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陆健

“非同一般”或“猝不及防”

2023-07-20 作者:陆健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书法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陆健作品选。
      有朋友要我说说哪几首诗是“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朋友当然是内行,这个问题比较专业,也比较有趣。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得”字极具神韵,首先是非常准确。“天成之作”——“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没错,若说“写”那也是被驱动,完全在设计之外。就像一个容器,被打开开关,语言流了出来。那是我们不知道安在那个部位、何时被启动的开关。是啊,我们有什么?我们算什么?或者说我们具备什么条件可以超出我们自己的能量?比较起来而言之,李白也偶尔是天才,多数情况下只是人才。以我们这群人论,倘若我们再低矮一些,和艺术、和诗歌的距离就更远。但是有一种力量堪称神奇,我们眼中的阴霾忽然被擦拭,豁然开朗,如有神助,平时被遮蔽的事物在我们面前大放天光,显露出轮廓。猝不及防中我们收获了作品。简直妙不可言,非人力可为之。在我近五十年的诗歌写作生涯中,的确有那么几次,至今难以描摹,留下诗意字痕。我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依次简要谈谈。
  迫近水的地方
  绿色的窗帘
  挽起,轻轻挽起
  发髻,垂挂在这儿
  这儿曾经有人跳下去
  足迹喂给大海
  大海是蓝的
  还是蓝的,仍旧在蓝
  礁石,完成了佝偻
  礁石一回头绿色发髻昏过去
  (1989年4月27日)
      根据写作时间,我回忆起那是在广西防城港的散文会议时。早餐用罢,我忽然注意到食堂有个大开的窗户,窗帘挽起,窗外海潮拍岸。我奔过去一看,什么都没有,像是事情发生之后的“没有”。奇异、惊悚之感扑面而来。这里或许曾经是一段凄美故事的发生地,或许一次壮丽的行为发生后,由于各种原因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如果没有,那么或许,在此将来会发生什么。我有点失魂落魄不知所以,世界发生意外的概率实在不容小觑。我无所适从,但愿它发生、或者不发生。毕竟,有个声音传递到这里,我在会议的稿纸上匆匆写下了我被告知的。
   静
  谁从高空抛下一群飞鸟
  视觉惊醒时
  那手臂已杳然
  谷穗从生命里走出
  才有了言语
  
  是月光中微明的村庄浮动
  无意间将危险躲过
  土层里握紧梦魇的根
  把飘逸的小路喂养
  
  谁家的石瓮不小心
  夜半被声音捏住
  又是谁的一部分不见了
  (1990年2月28日)
      那时我借住在郑州城中村的一户人家。春节过去了,小麦就要返青,想起我插队四年多的南阳那个叫做田楼的村子,既远,又近在面前,夜晚,虫鸣使无边的土地愈发安静,安静如月光的玻璃,薄脆的光晕,久远的岁月,霎时在一个遥远的城市重现,两地连成一片。又一下子各自无声无息。连成一片的空间。这些只能瞬间出现,清晰又模糊。被注入我的感知觉,被接纳,融化我,带着淡淡的伤感,无以言表。我头顶的两个空间被神秘连接,甚至契合,被灌注到我的意识中,无法被归纳,被通过逻辑评述。
   门
  透明成为微小的颗粒
  疾病全飞到医院里去
  一个人的周围摆满不同
  尺码的脚步,风字掰开
  风字掰开重演如出一辙的粉碎
  
