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蒋楠

时间的镜面

——评龙克组诗《写给賨人谷的情书》

2023-03-30 作者:蒋楠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克的作品像幅淡墨的中国山水画,朴质文雅,初看不一定吸引人,却愈看愈觉其韵味。
  不愧是賨人文化绝佳诠释人,龙克为此创作的诗歌文本,无人能出其右。诗人的组诗《写给賨人谷的情书》,具有一个时间向度,它是——对一种源自于泥土的时间形式的回首与凝眸,更是对宕渠大地祖灵的珍视、敬畏与亲近。
  在这组诗歌的题记中,诗人简要表明了賨人谷的身份、背景、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賨人是古代川东地区影响深远、强悍尚武的一支少数民族,亦是渠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他们创造了賨人文化,留下賨国都城遗址、汉阙等珍贵文化遗产。为纪念他们的尚武精神,賨人谷的名字由此而来。”
  
  賨人谷,作为一种文化遗存的论域界定,仅仅依靠龙克的上述阐释是不够的,而众说纷纭的版本又相当一部分抹去了古旧时间的印痕。龙克是一位将文本紧密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诗人,他灵魂深处积淀的悲悯意识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但更多则是个人的,那种意识逼使他不得不在除了本土文化的发现与发掘之外,将诗歌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行囊,他感觉那是他可以排解的唯一出路,虽然在客观效果上说,可能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有某些瓜葛。
  历史其实是一个用各种身份组成的连续体,正如植物或物种是同一块织物的延续体那样,这种情形就像花苞“代表着”最初的种子——“历史”,和后来结出的果实——“现实”。所谓“古代”与“现代”之间的断裂,就是在传统的遗忘与记忆的重塑中需要弥合的那个洞穴。
  诗并非对任意什么东西的异想天开的虚构,并非对非现实领域的单纯表象和幻想的悠荡漂浮。在带有历史感的连接中,龙克并没有向人们展现虚幻般炫目又爽口的语感,他的本意不仅止于用诗歌剖析人文的根源、用诗歌展示时代的冲突、用诗歌指明解脱的出路。而是由于在求新求变之余,更能灌注其以美感、神髓和性灵,发而为浊世清音,并以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力和带有疼痛感的人性为其本源。也正因为如此,其文本也将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诗人洞悉生命中诗的纹理,超越连贯逻辑的局限,传递出生命深层现象和无形联结的高度复杂与真实。龙克在组诗《写给賨人谷的情书》中,将史料上才可能的关于賨人的瞥视,带给了泛化的他人。让人们在虚实的真切体验之间,洞见:这个山谷,是渠江流域最初文明兴起的发源处所,是灵性出没的稠密地带。并在均匀、直白、顺畅的吐纳中,听到或感受到山谷激情的呐喊与生命的嘶吼。
