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二十二期 >> 评论随笔 >>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作者:李长空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9-06-02 22:24:13  点击:


份依依不舍之情,是一首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美诗作。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尤ou,iu)
母亲|在那头          (尤ou,iu)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尤ou,iu)
新娘|在那头          (尤ou,iu)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尤ou,iu)
母亲啊|在里头        (尤ou,iu)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尤ou,iu)
大陆|在那头          (尤ou,iu)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就会涌现许多相关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这样荡气回肠的思乡曲。
从诗体形式看,它属于“凸型参差式”,全诗四节,借鉴北宋黄鲁直《阮郎归》中始创的“福唐体”韵式,每节三、四句韵脚用同一个“头”字,与其它诗歌之韵脚——同韵不同字——区分开来,很有特色。
从内容看,诗人运用托物寄情的诗歌创作方法,巧妙地提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联结亲情、爱情、爱国情的意象,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含情依依、相思殷殷、哀痛深深、乡愁浓浓的情意递进中给读者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引起那些离乡的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而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格律体新诗形式的成功运用,更让诗人对亲人和祖国的眷恋之情显得深沉和绵绵不绝。

●触电(北岛)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文en,in,un,ün)
握手|,一声|惨叫    (豪ao,iao)
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文en,in,un,ün)

当我|和那些|有形|的人(文en,in,un,ün)
握手|,一声|惨叫      (豪ao,iao)
它们|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文en,in,un,ün)

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
总把手|藏在|背后
可当我|祈祷          (豪ao,iao)
上苍|,双手|合十
一声|惨叫            (豪ao,iao)
在我的|内心|深处
留下了|烙印          (文en,in,un,ün)

《触电》是北岛的代表作之一,是对“文革”浩劫中一代人所饱受的肉体折磨与精神戕害的真实记录,诗人希望以此呼唤正义与人性的回归。
从诗体形式看,它属于“收缩型参差式”,语句短促,节奏顿挫,分别押“文”韵(en,in,un,ün)和“豪”韵(ao,iao)。
全诗共三节,具有鲜明的戏剧性。 第一节是故事的开端:“握手”本是一种表明友好的行为,但“我”却受伤了。“无形的人”使我们联想到一种不可亲近、难以理喻的专制权威;第二节是故事的发展:“无形的人”使“我”受伤,“我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上一篇:由诗歌逻辑谈微型诗的创作与发展

 下一篇:近体诗发展刍议
  相关链接
《中国诗歌》网刊22期     中国诗歌网  2009-06-13
国春魂---达子香     明天  2009-06-02
带着贡生而去 顶着光环永生       春风大雅容物   2009-06-02
妈妈,那儿的石竹花开了吗      雨过清秋  2009-06-02
走近“5.12”,一滴水拥抱一片海      赵化鲁  2009-06-02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