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困境下的诗歌苦旅与突围
——读远村诗集《向北的高墙》有感
2025-08-11 作者:长安瘦马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长安瘦马,本名尚立新,读诗写诗兼做诗评。
读完远村新近出版的诗集《向北的高墙》,接连几天,耳边总是会响起一个黄钟大吕演奏的生命交响曲,那是根据屈原的《东皇太一》谱写的歌曲:“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这是《九歌》的开篇诗,作为祭歌,充满了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对天地的敬畏和对人间的祈愿。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维链接,或许是远村诗歌呈现出的精神密码与庄严浩阔的诗史气质触发了我,让我打开了自己的想象通道,我不认为这是巧合,《向北的高墙》在结构上由九首长诗和五首小长诗组成,而九首长诗中就有《灵出北地》《风后如炬》《幽走的山鬼》《天地大合》等具有原初文明指向的抒情篇章,如果这不是远村个人的有意安排,那就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的灵魂在此刻相认。
远村在自序中说:“首先,它是一首大诗,大得足以让诗人和阅读者一起心惊肉跳而喘不过气来,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发展史、再造史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张诗性之网,被我张开”。我赞同他的说法,一个诗人在开笔前,如果没有统领全局的统筹安排,写一首长诗是充满艰险的,因为策划一首长诗首先需要战略家的眼光,这也是远村运筹帷幄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耗时三年才成功完成《向北的高墙》的秘诀。《向北的高墙》一经问世,就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得到了诗歌界和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同。远村用生命之火照亮岁月之光,让神话传说和历史真实以及时代现场发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一个庞大的诗性世界,这个世界神秘又清晰,很远,也很近,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奔涌不止。下面我就从个人的阅读视角分三个部分谈一下对这部诗集基本认识,在展开之前,我先摘录几个诗句:
“我们不是过客,是大地的长子
一直住在五谷杂粮中,住在黄土里的硬时光
与我们经过的岔路口,只有一炷香的误差”
——《浮生不居》
“谁是我们多难的先父,谁是我们
找上门来的后人,我无法将他们一一辨认
他们的根,活在彼此澎湃的身体里”
——《颂歌无约》
“云裳善舞的诗人,被女巫
带回了故乡
他们和明月在一起,收拾多余的灰烬
再诵出那些神性的句子
交出一生中仅有的反哺之泪
给龙卷风,鸣镝,响马,和用来驱鬼的法器
凑上最后一支挽歌”
——《蹈火之舞》
“……直至,向北的高墙
让造物主变得理性,帮我们把善恶分开,万物回归
各自的天命。之前的误会瞬间化为乌有,直至
还没有抵达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更深的
夜,又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待……”
——《天地大合》
“那些一度泛滥的洪水,已经退去
河南,河北,河西
牛羊遍地,草木向荣
多年的奔波,有一些心力疲乏
我们的轩辕氏,他要回家。他要回到
生他养他的北方大野
在高高的桥山之上,画地为天”
——《轩辕皇帝》
1、从地域的视角看《向北的高墙》。《向北的高墙》里的地域范围,我把它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形成的地理概念,显然,在远村的诗歌表述里,是黄河流经北方大地形成的“几”字形大湾,即学术界指的“河套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狭义指黄河经过宁夏和内蒙形成的河谷地带,由前套与后套构成,广义指黄河从青海高原下来进入甘肃突然向北,在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转了一个“几”字形的大湾,最后流入河南,所以,有学者把这个大湾里的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统称为河套地区。这给远村进行宏大叙事奠定了稳妥的基石,因为这块土地本身就是一部雄浑厚重的史书,至今那些高墙和高墙南北的遗址尚在,有的已经发现并在史学界达成共识,有的尚待发现破解,比如黄陵的“桥山龙驭”,比如神木“石峁古城”等,史前文明和史后文明的痕迹都在这里留下了明显的信息和记号;所有证据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结论:这块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第二个是文化概念,远村《向北的高墙》有着强烈的精神地域,那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根脉所系,无论何时身处何地炎黄子孙都念念不忘的精神家园。读了《向北的高墙》这部诗集后,我更愿意把这两种地域概念浓缩为一个概念,那就是陕北和与陕北连接的山西、内蒙、宁夏、甘肃这部分土地,因为有远村诗歌的语言镜头,把《向北的高墙》由广角全景推进到局部细节的见微知著,从波澜壮阔到一声长叹,我们民族融合的历史就是从这条狭长的分界线上扬鞭起程的。我揣摩,作为一个陕北人,远村深度思考后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广阔历史背景的史诗,一定有他不言自明的理由。
2、从历史的视角看《向北的高墙》。进入《向北的高墙》,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扑面而来,从上古到先秦再到唐宋元明清,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深度交融的前沿地带,每一次历史大潮的涌动,带来战乱烽火和生民的离乱,同时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血缘与基因,使得这里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多元。远村是以诗释史,在磅礴的语言推进中再现了诗性的历史场景,《轩辕皇帝》《赫连勃勃》《李元昊》《成吉思汗》《李自成》,通过这些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到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刀光剑影和历史大剧。然而作为一位成熟诗人,远村的目的并不是还原历史,而是在历史话语中找出民族融合的基因秩序,再诗性地表达了出来,也就是说他已经拿到了打开华夏民族的心灵史和生存史的钥匙。在《向北的高墙》内外,汉人、匈奴人、鲜卑人、回纥人、吐蕃人、党项人,蒙古人,还有更早的胡人,他们在漫长的民族碰撞中融合,最终完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宿。远村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诗人,他的深度不限于此,在工业文明和科技时代写作,并不能局限于历史,而是要有当下和未来。我想 这才是远村写长诗《向北的高墙》的动因吧!