  龙克的作品像幅淡墨的中国山水画,朴质文雅,初看不一定吸引人,却愈看愈觉其韵味。《风生水起,一条谷》表现出了情绪上极强的起伏,既强烈却又婉转抑郁。“走过,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一条谷,一部深陷大地的书”,这些画面的质感,源自于内涵的能量所聚敛的实力,传递了诗性正义。
  诗人从“梦的开始与结尾”处着手,展开了这首诗莲花瓣的结构。在梦的救赎与诗性叙事中,诗人陷入与賨人一场接着一场的对话中。这世上让人感到很惬意的事很多,有效交流沟通无疑是其中之一,更何况梦里的飞行比买几张往返机票便宜得多,安稳、安逸得多。有时候,诗人极力想知道自己究竟处在梦境中,还是处于清醒中。但最终他只是发现自己不断苏醒,又不断重新坠入梦境中。在梦里,诗人的创造力似乎有一定的范围和强度。梦境里绝大部分是视觉的印象,那些出乎诗人意外的鲜活场景,集聚了足够多的精神之光,像箭矢对准了靶心,正沿着一块巨大的悬崖峭壁顺势浩浩荡荡地倾泻而下,把时间融出一个洞穴来。这是一个充满沧桑感的洞穴,有着倔强的骨头,完整、饱满的皮囊与经络。
  伫立于自己的心灵故土上,从艺术审美性与文史价值性的平衡架构中,全身心地为人们钩沉散落在时间洞穴里那个“乌托邦式”的賨人王国。诗人心中的理想,高迈、充盈、飘逸,他用作品给困顿的意识和坍塌的道德衍述出独有的见解。“坎坎坷坷,砍不断根脉/九曲十拐,拐不掉光明”。賨人谷,这个亘古不变、包容万物、蜜汁流溢的母体,给了无所皈依而四处飘零的现代遗民、当代古人甚或他们的遗腹子一个庇护之所。
  诗人在自己的灵魂四壁内征战,获得了自身的空间感。他曾经预支和按揭了多少次疼痛写作的内涵,而他对于疼痛的无所畏惧,来自于一种额外因素——沉郁悲怆与桀骜豪放的奇异混置,一直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其中一种情绪必然唤起另一种情绪。种种情绪之间瞬息万状的变化,深植于诗人的人格特征与作品本质之中。因而,在龙克的作品中,文化疏离的痛楚和生命欲求的情致,以完美的和谐之姿并置着。
  在情绪的边缘没有克制。疼痛,照亮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着”的灵魂。有痛感,就是觉悟的开始。只有对痛感的自觉,才使得我们的意识回到它的本身,才产生痛苦的灵魂。
  与过往的作品相比,诗人这一次对于“归家”的迫切心理表现得更为直接。《洞穴,教诲我如何回家》在一种极其密实的语境中,向读者汇报着賨人的存在。这便是认知语境下隐喻意义建构的张力和阐释力,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一个诗人的气势与轩昂,它不需要准确,只需要醒悟。
  
