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驻站名家 >> 随 笔 集 >> 北塔 >>

从三里屯到什刹海


作者:北塔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责编:周占林  日期:05-05-27 10:33:05  点击:


  无论是工作的地方还是住的地方,我去三里屯都比去什刹海方便;但我更愿意去什刹海。
  三里屯那种地方,我很少有去的愿望,去了也直想逃离。刚来北京时,有人问我:“去过三里屯吗?”“没有。”我答道。“为什么不去?你不是蛮喜欢玩的吗?”“我来北京后,确实玩了好多地方;但我想不起来,要去三里屯。我知道,我的同龄人都喜欢往那儿扎堆。”“那你到底为何不去?”“那儿太洋气了。我要是追‘洋’,就去上海的十里洋场了,何必到这千年古都来呢?北京的魅力实在不在于洋味。对于我……”“你不是学西洋文学的吗?”“但我的心田还是本土。”
  不过,我还是去了三里屯,因为许多外地来的年轻朋友,正如外地来的中老年人必去天安门一样,非要拉着我去三里屯。从天安门的集结变而为到三里屯的扎堆,当然是社会进步、人性复苏的体现。不幸的是,这种进步和复苏还得要由洋人来提示和示范。现在年轻人终于不必要再以千万人的规模同聚在一双眼睛下,同呼一个口号了。他们可以独自坐在酒吧里解闷,也可以三五成群随意消遣,在公共空间里也能保持一定的私密,也即在公共和私密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这种平衡使他们的心态平和了下来,不再是愤青。他们的激情与其说是凝聚起来、喷涌出来,还不如说是分流成了涓涓滴滴。如果说三里屯酒吧对当代中国青年有什么影响的话,其意义就在于此。
  然而,酒吧毕竟是舶来品,三里屯就像是一艘外国大船,停泊在中国首都的一隅。整个使馆区是一艘更大的洋轮。船员们到任何一个码头,都想以他们习惯的方式缓解乡愁,欧洲人的休闲习惯就是坐酒吧。在改革开放前,使馆区是禁区,基本上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越是不准入,就越好奇,人与狗都是如此。1980年代的中国人少见多怪,见什么都觉得新奇,能与金发碧眼对面而坐,且用洋泾浜外语交谈,那简直要趾高气扬、心花怒放。那时的崇洋媚外夹杂着许多好奇的因素。正是这种心理作祟,使三里屯在不知不觉间取代了只能站着饿着晒太阳的天安门广场。
  置身于三里屯酒吧里,我有到老外家里做客的感觉,觉得在自己国家里当了异乡人。《国际歌》从小唱到大,但国际主义精神还没有洋溢在我的每一个细胞里,我还不能像某些先进青年一样,国际到视酒吧如家的程度。据说,有些所谓的白领小姐,一下班不是回家见爹娘,而是一头扎进三里屯,然后掏出手机,呼朋唤友。
  三里屯酒吧业刚刚兴起的时候,没几家,而且光顾的大部分是老外。中国人在那儿只是老外的陪客,如导游、翻译、接待人员等。当然也有怀揣着私人目的去的,如想学洋话,如想扛洋枪(嫁老外之戏称也)。在那个西洋文明主导的地方,中国人找不着北,那么洋人真能找着家的感觉吗?我看也未必。在酒吧里面可能还差强人意,但一出门,他就会想到这是使馆区,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况且,后来的酒吧里中国人越来越多,金发碧眼渐渐被淹没在了黑发黑眼的海洋里,洋人的家的感觉一起来恐怕就被扰乱、被冲淡甚至被消解了。
  在欧洲,酒吧,正如中国的茶馆,已是一种文化;但三里屯酒吧只是酒吧,很难说有文化可言。至多可以说是一些文化的因子偶然地混杂在一起而已。没有一个统一的深厚的文化背景的支撑,三里屯的命运自然就有点悬乎。恐怕只能吸引那些喜欢浮光掠影、追逐新鲜热闹的玩主。最典型的是那些天天琢磨着怎么玩,玩起来不要命的小资。据说,“非典”期间,三里屯关闭了一阵子,差点没把小资们给憋坏了。
  要说热闹,三里屯是够资格的。酒吧外面是红男绿女、摩肩接踵,里面是灯红酒绿、人声鼎沸。再加上摇滚歌手撕心裂肺的宣泄,使我这老耳招架不住。有时,在三里屯酒吧坐久了,一出门,颇觉头晕目眩。我知道,我已经不适于三里屯;或者说,三里屯已经不适于我了。我有一同事,就住在酒吧街的后头。有一天,我跟她在酒吧街邂逅。我说:“你住的地方多好啊,天天可以泡吧。”没想到,她一脸苦相地答道:“好什么呀,吵死了!让人在家里都不得安宁!”您瞧,三里屯自己是个客栈不算,还把人弄得家都不家了。
  我对三里屯的兴致从来就没有热忱过,而且每去一回,这兴致就不增反减。去年秋天,一位从法国暂时回来的电影人约我去三里屯坐坐。本来是想好好聊聊的,但我觉得,在那样嘈杂的环境里,耳朵根本对不上嘴;我越坐越觉得无聊、难受,以至于告假先蹿了。
  从那以后,我就视三里屯为畏途。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找到了真爱,那就是什刹海。
  在中学时代,我就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读到了什刹海。当时就觉得这个名称挺怪的,而且具有佛教意味,所以一下就记住了。在什刹海的酒吧业兴起之前,我就去过什刹海,就觉得非常舒服。如果说三里屯是逼仄、尖利、狭窄的话,什刹海就是惬意、舒坦、宽阔。在三里屯的街头,漫步会不由自主地变成赶路,而在什刹海的湖岸边,我可以徜徉,流连忘返,就想慢下来、停下来。三里屯有太多的影影幢幢,像狭路相逢的恶鬼,非要把你的美好期望撞倒不可。我本来白天工作很累,本来想去酒吧轻松一下,但在三里屯,我的紧张感恐怕只会加重,心跳也会加速。而在什刹海,我心上的压力可以完全卸除。这么打个比方吧,三里屯是一位现代女性,独立、张扬、噪狂、打扮入时,甚至花猫绿狗,等着你去奉献和服侍。如果硬要吧三里屯比成家,那是一个夫妻关系剑拔弩张的近乎支离破碎的家,不同文化因子在磨合中冲突,热闹中是冷漠,繁杂中是单调,饱和中是空虚。我在那儿只感觉到承受、遭受、忍受、难受,惟独体验不到享受。
