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得更彻底点:我是做梦的人,还是别人做的梦?
后湖,拿出你的镜子来,为我作证。
苏州街
苏州街不在苏州,却有一样的小桥流水。酒楼、茶馆、药房、钱庄、书局、染坊、绸布店、首饰铺,诸如此类,一系列江南风格的建筑,分布在河流两岸。
苏州街不在苏州,那么它在哪儿呢?
作为一个去过苏州的人,我在北京的颐和园,看见苏州街,似曾相识的风景,仿佛记忆中的戏剧不断地重演。我又怎能不神情恍惚?怎能不怀疑自己,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我是在苏州梦见了北京,还是在北京梦见了苏州?眼前的老街,古色古香,就像是一个偷来的梦境。牌匾、旗幡、大红灯笼、雕花木窗,甚至连漆黑的瓦片,都层出不穷地构成梦境的一部分。
而水中的倒影,意味着另一条街市的存在,如同梦境里的梦境。假若不是桨声悠扬的游船惊醒了它,我一定会觉得:它也是真的。
苏州街的布局,参照了浙东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沿岸作市”的形式。或者说,它是对苏州水乡的“超级模仿秀”。拉近了南方和北方的距离。
乾隆为讨其宠妃千金一笑,建造了这条仿真的买卖街。并不具备商业功能,纯粹作为娱乐或休闲的场所。每当帝后巡游,太监和宫女纷纷装扮成商贾或顾客,讨价还价,往来交易,热火朝天。让人分不清这是宫廷,还是民间?
看来皇帝也爱逛街,也喜欢热闹。难怪有那么多微服私访的故事呢。
深宫里真是太寂寞了,连衣食无忧的后妃,都悄悄地萌动了凡心。她们也跟天上的织女星一样思凡了。活在柴米油盐的人世间,哪怕兜里只揣着几枚铜钱,都是富有而幸福的。
苏州太远,就到屋后头的苏州街,买点儿脂粉或针线吧。哪怕仅仅为了打发时间。
丁香路
在颐和园,如果说长廊是最接近艺术的一段路,万寿山北坡的丁香路,则是最接近自然的。
长廊由绘画构成风景。丁香路,则由风景构成绘画。夹道欢迎的丁香树,用密集的枝条和芬芳的花朵覆盖住天空。让人觉得,天空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天空具有植物属性。
即使是在艳阳天,阳光也只能透过叶缝像雨丝一样落下。我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我想逢着一百个、一千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碰见的,总是姑娘一样的丁香。
一朵落花擦过我的腮边,就不知去向了。那是轻轻的一个吻。香吻。姑娘,你在哪儿呢? 丁香一路。一路丁香。走着走着,越来越慢,我被花香给绊住了,被树影给绊住了,被浓得化不开的时光给绊住了。
想在这儿安个家。当然,也只能是想一想。
路边倒是有一座现成的小院,叫悦欣庄。又被称作丁香院。丁香已提前住进了院子里,等待我敲门:一下、两下、三下……
门还没开,花却开了。花开得更多了。
玉琴峡
小小的峡谷,小小的瀑布,连溅起的浪花都是小小的。
水仿佛有触觉的,弹拨着石头做的琴呢,还是弹拨着我的心?它的力气挺大的。我的心一会儿痒,一会儿疼。忘掉了许多事情,又想起许多事情。
真该只带一对耳朵来,听水声。听着听着,耳朵果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不仅如此,它似乎还可以长在随便哪一棵树上,微微耸动着,滋润如新鲜的蘑菇。那是它对山水的音乐所作出的反应。
玉琴峡,乾隆年间仿无锡寄畅园中的八音涧而修建。利用后湖与谐趣园地形的落差,人工开凿出这条长20余米、宽仅1.2米的“袖珍”峡谷,使后湖之水沿途发出冲击河床与岸石的美妙声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既然来了,就多听一会儿吧。
峡谷是古琴,流水是琴弦,不妨弯腰、伸出你的手,弹一弹试试?
我从峡谷的这头走到那头,反复念叨着裴多菲的诗:“我愿意是激流……”
就当作配乐诗朗诵吧。
谐趣园:大园林里的小园林
颐和园东北角的谐趣园,是大园林里的小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皇家园林为丰富景物而采取的园中有园的设计思路。穿过命名为赤城霞起的城关,来到谐趣园,会觉得别有洞天。 1751年,第一次南巡的乾隆,在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小住,感到心旷神怡,命令随行的宫廷画师将园中景物临摹绘图。回到京城后,利用万寿山东麓与寄畅园相似的地貌、地形,按图索骥加以仿建,赐名为惠山园。乾隆还御笔题署惠山园八景,并为之赋诗。1811年(嘉靖十六年),惠山园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改造,并借用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中“一亭一
径,足谐奇趣”之意,更名为谐趣园。
谐趣园的灵魂是位于中央地带的数亩荷池 。它相当于龙的眼睛。流水溢彩,使整条龙活灵活现。荷池四周以太湖石砌成泊岸,沿岸遍植的杨柳枝条飘逸,如同细密的睫毛。今天,我的倒影,呈现在它的眼波里。
谐趣园的主体建筑是池东的载时堂,附近还有知春堂,咸丰曾在此召见军机大臣。水池北岸的正殿涵远堂,原为慈禧游园时歇脚之地。南岸的建筑较多,譬如饮绿水榭、澹碧斋、是闲馆、水乐亭等等。西岸有就云楼。整个水池周围都有亭台楼阁分布,并以曲折游廊加以串联。“建筑物数量虽多,却不散乱。两条对景轴线把它们有秩序地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轴线纵贯南北:自涵远堂至饮绿亭的主轴线朝北延伸到小园林霁清轩;另一条是入口宫门与洗秋轩对景的次轴线。有了这两条对景的轴线,其余建筑物都因地制宜灵活安排。作为观景与点景的建筑,特别注意位置的选择,饮绿亭和洗秋轩就恰如其分地置于水池的拐角处也即两条轴线的交汇点上,俯首池水清澈荡漾,游鱼穿梭荷藻间,举目则可观北岸、西岸的松林烟霞。若从池的东、北、西岸观赏,它们又都处在突出的中景位置,比例、尺度也很得体。”(摘自刘托著《颐和园》)
在谐趣园,绕荷池走一圈,遇到每座建筑物我都想停顿片刻。并不因为累了,而是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我能看见风格迥然的风景。走一圈,让人眼花缭乱。谐趣园,真是一个万花筒。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在谐趣园过一夜,与荷塘月色相拥而眠。我会很小心的,月光也会很小心的,谁也不惊动谁。在这座城市里,很难找到比谐趣园更安静的地方。
知鱼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谐趣园内,知鱼桥两端,仿佛站立着两位隐形的对话者。一个以问为问,一个以问作答。桥头低俯向水面的柳条,似乎也悬挂一串串问号,垂钓着多疑的游鱼,乃至自己的倒影。它们把青春托付给风了。可这是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风在思想面前也要稍逊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