  石灶还在,烟熏也在
  一家大小都在。悬空几千年
  芳草萋萋,云烟茫茫
  终于爬来一缕希望
  
  从爬,从走,从攀援
  您的轨迹斑斑血痕
  坚硬的声音挂在石壁
  我寻找您的传奇,哭声与歌声
  苦难立在洞口,门口
  谁来摘取这滴滴泪痕,血痕
  
  岁月,流云,风声
  命运何在,生生死死何在
  一口饭,一段情,
  一山一山的纪念哦
  挂满树梢,山峰,任了
  风吹雨打
  
  炊烟不再袅袅
  石灶颓废,那把火还在燃烧
  满眼满眼的泪都被您熏干了
  指引我的方向,教诲我如何
  回家,如何生死相依
  
  我宁愿将龙克大肆渲染的“远古家庭场景”理解为灵魂的游弋,它是对被岁月“悬空”那个表象的一个铺衬,“从爬,从走,从攀援”,虽说是賨人的生存方式,却并不具有典型性,倒是“坚硬的声音挂在石壁”,归结到一群祖灵的口诛笔伐和歇斯底里来得恰如其分。洞穴的所见所闻让诗人感到“刺痛”,仿佛自己身上的皮肤被大片撕裂剥下。当肉体悬空的时候,皮肤产生的撕裂感使人晕眩,在这个时候,灵魂就会离神最近。
  唤醒沉睡的血液,疼痛带来最真实的存在感。诗人“个体”对賨人“肉身”的辞别与送行是深刻的——个体具有似物的自我,它受个体的影响,如它影响他人那样,并且它与当下的有机体有别,因为它可以离开肉体或返回肉体。洞穴中那些鲜活的肉身早已消亡了,而他们的魂灵还在承受着煎熬。“苦难立在洞口,门口/谁来摘取这滴滴泪痕,血痕”,这是心灵的剧痛和悲愤。血液是历史的关键物质,賨人谷是血液最丰沛的器官,充满伟大和繁殖的力量。血之前是水,水是一种流动的、自由的、良性的、乳汁般的元素,它能够转化为血液。用“血”与“水”的痕迹昭示祖灵的存在,加深了“疼”的分量。
  “指引我的方向”应该认为是创作动机的提示。尤其是“火还在燃烧”的昂扬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邃,它又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句箴言,这是充满了剧烈震荡之中,一种启后、延前或转渡的情感存储,也是为了“回归”提前支取的带有暗示性和煽动性的归思情结。
  然而,空间上的可能回归与时间上的不可能回归,像一对貌合神离的小夫妻,让我们起疑——时间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的天真单纯,显示出一定的神经性和易碎性。
  在曲高和寡的维度生活,当然只能享受稀薄的空气,一般人能够捕捉到的,只能是一些最为简单的事物,以及对生活强烈而急迫的感受。龙克的文本语境是灵魂般的,带着爱欲与孤独共生的温润心境,具有相当的精神深度。所以在这首诗里的“芳草萋萋”、“生死相依”,便是这“斑斑血痕”以古旧的时间形式燃烧着飘散后,留下的一小撮骨灰,这是诗人最浪漫的辞汇。
  诗人善于制造文本表情,作品里的柔软却是压抑的疼痛感里生动的印证。《洞穴,教诲我如何回家》有着典型的情感背景。诗人一定是在邀约佳人游玩的傍晚,又被賨人谷的山水缤纷地感动了,趁机向身边的妙龄女郎大声说出只能在梦里才能表白的爱,自然水到渠成,划船而归。只不过龙克极少用欢快的方式来呈现内心情态,因为他的写作特征和诗学观使他只能适可而止,令人能够在收敛性格驱使下的意蕴里陶冶和放松,即使世界是苦痛而难以名状的,但它也流淌着许多欢乐。
  “悲极生乐”的精神世界,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在诗人的其他作品里鲜有展扩,是他不得不在生活的手掌中拿捏所有痛感的总和。那种独特的很难被人理喻的神经质般的宣泄方式和个体的悲情色彩,把有残缺感的“洞穴”处理成春情激荡的生命之谷,就会愈益凸显出内心的凄楚。假设天平过于倾斜,反差过于剧烈,那就不是总和,而是痛感的倍增了,他又担心别人受其感染而对这个生命之谷望而却步。
