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晓曲诗歌赏析 |
|
|
作者:晓曲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责编:周占林 日期:05-06-22 09:55:15 点击: |
|
◎ 赏析彭燕郊小诗《心字》/晓曲
愿诗:(此诗选自征得诗人欧阳白先生同意而首次在网上发表的诗歌)
我的心上有一个字, 有一字在我的心上, 我有一颗有一个字的心。
心和字,字和心, 离不了字的这颗心, 离不了心的这个字。
少不了的这个字, 这个字:“心”,这颗心!
我是从诗人欧阳白先生发表在中国诗歌学会网站的有关彭燕郊老师的系列评论文章走进彭老的诗歌世界的。带着对老诗人的学习和崇敬,从《心字》中获得了关于人生价值的新的启发。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足见心字难解啊。老诗人为何偏偏把心呈现于读者,更足以说明诗人的良苦用心。 人心难测。有人心无城府,就有人居心叵测;有人心胸开阔,就有人心胸狭窄;有人心善,也有人心黑!有爱国之心,也有叛逃之心......《心字》在警示! 是啊,心的向背,关乎人的道德、情操,关乎人的文化、信仰,关乎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等等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不管是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的人,谁能无心?哀莫大于心死,不能无心! 国家、民族,不论是建设与发展都需要团结一心、万众齐心;面对困难,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危险,才能够同仇敌忾。纵观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的历史,任何健康的人生,都企盼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都在弘扬善良心、同情心、事业心、责任心,而摒弃那些狠毒心、邪恶心、利欲心、虚伪心。 人心本血红而美丽,谁又在做黑心之人!黑心,这还是心吗?!诗人反复吟出这个心字,一次比一次沉重,一次比一次掷地有声。因为现实中,对立面总是客观存在的,就有心黑之人,无心之人,做黑心事,赚黑心钱。这些违心的人和事,不是文明社会的主体,所以终在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被大多数人所唾弃。 也许有人认为笔者是在妄文生意,《心字》并没有告诉读者任何有关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相干的内容,完全是笔者在造设。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心字》的诗思所在,是长期积淀在诗人心中而内蕴出的诗意火花。诗人在告诉我们,你所拥有的是什么样的心?应如何把握自己的心,应把一颗什么样的心呈现出来?你是以怎样的心融入社会之中,历史之中,文化之中? 全诗共62字,就有9个心字,字字深沉,个个含金。正因为诗人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才得以让我们去感悟做人之心。人,只有把握住了这个心字,才不愧于做人的一生。人若无心,本就不复存在;有心而不善把握,亦如无心。事实上,诗人在以真诚之心呼唤,真心实意做有心之人,看到自己真实的心--鲜红的生命本色! 从艺术表现看,《心字》读来就像绕口令,但不论怎么绕,最后都离不开“这颗心!”反复吟唱,反复加重。就像真实的心在循环不停地跳动,因而具有生命活力。 2005-2于成都
彭燕郊,七月派著名诗人,今已八十五岁高寿。
◎评凯华《环路地铁》
《环路地铁》/凯华
其他座位上的人 换了一茬又一茬 只有我依旧坐在原处
每一站都可能是终点 但我总想在下一站 下车
[晓曲临屏小析]
这首小诗简洁明朗,作者从平常事件中找到了灵感,发现了诗意。 现实中的环路地铁,演绎出对理想的感悟。看似简单,却引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慨。即便是别人下车了,自己“依旧坐在原处”。人们总希望现实与理想同步,而现实与理想总是矛盾的,而智者,追求理想的愿望总是不变的,而且也会越来越高远。所以,作者说即便是到了终点,也希望是下一站。这便是诗人比其他人的高明之处。这里作者总是在埋下复笔,或许想说真正的目标和理想,根本就没有止境。 事实上,这首小诗映射到对生命和事业的追求,也无不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小点子《沉默》
<沉默> 小点子
夜色.被指引着走来. 两棵树相互望着...... 山.被一粒灰尘淹没.
[晓曲临屏小析]
人们习惯于把三行以内的小诗称为微型诗。《沉默》符合这一规则,是一首现代微型诗。用简明的语言来传达繁复的情感,是小诗的艺术特色。 《沉默》可以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可以引发多重意象。但作者熟练地运用小诗的特点,抓住了稍纵既逝的灵感。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阐释为什么沉默,或是什么导致作者的沉默。如果那样,生活中的林林种种都可能是引发这一情感的对象,三言两语难以言表。但又不能流于事物的表层,发些简单的沉默时的感慨。作者选择了夜色、树、山,这看似毫无情感的对象,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传递。 沉默由“夜色”引起,沉默也常内蕴于“黑”与“暗”;在沉默时,往往不会发生主动情感,作者紧接着一个被动句“被指引着走来”。被什么指引着走来,或者就是引发作者沉默的对象吧,不说皆知。但作者内心却难以排解,此时此刻,感觉就像“两棵树相互望着”。树本不会有“互望”的情感,但在作者眼里,就感觉自己如同那树,使情感化有为无,化无为有,并不断推向高潮。如果说在夜色中,树的沉默守望,还不足以再现沉默的份量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山,便将此种心情推向了极至。 --“山,被一粒灰尘淹没”,这是何等的静寂呀!自己已能感悟到一粒尘埃能把一座山淹没,这不可能的现实,在作者心理却凸现着。作者的这一反衬手法,使沉默之情孕成即将爆发的火山,难以预料将要发生的一切。如果不是导致作者情感至深、至切、至痛的情感,不可能有这样的情怀的。 小诗言贵于精,而且是精雕细刻,做到不露痕迹。现代白话新诗要达到这样的成就,就其语言结构看,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语言的深刻提炼,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 赏析阿伟《落泊》/晓曲
《落泊》/阿伟
星群在天上闪着 我低着头想踩自己的影子 影子也远离我不和我作伴
在现实生活中,“落泊”一般表现为人的穷困、失意、悲伤和极度的孤独等窘迫困境,这是崇尚美好生活的人们所不愿看到的结局。导致这些人生经历的主客体,既可能是人们自身,更多的则是外物为始作蛹者。纵观人类文、史,如此心境也多与遭受打击和排挤相关,从而引发的生存状况。而且,也多从属于从优转劣的颓势之期。有人可能为此报恨终身,也有人可能柳暗花明,再现生机。 《落泊》一诗并没有从这些日常角度去拓展,而是借助于闪现的灵感,对落泊时的情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再现其极度孤独的场面。同时,作者也并没有仅仅沉溺于这种心境,而是力图排解,又无法排解,从而进一步地渲染其孤独情景。 是的,落泊是孤寂的,但作者却以“星群”入题,反向着力,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为引出“影子”打下了复笔,而此作的题眼正是“影子”。诗人的灵感在这里灵动的闪现着,由实转虚,以虚托实。在这样一个群星闪烁的夜晚,诗人不是在欣赏美丽的夜色,而是“低着头”、“想踩”、“自己的影子”。一幅孤独的场景立刻呈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一句,“影子也远离我不和我作伴”,把孤寂的心境宣泄到了极致。不是吗?连自己的影子也要远离自己,这不合常理啊!然而,这正是这看似不相符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情感中确显得十分的交融。而且,“远离”与“作伴”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反衬,使本就孤寂的情感更加浓厚。 整首小诗,系用孤寂的场景来释解“落泊”心境,把“落泊”的心境融于极度孤独之中。既是一幅生动形象的素描,又凸显出灵动的色彩。化实为虚,以虚映实,虚实相得益彰。要是你有绘画的灵感,你真想摊开宣纸,拿出画笔,饱蘸浓墨,一气呵成。 2005-1于成都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