林  2008-05-30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