  乐的意义,身在何处?从广义上说,“乐”是诗人给予读者的,但在賨人谷这个境域里,还有很多的私密空间。人有人格,山有“山格”,賨人谷自然有独属于自己的“谷格”,它是从残山剩水遗失的骨骼化身而来,以周而复始的流动作为基本形态,在庞大而阴暗的一间间“单人房”里,接纳它的全部生灵,看上去炊烟袅袅而又仙气缥缈。除了人间烟火的气韵,还具备先知、仙女、巫师、猎人、战神的神识,获得了多重身份。而当它被朝代更迭的金戈铁马反复蹂躏践踏,找不到出口的山谷渐渐衰退、归隐。只留下一张断裂的棋盘拼接而成的“历史性”的线条。对诗人而言,这些线条的延伸似乎无法穷尽,一缕长发缠绕记忆的痛楚在这里,人们或许能体会到。虽然“乐”具有感召和鼓舞生命的力量,然而,由于愉悦的幸福带来的快感,生命的歌吟又将在这“谷格”里浓缩成为爱情、婚姻和家庭,以及不断孕育的新鲜感演化而成的亢奋。这也是诗的生机。
  诗人以充满古意的内心,突破在视域、境界上的藩篱,将情绪与诗意不动声色地融入到这些起伏的文本节奏中,由纯粹而至澄明。然而一句“命运何在,生生死死何在?”读下去却像是賨人们离别时的一个缓慢眼神,随即出现的抒情主题,则是那些不断在心中翻滚、挣扎,却又难以启齿的表白。
  《大坡林,一场天高地阔的爱》,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私语。作品的标题,本身就具有言简意赅的意趣。这首诗,读起来总有一股冲动在酝酿并且蠢蠢欲动。明知道情如毒酒,入骨入髓,龙克还是禁不住悄悄泯了一口。初尝浓馥、温馨,却愈喝愈兴奋、刺激,他激动得透不过气来,甚至迷恋上了这种情态,一种恋世的情态。
  诗歌注定与诗人厮守终身,是逃不脱的情劫。今次龙克遭受的情劫,不是十里桃花下的儿女情长,抑或是一个“杯水主义”者的形骸放浪,而是对一片土地三生三世的眷顾,像一个苦行主义者那般节制、内敛。这片土地就是一块磁场,永远都不可能从它的引力中拉开。也就是说,诗人是一位骨殖深处里脉动着乡情与乡愁的多情者,他要在情感的变奏和良知的呈现上,为这片土地提供圆通共融的精神证词。
  家园的眷顾与诗性的指认,是记忆的邀约与还原带出的思辨,因而这些痴缠着诗人的绵软情绪,被巨大的反差比照出来的戏剧化效果,便更让读者萌生感怀。“一步步长满青苔的脚印/蓄积了我们的信条”,这个“信条”,即是在母语中徜徉、在灵魂中沉浸、在精神家园中出神入化的“爱”,这不是一个简单而空乏的概念,而是将沉重的肉身与一丝不挂的人性极为罕见的交合,只有诗人具备了这个素质,也具备了这个双重的能量。
  龙克是能够谱写柔情诗篇的诗人,在他近些年的作品里,这种柔情虽然篇幅不多,但都令人赏心悦目。当诗意灌注其心性,不期而遇的想象力喷涌。别致之情带来的,却是如同精密、缜密、绵密与细密一般的细腻,像被净化后的微生物般素净。
  对诗人而言,自己热恋的这一片“硕大的坡”和“纯粹的森林”,或许就是融会了自我灵性、内在灵悟和诗性灵感的文化垦地和精神情境。让硬邦邦的山峰俘获自然溶洞软绵绵的芳心,让风景退守风景,让山水回归山水……当积极的因素激发了活性的意义,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与传承,更是诗人对故土文化语境的本能驾驭。对于《大坡林,一场天高地阔的爱》的解读,我倒是倾向于诗人迫切需要从时间的在场中明晰此在的处境,这可能与认知的变革有关,因为这样一段情感上的绵软,正是龙克最丰富和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龙克诗歌文本的复杂性,除了这一首作品的欢愉之外,占据每一首作品主导权的都有悲悯成分。《谒賨人文化陈列馆》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思想的多维,历史与现实交相叠映,呈现很多隐示。
  
