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晏杰雄:昌耀诗歌奖的意义

2018-06-06 作者:昌耀诗歌奖的意义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晏杰雄:1976年生,湖南新化人,青年批评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协副主席,第五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曾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有评论集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经过曾经一段长时间的集体性“失语”后,昌耀诗歌的重要文学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开始得到诗坛的正确体认,这不能不说是当代诗歌的一大幸事。尤其在近几年,对于昌耀的评介与研究愈渐频繁,越来越多的目光向这座孤独的诗歌高原聚集而来,但是,由于他复杂深邃的诗歌理念以及古奥、晦涩而庞杂的异质性语言,往往会给缺乏现代诗修养的人带来极大的阅读难度与阻隔感,因而一般读者很难真正地进入到昌耀的诗歌世界中,他仍是一位“价值很难说已被充分认识的诗人”,令人叹惋。在我看来,昌耀如同一条从青藏高原流淌而来的精神暗河,宽阔、博杂、深沉、古朴、磅礴,彰显着汉语的气象与质地,在他与主流诗坛的长期疏离中,自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属当代最优秀的汉语诗人之列,在世界范围内也不输分毫。不知1955年十九岁的昌耀抵达青海西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波动:这里将使他潦倒,令他焦虑,让他饱经苦难与孤独的侵扰,但同时这里又铸就了他的诗魂,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灵魂的光亮,看到了一座诗歌高原的遗世独立。
        故去的昌耀究竟留给了我们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诗界恒常探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他留给我们一种直面苦难的精神力量,能够在风暴的席卷之下保持内心的丰盈与对艺术和生命哲学的不断追索,正如他在《一天》中写到的:“思想着的人跋涉在哲学的迷宫/耿耿于原始永恒的索解”,他给了我们一个堪称伟大的样范,一个“流血不死”、“愈挫愈奋”的诗歌符号。2016年9月,鉴于昌耀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推动当代汉语诗歌的建设,在燎原、谭五昌、杨廷成几位诗歌前沿同仁的发起和推动下,在各方的支持下,正式设立昌耀诗歌奖。首届昌耀诗歌奖成功举办,现在第二届又顺利延续下来了,业已产生巨大的国内国际影响,这于当代诗坛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几位发起人中,燎原先生是中国新时期诗歌不可或缺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始终以低位、务实、专业的诗歌批评参与新时期诗歌进程,是少有的获得诗坛内部认可和尊重的当代诗歌批评家之一。他受昌耀临终所托而做的《昌耀评传》,为当代诗歌史留下一份重要精神标本。谭五昌先生是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承继了北大新诗学术研究的纯正血缘,多年来致力推动中国新诗的诗学建构、文体发展和经典传播,是深深楔入中国当代诗歌现场的重要评论家,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激活当下新诗原创活力的一台重型发动机,未来新诗史会发现他之于当代诗坛的特殊意义。杨廷成先生是青海著名诗人,多年活跃在当代诗坛一线,是直接秉承昌耀诗歌资源具有高原意识的西部诗学传承者。由他们发起和组织昌耀诗歌奖可谓在对的时间出现对的人,带有新诗生生不息的神启和宿命意味。作为“对昌耀诗歌创造精神的一种呼应与致敬”, 昌耀诗歌奖“并不试图去寻找年轻的黑马,而是把那些实力诗人从半明半暗的状态中确定并强调出来”,也正是在讴颂这种坚守和接力。在时代的边缘坚守着诗歌高地,不在激流中摇摆不定滑向媚俗的低洼地带。因此,昌耀诗歌奖在昌耀的对应下,被赋予了具整体启示性的标杆意义,在当代诗歌史上也应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当代诗歌谱系的梳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文字文化显著衰退”的时代,仍有一些时隐时现的实力诗人与诗歌批评家在坚守着诗歌的高地,凭借着他们的优秀诗歌文本或者批评文字,给所有的诗歌写作者、研究者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诗歌的血不会冷。我们看到,昌耀诗歌奖从第一届到第二届平稳顺利地举办了下来,实力诗人与诗歌批评家的名单正不断地被扩充,这似乎昭示着当代诗坛还存有不少诗歌的火焰,正在某个角落里熊熊燃烧着,等待着被我们确定并强调出来,这是诗歌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