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怀抱着沉静和遐想 |
——《纵情山水》诗歌征文作品印象 |
|
作者:李文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赵福治、张之 日期:05-12-12 20:22:10 点击: |
|
自然怀抱着沉静和遐想 ——《纵情山水》诗歌征文作品印象 李文
越来越喧嚣的都市,让人们的心灵似乎越来越浮躁,不能沉静下来,而对那种纯粹的闲适生活越来越向往。于是,更多的人避开喧嚣的环境,走向自然,让心灵真正的得以安静。在大自然中,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啾啾争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在这美妙动听的天籁中,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会不自然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悄悄升起。正因为这样,2005年10月,《汉诗评论》诗报和《中国诗歌学会》论坛举行 “纵情山水”诗歌征文活动,诗人们热烈响应,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纵游山水之乐、之感、之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篇,我就其中一些诗歌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屐痕世间,用诗行去记录青春的每一个瞬间
在中外作家中中对于大自然的感触差不多是一样的情怀, 这种感觉所能够给予人们的感动,并不是一种颓废和无名忧伤的东西,因为大自然是心灵得以净化和提升的所在。海啸的诗歌《夜雨寄北》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怀。看到海这首诗我脑海首先出现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情名作。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是一首诉说离开妻子之后的浓浓思念之情的,妙就妙在“未有期”一句,让思念之情更加的缠绵悱恻。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
海啸《夜雨寄北》不落窠臼,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李商隐,一反李商隐诗歌中的“未有期”一说,让归期“依”在怀中,一个“依”字,又蕴涵着几多深情,几多欣喜,几多盼望!丝毫未减思念之情,一点儿也未打折扣,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让归期亲吻着心跳的井,一个“亲吻”把那份思念默默地传达给对方和读者。而那“在杨梅树下/咬着一尾飘絮的轻云”的人就是诗人时刻在路途中遥想的那个人吧?
如果说海啸的诗歌是对亲人或是朋友的思念之情,而彝族诗人阿卓务林的诗歌《西朵拉达》却让我们体会到了对故乡的热恋之情。诗人在诗下做的注解,西朵拉达,即四川喜德县的彝族名,是彝语标准音的诞生地,我们就更准确的把握本诗的立意和情感。故乡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的眼里竟都是那么的美丽,动人心魄,无论是金黄的“荞麦”,还是充满阳光的“果实”,甚或是飘自远山耳熟的“山歌”,这些日常再平凡不过的事物,今天在诗人的眼里和耳中竟是那样的美丽无比,朴实的山歌却也像天籁一样动听!这一切都是应为,这是故乡的事物啊!张爱玲说过:回忆这东西若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而家乡的味道就隐藏在记忆的角落里,一旦拼对了思乡的密码,家乡就会跳将出来,让人们惆怅百结。无论你身在天涯的何处,思绪都会被牵往一个方向,那里就是你的家乡。于是,当一朵白云驮来的母语时,“故乡的雨”盈出一个男人的眼眶,不说泪水从诗人的眼中落下,而代之于“故乡的雨”,对故乡的深情在这个短语里就可窥见一斑!而接着两句“本该不是客人/却胜似客人”让这份深情更加的揪心,因为,一列火车从西朵拉达驶过,我只能望着故乡,即使是“望眼欲穿”也无法投入到我思念的故乡的怀抱,这种“恨”和“撼”又岂止是一个“羞”字所能表达的,真是万千情怀而默默不得语啊!
海啸和阿卓务林两位诗人的情感真是浓得化也化不开,而女诗人三色堇的诗歌《屯堡少女》却让我们的心灵一下子变得恬静下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民族......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沧桑。岁月悠悠,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居民真可谓生活在一个石头世界。 但石头的世界因为有了屯堡少女,却让这份世界再也不会冷冰冰了。女诗人三色堇给我们描摹了这样一个屯堡少女的形象:蓝色的小花褂,缀满花朵的小帽子;弱小,轻柔。朴素的语言却怎么也掩饰不住那特有的少女的美丽风姿,而正是有了少女的出现,使整条石板街肆意清澈起来,“肆意”一词张扬的写出诗人对那少女不吝啬的夸赞!万般喜欢,千种风情尽在诗行间,在“肆意”的流动,一点儿也不遮拦。