3、从诗歌的视角看《向北的高墙》。远村的诗歌,我一直是跟踪阅读的第一人,特别是他近几年来的诗歌,总能从灵魂深处唤醒我沉睡的神经,让我从麻木迟钝的诗歌阅读和写作中警醒并兴奋不已。他沉潜内敛、宽厚睿智,这让他不轻易把感性的诗歌张扬起来,他总是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述说中心平气和地表达他的情感和诉求,随着岁月的推进,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向北的高墙》这部诗集中印证了他给自己定下的“中年变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是他用自己独有的符合当代语境的不脱离母语特色的语言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二是他诗歌的内核总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让他的诗歌抒情和叙事能完美融合,并从一般诗歌的表达中脱颖而出,建构了具有深度、广度、重度的诗学空间。
在我有限的现代汉语诗歌阅读中,阅读长诗带来的灵魂冲击有三次,一次是杨练的《诺日朗》,一次是李松涛的《黄之河》,再一次就是远村的《向北的高墙》,给我的冲击更大,远村离我最近,我能近距离体会他的写作用心和精神追求以及历史叩问,特别是在当前多元而浮躁的写作背景下,远村坚守人格和诗格统一诗学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写作探索,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选择两个字来结束这篇读后感,我会选择“遒劲”二字,《向北的高墙》这部恢宏巨制,就是写给我们自己的长调,颂歌或者挽歌,那是黄河在黄土高原上流淌出的“几”字形狂草,是经过远村用史诗眼光审视,探索与挖掘出来的多民族融合史的悲壮大歌,确实让人有“心惊肉跳而喘不过气来”阅读快感,不仅如此,我脑海里还浮现出一个辽阔的画面:在广袤的星空下,远村一个人在高墙上行走,像一个民族精神的守夜人,不知疲倦。这个画面十分符合远村诗歌一贯的调性与状态。他的长诗《向北的高墙》,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同时还有着独特的创造性,特别是在虚无、冷漠,功利的消费主义时代,《向北的高墙》的诞生,必然会因为深远的历史性和现实意义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2025年3月29日
远村在自序中说:“首先,它是一首大诗,大得足以让诗人和阅读者一起心惊肉跳而喘不过气来,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发展史、再造史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张诗性之网,被我张开”。我赞同他的说法,一个诗人在开笔前,如果没有统领全局的统筹安排,写一首长诗是充满艰险的,因为策划一首长诗首先需要战略家的眼光,这也是远村运筹帷幄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耗时三年才成功完成《向北的高墙》的秘诀。《向北的高墙》一经问世,就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得到了诗歌界和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同。远村用生命之火照亮岁月之光,让神话传说和历史真实以及时代现场发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一个庞大的诗性世界,这个世界神秘又清晰,很远,也很近,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奔涌不止。下面我就从个人的阅读视角分三个部分谈一下对这部诗集基本认识,在展开之前,我先摘录几个诗句:
“我们不是过客,是大地的长子
一直住在五谷杂粮中,住在黄土里的硬时光
与我们经过的岔路口,只有一炷香的误差”
——《浮生不居》
“谁是我们多难的先父,谁是我们
找上门来的后人,我无法将他们一一辨认
他们的根,活在彼此澎湃的身体里”
——《颂歌无约》
“云裳善舞的诗人,被女巫
带回了故乡
他们和明月在一起,收拾多余的灰烬
再诵出那些神性的句子
交出一生中仅有的反哺之泪
给龙卷风,鸣镝,响马,和用来驱鬼的法器
凑上最后一支挽歌”
——《蹈火之舞》
“……直至,向北的高墙
让造物主变得理性,帮我们把善恶分开,万物回归
各自的天命。之前的误会瞬间化为乌有,直至
还没有抵达的城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更深的
夜,又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待……”
——《天地大合》
“那些一度泛滥的洪水,已经退去
河南,河北,河西
牛羊遍地,草木向荣
多年的奔波,有一些心力疲乏
我们的轩辕氏,他要回家。他要回到
生他养他的北方大野
在高高的桥山之上,画地为天”
——《轩辕皇帝》