  舒展了可是绿色的意思
  你看春天预谋
  好了似的叶片在树叶上栖息
  车窗上景色一块块,有人的景色
  连续地被拿掉,你看
  下面的来了仍然否定地回答
  
  世界上什么都未曾发生
  天的极顶是陆地的脏腑
  雨中面庞被击入庞大深处
  (1989年12月19日)
      可能和季节有关。可能和我刚刚到外地出差有关。可能和我那几天灰白的心境与勾连俗务有关,还有关于远方的瞩望,情绪的不稳定。我在别人的房子——出租屋里踱步,其实是乱转,思绪纷繁,不晓得要做什么,我知道有什么要来叩门了。而所谓“意义”,飘忽不定。或者什么别的地方降温另外一些别的地方需要瓷器烧窑的火力。我坐下来,在手边的一张纸的背面,任由笔尖的滑动,又像被一只手握住,被它引导,形成了这几行句子。或者我握笔的手根本没有动作。站起来,踱步,乱转。可能与未可知有关,可能和那段时间正在持续写作诗集《名城与门》有关,书中穿插着几首同题诗《门》,我顺便地图省事般地把这几行字也冠以《门》的名称。反正似乎和一切无关。之后,我站起来跟诗神说,“神啊,这是你教我写的。我写了。”写的如何,你和诗歌界的大咖或愚氓评价,我不负责评判谁的认定更有权威性。
  牛的深度
  一头牛很安全
  两头牛
  只要不挨得太近便无可挑剔
  三头牛成群
  它们互不干涉地为草滩理发
  
  向着云彩的夹层
  它们唱
  公认音量适中的歌
  
  草滩泛出黄缎子般的光泽
  没有牧童
  牧鞭如风干的鹰挂在棚舍门后
  
  这时草滩表面发生了
  驴子的叫喊,短
  一声长一声,平移着,深沉有力
  
  牛静下来,憨厚地
  各自抬起一脸的犹疑
  
  继而狡黠一笑
  那声音来自它们中间
  那声音出自一只牛角
  
  尖尖的,虬曲如盘的
  牛角飘下山坡
  一件事它们对谁也不说
  (1989年8月17日)
      我刚去新疆回来不久。新疆的风景美不胜收。回到家中,写了一组诗,好几首关涉到新疆的牛。那群黑白黄杂色的慵懒地躺在路上和田里的牛旁若无人的姿态,让人过目不忘。然而牛为什么有深度,它们为什么狡黠?那几声驴子的叫喊来自何处?真的曾经有过还是谁学了驴子嘶叫?我出现了幻听还是写作时眼里出现了幻象?完全不在记忆中。奇异的(或许也是怪异的)物象组合彻底在作者的掌控之外。记得2005年包含《牛的深度》在内的组诗在《星星》12期刊登时,评论家杨远宏还狠狠地把这首诗表扬了一顿。他的表扬,我可以应之“这诗不是我的习作”。他的批评,我可以应之“呵呵”,大道也许就在前面拐弯处。
  女 人 体
  光线正向色彩过渡
  世界蜷缩一旁
  色彩的颗粒模糊
  留下一片乳白
  
  如果不是她的死亡
  又在旁边的脚印里反复诞生
  树不是今日的形状
  夏日的躯体躺卧其上
  
  想七月流火
  苹果的状态透明出红核
  期待开放的肉体
  夜掩埋于草帽的细纹
  
  漂浮的床榻
  丝织窗帘是她的延伸
  泉走动着不露声色
  
  音乐如一种容器
  旋律完成无缺实体
  男子天生要置身群落
  焚尽森林无法将她暖热
  而海水半滴就够了
  
  双眼总有一颗是星
  些许深刻的绝望在平滑中迷失
  生命的过程如浸染
  她累了,她刚才飞过
  种植的同时已展开收割
  (1989年3月24日)
      我对女性向来不大懂,因之此类话题轻易不敢展开。我一直认为女性是感性的,这是一种从众的观点。我一直以为存在、甚至宇宙是非理性的。那么就像在悬空状态讨论立场问题。毫无疑义,女性比男性更适合搞艺术,或者被艺术搞。同时她们中的多数在家庭中居于中心地位,她们的注重细节与善于坚持(并非“固执己见”哦)的态度使男人迟早会妥协。男女交汇,看似女性是接受者,属于被动语态,然而她们是含纳者包容者,她们更广阔无边且神秘。我对女性有此看法的同时我还很好奇,看不懂。书籍也不肯告诉我该怎么办。我对具体的女性个体多少心存一些畏惧,感觉自己不是对手。忘了哪个场合说过,女人溃败后能在极短的时间里重整旗鼓。女人做得最精彩的事就是一个女人的出现能让一群男人溃不成军。这话出口,便被在场的一位东北女士肆意地嘲讽了一番。我估计再多说几句我就要蒙受羞辱了,不得不在其话语的间歇间落荒而逃。我认定我是在比较矛盾纠结且带温情的状态下写了这几节诗。不知道该怎么写,不知道写些什么,完全没有构思、主题设定。心里既排斥女人又想亲近她们。写了,就像不是我写的。
   之前
  大群的翅膀飞翔在表盘上
  没有一分、一秒被突出
  那拨动时针的手、拈花的手
  不露痕迹。起始的音
  终结的音,杳然无闻
  