另外,还有晓曲的诗歌《夜宿鹤翔山庄》采用“云”这个轻盈而有情的意象,写它默默的装饰大山、续写山魂的奉献的精神,读后余味无穷。春雨的诗歌《蝴蝶泉》则较好的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让一幅幅画面定格在我们的面前,那很平常的蝴蝶采花的情景用了“相遇”一词就让意境如此诗意的呈现在了你我的面前,这样的花儿就是幸福的花儿,不再有悲伤和忧愁,经过泉水的洗礼,笑容不再有沉重,变得纯静可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大自然最奥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灵时,谁不心旷神怡!”是啊,我们也仿佛从生活之重、生活之累中挣脱出来,面对着大自然的一切,心儿一下子就陶醉了,竟然也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儿静静的绽放在峡谷深处,或者棠溪源头。而李晓泉笔下的《蝴蝶》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想在洁净的真空里完成一次蜕变,对秋风中的词曲,保持哑口无言,这种转变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而让人又一下子找不到答案,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吧。 李长空的诗歌其一是《飞泉流瀑》很好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让人的情感和瀑布的激烈融合在了一起,让读者也一起分享着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交响诗。刘功业的诗歌《太湖石》中的石头的倔强性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任你千搓万蹂/决不混同于芸芸众生。生活中的我们太需要太湖石的这种倔强啊!三米深的诗歌《渐渐抵达的江南》更是把我们带进了那软语盈耳的江南,而题目中的“渐渐抵达”更把诸多的向往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远比身在江南更能表现那种向往的韵味。于是,想象中的红红的灯光、白白的月影、迷迷茫茫的水雾和起伏回荡的情歌这些江南的情景是如此清晰的出现在诗人的脑海,偌大的世界一霎时变得那样的美丽,也显现出如此的神秘。秦华的诗歌《海水》紧接着把我们带到了海边:苦涩的泪/淡蓝的心情/升华/主宰地球的古往今来。诗歌短小精悍,把大海的特征和人的心情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最终又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把大海放在了历史的进程中去,写出了大海的永恒性。
(二)、思古幽情,用诗行抒发旅行中的诸多情怀
余秋雨先生的关于人在行迹所到之处之后,你的感觉就和没有到过那个地方的感觉是不一样,就会有了人文关怀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夏才和的诗歌《龙袍镇的传说》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到了历史的隧道中去,让历史再现。龙袍镇名源于二则不同的历史传说。一是楚汉相争,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其龙袍顺水飘流至此,后长出一沙洲,衍生此镇,遂称“龙袍镇”。二是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去扬州观赏琼花,乘船顺水而下,看到大江南北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这位才子皇帝一时诗兴大发,情不自禁脱下龙袍饮酒吟诗,忽然一阵狂风,将龙袍吹落江中,从此,龙袍飘落的地方长出一洲,后取名龙袍洲,龙袍镇由此得名。两种传说孰是孰非龙袍、孰真孰假并不重要,“龙袍”这个美丽的名称已让龙袍人实实在在的拥有,而且将世世代代地“享用”下去。诗人选取的是其一中的楚汉相争的传说。诗中并没有把笔墨重点落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中,而是以情动人。无论是吻着英雄的热血的拍岸“江涛”,还是深情款款的江东“乡音”,都唤不醒自吻的“剑”,于是,王者的龙袍被固执的剑划落,唯有江岸“芦花”凄楚地摆动着满天红霞,直到今天。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诗歌就是这样传达着这种对一代英雄的敬仰和悼念之情,那高举着炽烈的火焰的“芦花”不就是项羽最好的写照吗!
如果说夏才和的诗歌带给我们的是英雄的忠贞不屈,那么漆宇勤的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是却是一女子的凄美爱情神话。这首诗我说不清楚诗人是取材于哪种传说,是涉及到东汉末年太尉乔玄长女大乔、次女小乔的事,还是涉及到南朝后主陈叔宝和与妃子张丽华的故事,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歌给我们带来的那种不可言传的美丽。那汪汪的粉红的井水在微微的荡漾着,是千年的帝王情爱神话,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另外,燕冰的《雨落黄帝陵》选择了一个雨天去拜谒祭陵让情感更加的浓郁,那从天而降的微雨谁能说不是游人悼念的泪水?还有南方狼以游三峡有感而写的《巴山夜雨》,还有成路以木兰将军的故事写的《向西》,旅途中的情感有机的和自己的心情都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有了诗人个体的存在,带给人不同一般的感受,除了回味,更多的是思考。
(三)、禅意寄情,在自然怀抱中追求一种禅意
走向自然并且在大自然的怀抱构建、抒发自己的情怀,大概是这些文人在对大自然的感怀中用文本的行使表达的最好方式。所以中国历来有对自然歌咏的传统和无数传神达意的诗文,这这上面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一种自然观和哲学观,而且中国的诗文对于自然的吟咏用诗歌的形式,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往往又会因为人的不同的心情和各自不同的体验,使得这些无数诗篇中的对自然景色的描述,拥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