  祖先,请安静。其实
  已经很安静了
  爬上柱子,墙壁,天花板
  几千年,不停地演绎,风化
  今天,终于有了你的位置,以及
  百万人,千万人的络绎不绝
  
  虽然安静的古人被络绎不绝的看客所惊扰,但一句“今天,终于有了你的位置”,恰是这首诗最简练最准确的注释。为此,诗人撞开了时间的锁匙,打破一座山谷的结界,让賨人的元神坚毅地走出冥界的门槛,站立于“朝圣者寂寂的垭口”,被现代遗民、当代古人甚或他们的遗腹子膜拜。
   当陈列馆处于开放状态的瞬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先民人性的背景,有根基、有名姓,混合着光与影、明与暗的意象,以及多个关于彼岸性的关键性语词:战争、孤独、疼痛、意识、命运、绝望、希望,存亡、穹苍。賨人跨越已经封存的、天悬地隔的边界,历险归于平淡。他们生活与生存的样态,也许都同时在这里存在,整个图景都挂在时间的镜面上。賨人就像从卵到蠋再到追花翩舞的蝴蝶,从生存环境残酷恶劣的洞穴,逃进陈列馆的茧室里,用揉音颤指编织着古朴生活的那些精细蚕丝,毫无痛苦地从痛苦的往昔里复苏。
  抱持感念的心态与怀古的感慨,走进賨人文化陈列馆,从意境的边缘靠拢了清晰的镜像,唯疼痛感才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存在感——这里型塑的时空节奏,是未被剥离的存在感。因此,这里的印记不会模糊,这里的回忆,也不会产生迷茫。那些“舞姿,战争,厮杀,镌刻成图案”,喧嚣像光芒,那些“悲鸣在一个一个符号里沉落”,如真实存在的幻境。我避开了那些刺目的光芒,只记住了幻境。
  龙克的才思不遵循寻常的界限,凭虚御风,但却个性鲜活。“把刀剑放下,把盔甲退去/历史总随一条河流而去”,这个爆发是如此短暂,像一束焰火,最终留下令人愕然的寂寥。生存就是争取优势的竞争。远古的刀光剑影早已幻灭,而与之俱来的剖析和处置,都在龙克这里焦点成缩影。
  古老的賨人像是飘零在俗世中的一粒灰尘,若按照史实,这个并非虚构的先民是经过精细计量的,他们的出现不是替地方文化的分量加码,而是替“巴风賨韵”这个主角增重。在达州地方文化史上,一直存在“賨人”和“巴人”的祖灵之争。只要一提起距离我们记忆尺度最为近捷的先祖,人们自然而然地说出“巴人”,而“賨人”的名头总显得滞后,甚至被遮掩。其实,无论“巴人”还是“賨人”,对地方文化的溯源都没有任何制约与妨碍,只不过是文明驿站上更换了马匹。
  物理学告诉我们,动量越大,改变方向所需的力就越大。长期以来,龙克一直坚信渠江流域本就是原始生命——賨人的诞生地,并在戮力搜寻賨人在这片土地上先人一步、捷足先登的证据。诗人以一个持火把者的身份,走进这个当地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他在賨国都城遗址上,凭藉着直觉感受到了賨人文化被刻骨铭心的那份气质,而且是邈远又可以接近的气质。诗人对于史实的一丝不苟被温暖而又痛感敏锐的人性所掩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从断裂、破碎的时间深处打捞起来的诗意,还能体会到他对地方文化执著冷静探究的旨趣。
  古往今来的景致,至少山崖的形体和树木的葱郁,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遗传。尽管古老的賨人谷已蜕变为如今的4A级景区,但是,当山水退隐为风景,无论它们是一目了然还是云山雾罩,始终处于美妙的悬而未决状态中,像被鲁莽的眼神轻薄过的女人,面颊红晕而心情不可名状。这些杂糅的情结,都给诗人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精神焕发的溅落与发现,导致诗歌的产物,常常与冷色为伍。从賨人谷流淌而出的,大都成为焦虑与痉挛相交而成的暗河。
  时间依旧稳步地流逝,诗人的思想仍在东游西逛。越是放弃,越能接近真相。龙克视域里那一个个岩洞,像幽深的时间隧道,把他引向陌生的境域,不断增长的兴奋激发了更加遥远的遐思。在另外一个遥远的语境中,犹如賨人的心灵附体一般,他领悟到了先民尚未透彻的意图——摆脱生存的囚室、时间的牢笼,让心灵获得在遭遇自由粒子的世界时那种自由,继续这无价、无用、无魇又餍足的生活。
  时代只是时间的节点,葬送的资源和未诞生的未来,是这个处于饱和状态的时代孪生的神秘二孩。倘若不是秩序被搅乱,智虑便不需要澄化。痛感虽然也是一种质地,但没有人会心甘情愿选择向“痛”而生。把时代的痛点、微暗的记忆和诗性故土的节律匀和在一起,逐字逐句抵达意识的极限,龙克籍以“賨人”的体悟,再一次证明,把自己的内心译成文字,存在不可估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