1、从地域的视角看《向北的高墙》。《向北的高墙》里的地域范围,我把它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形成的地理概念,显然,在远村的诗歌表述里,是黄河流经北方大地形成的“几”字形大湾,即学术界指的“河套地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狭义指黄河经过宁夏和内蒙形成的河谷地带,由前套与后套构成,广义指黄河从青海高原下来进入甘肃突然向北,在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转了一个“几”字形的大湾,最后流入河南,所以,有学者把这个大湾里的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统称为河套地区。这给远村进行宏大叙事奠定了稳妥的基石,因为这块土地本身就是一部雄浑厚重的史书,至今那些高墙和高墙南北的遗址尚在,有的已经发现并在史学界达成共识,有的尚待发现破解,比如黄陵的“桥山龙驭”,比如神木“石峁古城”等,史前文明和史后文明的痕迹都在这里留下了明显的信息和记号;所有证据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结论:这块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第二个是文化概念,远村《向北的高墙》有着强烈的精神地域,那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根脉所系,无论何时身处何地炎黄子孙都念念不忘的精神家园。读了《向北的高墙》这部诗集后,我更愿意把这两种地域概念浓缩为一个概念,那就是陕北和与陕北连接的山西、内蒙、宁夏、甘肃这部分土地,因为有远村诗歌的语言镜头,把《向北的高墙》由广角全景推进到局部细节的见微知著,从波澜壮阔到一声长叹,我们民族融合的历史就是从这条狭长的分界线上扬鞭起程的。我揣摩,作为一个陕北人,远村深度思考后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广阔历史背景的史诗,一定有他不言自明的理由。
2、从历史的视角看《向北的高墙》。进入《向北的高墙》,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扑面而来,从上古到先秦再到唐宋元明清,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激烈碰撞、深度交融的前沿地带,每一次历史大潮的涌动,带来战乱烽火和生民的离乱,同时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血缘与基因,使得这里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多元。远村是以诗释史,在磅礴的语言推进中再现了诗性的历史场景,《轩辕皇帝》《赫连勃勃》《李元昊》《成吉思汗》《李自成》,通过这些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到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刀光剑影和历史大剧。然而作为一位成熟诗人,远村的目的并不是还原历史,而是在历史话语中找出民族融合的基因秩序,再诗性地表达了出来,也就是说他已经拿到了打开华夏民族的心灵史和生存史的钥匙。在《向北的高墙》内外,汉人、匈奴人、鲜卑人、回纥人、吐蕃人、党项人,蒙古人,还有更早的胡人,他们在漫长的民族碰撞中融合,最终完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宿。远村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诗人,他的深度不限于此,在工业文明和科技时代写作,并不能局限于历史,而是要有当下和未来。我想 这才是远村写长诗《向北的高墙》的动因吧!
3、从诗歌的视角看《向北的高墙》。远村的诗歌,我一直是跟踪阅读的第一人,特别是他近几年来的诗歌,总能从灵魂深处唤醒我沉睡的神经,让我从麻木迟钝的诗歌阅读和写作中警醒并兴奋不已。他沉潜内敛、宽厚睿智,这让他不轻易把感性的诗歌张扬起来,他总是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述说中心平气和地表达他的情感和诉求,随着岁月的推进,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向北的高墙》这部诗集中印证了他给自己定下的“中年变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是他用自己独有的符合当代语境的不脱离母语特色的语言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二是他诗歌的内核总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让他的诗歌抒情和叙事能完美融合,并从一般诗歌的表达中脱颖而出,建构了具有深度、广度、重度的诗学空间。
在我有限的现代汉语诗歌阅读中,阅读长诗带来的灵魂冲击有三次,一次是杨练的《诺日朗》,一次是李松涛的《黄之河》,再一次就是远村的《向北的高墙》,给我的冲击更大,远村离我最近,我能近距离体会他的写作用心和精神追求以及历史叩问,特别是在当前多元而浮躁的写作背景下,远村坚守人格和诗格统一诗学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写作探索,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选择两个字来结束这篇读后感,我会选择“遒劲”二字,《向北的高墙》这部恢宏巨制,就是写给我们自己的长调,颂歌或者挽歌,那是黄河在黄土高原上流淌出的“几”字形狂草,是经过远村用史诗眼光审视,探索与挖掘出来的多民族融合史的悲壮大歌,确实让人有“心惊肉跳而喘不过气来”阅读快感,不仅如此,我脑海里还浮现出一个辽阔的画面:在广袤的星空下,远村一个人在高墙上行走,像一个民族精神的守夜人,不知疲倦。这个画面十分符合远村诗歌一贯的调性与状态。他的长诗《向北的高墙》,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同时还有着独特的创造性,特别是在虚无、冷漠,功利的消费主义时代,《向北的高墙》的诞生,必然会因为深远的历史性和现实意义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2025年3月29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