  什刹海最大的好处是“海”,是“水”。在北京这样一不靠大海二不靠大河的北方城市里,水真是少得可怜。正是因此,有清一代,比较成规模的水系,都归皇室专用,什刹海也不例外。而且,“中海”、“南海”、“北海”等全都叫做“海”,大概太后太监们可以由此而在干旱时,幻想着自己坐在海边享乐。“什刹海”则由“西海”、“后海”、“前海”这三个小湖组成,总体上呈一狭长水系,很像扬州的瘦西湖。从多雨的南方来到北京后,我几乎从来没打过伞,不是说北京就没下过雨,而是下雨天,我也不打伞;一说出去玩,我马上想到的总是那些带水的地方。“什刹海”在北京中心,那水珍稀得有如血液。因为有这宝水,来到  什刹海仿佛置身于都市里的村庄。尽管也有许多身影和声音,而且是市井里的叫卖,甚至倚门而笑,但什刹海还是能给人回归自然之感。
我最喜欢在夏日的薄暮时分,一个人沿着什刹海的河堤,一路走去。夕阳已经西下,晚霞都已快退尽,但黑暗还没有蜂拥而至。天空中似乎是满满的,但又好像是空空的。夏天织满了蝙蝠的翅膀(冬天缀满了乌鸦的叫声)。垂柳宛如刚刚出浴的少妇,丰腴地浸润在晚风中,糅合着万般风情的腰肢和秀发款款摆动,让你有跑上去拥抱她、亲吻她的冲动。水面已经变成灰色,但那是介乎绿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微波兴起,有如柔和的裙裾,被小桨轻轻撩拨。这时,你如果就在那小舟上,跟可人儿四目相对,或跟挚友酒来话往,一边听着琵琶女的浅吟低唱,一边欣赏那一圈圈慢慢荡开去的涟漪、那缓缓越入水中的灯光,微风拂面时,你就恍如进入了仙境,至少也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什刹海的第二大好处是市井氛围,周围有大片大片的平房,里面住的全是老北京人。晚饭后,男女老少全都会出来纳凉,搬个小凳子就在河边坐下,开始神聊;或者支个小桌子,就让过往的游人坐下,做开了生意。如果你有兴致,主人愿意跟你聊一晚上,大多是有关什刹海这旮旯的故事,当然也可以扯到天南海北。我的生活分成了两截,跟书在一起时,我喜欢隐居;不跟书在一起时,我喜欢和光同尘。我是抛开了书来到什刹海的,当然想跟那里的尘世生活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在什刹海,我可以品味洋酒,观赏洋妞,但更多的是品尝老北京的各种小吃,驴打滚、猫耳朵、火烧(尽管味道都不怎么样);甚至可以捏着鼻子哆嗦着舌头,喝一喝传说中的豆汁。你可以在某座四合院的门墩旁停住脚步,跟提溜着鸟笼子的老大爷或蹲在门口吃炸酱面的小伙子绕绕嗑。
  现在人们吃的穿的玩的,都讲究文化内涵。三里屯那种单薄、单调、单一的伪西洋文化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文化的强烈追求。北京是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同时又是积极有效的外来文化的综合吸纳地。什刹海处于北京的心脏地带,其文化氛围之浓郁,是任何其他地方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光是古建筑,就会让你觉得看不完。如王府有恭王府、醇亲王府、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棍贝子府、庆亲王府等。再如名人故居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和徐悲鸿故居等。什刹海的原意是十座寺庙,即所谓的“九庵一庙”,其中比较好看的是广化寺、汇通祠、火神庙、关岳庙等。我最喜欢在烟袋斜街上散步,两边明清风格的老房子鳞茨莭比,临街的都开成了店铺,卖的大多是民间工艺品。走在街上,仿佛使我置身于江南家乡的古老小镇。
  什刹海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栏都积蓄着中国文化的韵味,而酒吧文化的加入什刹海文化氛围显得更加多样化,所谓别有情趣;不过洋味并没有喧宾夺主。这正好体现了一百多年前居住在什刹海的清末重量级大臣张之洞的著名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里屯的文化定位则相反,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正是我辈在三里屯始终感到不能安心的内在原因。作为文化人,我的栖息地是文化。如果说本土文化是家园,那么外来文化是旅馆;当然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最后,让我来阿Q一把,尽管我属于“北漂”一族,连个正式的家都没有,但我愿把什刹海想象成我家的后花园,我可以随时去那儿吃喝、会客、独处。以后,有朋友从外地来,在他们说出“三里屯”这三个字之前,我会以最热情的口吻招呼:“这位爷,我请您去什刹海!”


上一篇:也谈“水土不服”

 下一篇:网络文学与文学革命
  相关链接
永恒的荷马     洪烛  2005-05-27
网络文学与文学革命     北塔  2005-05-27
也谈“水土不服”     北塔  2005-05-27
风萧依旧月中闻     祁 人  2005-05-27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