“九朵莲花高昂着九座山峰 \ 天台涌动着云海码头 \ 内心的诗篇扬起一片经幡 \ 木鱼声声诵读春秋”。苗地的《在莲花佛国漫步》带给我们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浓浓禅意。斯诗折映出诗情画意的安徽九华山,此山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赋诗“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得其名。九华山融丰厚的文化和秀丽的风光于一体,澄澈寂寥的佛国气氛和古朴清新的山乡风情于一体,自古便有东南圣境之称,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嘉木葱茏,泉水叮咚,诗人在这里主观感情融入客观的九华山,油然而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表现出中国化了的“天人合一”的佛心、佛缘的意蕴,诗中那“我心即佛,佛心即我”的“梵我合一”的世界观在笔下有了很好的注解 “前世姻缘注定,今世的我 \ 是莲花峰的一粒莲籽”,这种以神秘的直觉体认为特征的非理性的思维认知方式以及自心觉悟达到不假外求的解脱途径。特别是通达自由、游戏三昧、任运随缘、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极易诱使更多的人纷纷向其靠拢,寻找精神寄托的山水天地。其笔下诗句,我以为更多的呈现了一个个灵动的意象,“木鱼”是游动的,“莲花”是高高昂起的,“天台”是动感的,就连由岩石修练成的莲峰的“白藕”也唱出清音。佛在心中,不必六根清净,不需吃斋念佛,更不用剃度入佛门,而是我们需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面对世间万物。人有灵,木亦有性,灵性寸乎于万物,灵性融乎于心间。于木,需要心的平等,而非枉自嗟叹;于人,需要心的真诚,而非名利相倾。正像苗地的诗中所写“即使是为伊消得千般孔/一孔孔意境仍旧是随缘的人生”“春天在淡泊的内心开花结果”。
汉江《山中的夜》同样富有禅意,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心里宁静生在平原,我所经历的山中的夜总是给我特别的感觉。看到汉江的《山中的夜》,我仿佛又站到了那一片寂灭的黑色中,伸手不见五指也不足以形容其夜。最突出的感觉是空,眼前是空的,身后是空的,头上的空的,只有两只脚触压的土地感觉是实在的,然而脚下再往下半尺的土地是否存在就不敢保证了。当然,我所说的是山中至黑的夜,是阴天的山中。是山中的夜晚,是夜的最浓时刻。我的山中没有山,只有黑;甚至连黑也没有有,只有夜和夜的空,我的夜没有想象。汉江的山中的夜与我的不同。它有光的参与,因而具有了朦胧美,于是汉江的山中也就有了山,他有山因朦胧而有了美感,他看山却感觉到像人,是人中的和尚,是大智慧大觉悟,端坐于人世之间。诗中把山比作僧人是再恰当不过了,不仅形象逼真,更有切中山的特征之感。古人说“魔由心生”,其实佛亦由心生。他心中有佛,于是眼中有佛,看山成佛。然而佛的思维是至纯至静的,佛的思维是至大至深的,佛不说话而又无所不说,他通过一切说。这一次他们只是使用了树叶交谈。而“树叶”半闭着眼睛的神态又多么像一个看透红尘的一个智者的形象。树叶声音喃喃,我们听来是哗哗啦啦一片混沌,他听来是禅音。在禅音中他听到了什么?他不告诉我们,我想那“喃喃低语”一定是世界上最具哲理的话了。他说他“只剩下一件衬衫”,这是忘我的境界;“一尘不染地坐着”,这是空灵的内心。一尘不染!这是何等的境界!让我们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或读过这首诗的人,内心也变得干净芳香起来。有时对禅意的领悟,就在这一阵树叶声中,就在这一片静寂中。
刘新吾的《杂木寺写意 》带有一种写意的性质了,更多的是心灵中的一种写意。那青青山坡上坐定的高僧 ,一直在为走向成熟的玉米“祈愿和祝福”,而我悠闲的脚步,加上身边的潺潺的流水,这种闲适的生活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吗?于是,在疑问顿起时,没人回答我内心的疑团:寺门不开 塔又无语。想求答案而不得,不正是答案自在心中的一个合理的回答吗?另外还有老秋的《觉寂塔》, 姜昆的《凤凰岭》,绿满庭院的《蓬莱阁》无不在诗人内心掀起禅意无数,无论是如今还缭绕的不灭的佛音,还是想力图挣脱缠身的忧郁情怀,亦或是都还健在的沉思和墨迹,都已同历史一道留在了永恒的时空中。放眼望去,四海之内,无处不是禅,无人不是佛,关键看你怎么去超度!有人说,诗与禅没有差别,因为他注意到诗在抒写感情世界、强调凝神观照和深思冥想、捕捉天机和灵感、重视联想和象喻、追求言外之意诸方面,与禅宗“自心是佛”、躬身自求、神秘的直觉体验、瞬间的顿悟、超越时空界限的梵我合一的境界等等的相通与一致,于是,诗人们在诗歌里对自己的心灵做了审视,以我观心,心自灵动。
以上诗人的作品中有不少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这种景色不是文人雅士的无病呻吟,更不是那种纯粹文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怀,而是站在更高的审美层次,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一片春光明媚中,秋高气爽间,因而这样的情怀,就不会是那些用纯粹自然景物的描述,带给我们轻松惬意感觉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思考和追问。我喜欢这些作品,喜欢“纵情山水”这个活动,因为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我们是无法体会到这种轻松惬意感觉的。我们只能是让这种心灵和感触,在诗歌这个无形的手的抚爱中感受到那种大自然对它子民的关爱。在今后的生活中,让自然的气息,贯穿生命的始终吧,让自己的呼吸变得自由而轻盈吧,因为人们走向自然的本来意义就是要追求一种心灵的解脱,感谢“纵情山水”这个活动,让我再次的从诗歌中再次体味到了回归自然的快乐!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