  一纳米隐藏于三万里
  隐藏于它自己。不知是谁
  在一只鸟喙的周围
  画出一张人脸
  (2021年4月22日)
      某日,我发呆。窗外的存在足够宽阔,无垠。无垠就是没边儿了。不是我们能说的,包括比我们更渊博、更有底气、更无耻的哲人,呼风唤雨的人。你让我们怎么办?浩浩渺渺。像一只羊,我连它身上的一根毛都算不上。黑格尔的所谓“有意味的形式”也格局太小,康德在一个小镇上望星空,倒是有点意思——指的是他正在“望”的时候比较有意思,而并非他用鹅毛笔书写哲学著作的时候。奥,我忽然明白,这就是诗神的启迪,你记录下神秘莫测,复杂其实是简单,记录下你的狭隘、缺乏变动不居的思想,记录下你的什么都不懂吧。我记录。至于“在一只鸟喙的周围”,为什么要“画出一张人脸”?我不清楚,也许是对人类始终怀有“存档”、“在线”、“求其可能性”的意识,不忍轻易否定。其余,你还是去问别人吧——假如别人是神。
            挂云
                  ——赠张鲜明诗友
  
  一双大脚
  脚趾上刻着十张小脸
  
  无边的行走。快步行走
  
  几场风雨过后
  脚印里爬起来九个小人
  
  他们面面相觑
  不知眼前怎么回事?他们
  也无心追问另外的那小人
  
  把大脚带到了什么地方
  (2022年3月28日)
  
  去年3月26日,就是写这首诗的前两天,诗友张鲜明夫妇来北京,我前往看望。鲜明诗名灼灼,他的诗歌我很欣赏,但我尤其看重的,是他的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幻像摄影的主题系列”。他经过特殊技术处理,使作品如梦如幻,大写意,光线与色彩共鸣如油画。似无主题,似主题宏大到我们无以言表的程度,使我震撼,哑然失语。我称之“世罕一见”的创新之作。他的《张鲜明幻像摄影集》不久前由作家出版社隆重出版。洽谈甚欢,我当即提出要给他的此类作品配几首诗。回到住所,配出六首。他认为《挂云》最奇葩,合他心意。问询怎么构思成形,我答:没有构思。这是六首中的第一首。读完图片,一挥而就,不像写的,就像抄了几行字那么快。这首诗不是对图片的图解,是直觉,是被提示之后的文字试图进入画面,与画面共舞。像是要独立出画面、褪去色彩线条,褪去文字,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又像图文各行其是,各有自我的发散方向,各呈面貌,甚至系统,甚至二者可以互起冲突。他说过,他的这幅摄影作品来自莫名,来自不经意,不可知。我的《挂云》何尝不如此,写作用了两分钟。它好像预设在某处,只是忽然经过了我。有人说它表述了一个故事,有人说是传奇,有人看出奇幻,有人看出历史哲学。作为作者的我,自然是什么都没看出,只看到了几个标点符号。
  
  我信奉写作的训练,磨练,久病成医般的大器晚成。很重要。我对“非同一般”只是心存侥幸,认定它是“神来之笔”,馅饼砸到头上。我的写作,包括上面几首诗,不是自动写作,不是达达主义的拾遗之作。它们来得让我猝不及防,头晕。我说的“非同一般”也并非诗作的成色,高度。至于它在诗坛的独特性,诗歌史上的地位更无从谈起,不必认真。对于它的偶尔生成,是我的企盼,是我近五十年间得到的屈指可数的恩惠。它不是“天启”、“灵感”,天启和灵感的主体依旧是“我”——即写作者本身,它是一种外力,来自比我们更高处,是原动力,驱动的力量元素,天火。我想说的不是“如有神助”,而是我所不知的力量本身。它把一片光亮抛给我们,我们只是个工匠,传达的器皿、通道。我想说我们需要聆听,让心灵的接收功能排除比较多的干扰,记下,感恩。这广袤的世界,千沟万壑,江河奔涌。不是减弱努力,不是不把自己当人,而是不要轻易地就把自己当作一个人物。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