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首席诗人 >>

冬箫评论之四:认识一个人 阅读冬箫


作者:马知遥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4 20:58:19  点击:


认识一个人:阅读冬箫
                           
马知遥
 
       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家和作品,而那些伟大的作家真正流传下来并被读者认可的作品也不过一二,所以试图让自己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不俗的记忆,这应该成为有心献身文学事业的作家应有的报负。
       我认识的冬箫是一个幽默而对文学非常专注的人,我常常怕自己对这位兄弟的友谊而遮蔽我的鉴赏和判断,所以,我只谈他作品的感受。在冬箫大量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并让人流连再三的诗歌是他写“母亲”的那类诗歌(或许那不仅仅是母亲,而是一种亲情的衍射)。作为人类永恒主题的把握,让他的诗歌显得游刃有余而有大家气象。在《母亲的身体是一架钟》这首诗歌里,他这样写道:“母亲的身体是一架钟/骨节摩擦,一点点损耗、打滑/接近停滞/   /这个过程漫长/犹如一颗从心底冒上来的泪/忍耐的篱笆每次被翻越时/心扑腾一下/凹了下去/     /谁也不知道这颗泪来自何方/它低垂,表情憔悴/一场一场的暴风雨/行进在嘈杂中,她辨析/骨节的摩擦/走近走近再走近的颤音/    /别人听不见/母亲却清清楚楚”,诗人有自己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在岁月中逐渐苍老的母亲的热爱。其实热爱不是写在字面上的,满篇作者没有说爱却到处都是爱。能那么贴切地意识到母亲的年龄和钟表的齿轮一样慢慢开始磨损的人,能意识到生命漫长的行程里母亲遭逢的苦难和艰辛的人,能窥探到母亲不为人知的对人生的执着的人,只有对母亲非常热爱的人--------诗人用了一连串有象征意味的意像,为我们勾画出一幕幕寓意深含的图景,最后一句点题同时一语双关:母亲知道自己的变老,她有对岁月的流连和回忆,同时母亲也知道除了她自己以外,她还可以倾听到儿子对自己的关怀。所以母亲“清清楚楚”知道的不仅是自己更有儿子的那颗心。全诗构思精巧,语言凝练丝毫不造作。
       同样在《白》里,诗人同样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而这样的表达让人惊心的疼痛。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动用了几乎所有的感受,将一个病中的“母亲”用一个词表达“白”。他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关切和怜惜都通过这样一个抽象的词展现出来了,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抽象的“白”经过作者的诠释却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六月在下雪。母亲的脸突然变白/我感到冷/   /这是38年来母亲第一次/需要割除一颗不受控制的毒瘤/   /它非白。/10岁的儿子没有察觉/38年的我没有察觉/40年父亲的命没有察觉/    /母亲全白了,温度/在最后的手指上一节节滑落/六月结霜冰冷/我们添白衣裹白袄/将一张惨白的脸窝在里面”,诗人动用了现代派诗歌常用的超现实技巧,让六月飞雪,在这里六月飞雪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冤情”无关,而是关于“我的母亲”,她病了。她静静躺在病床。脸色苍白。诗人用超现实却不动声色地表达着“母亲”的病状和自己内心的焦虑。第二段,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个人的内疚和愧悔。表达着作为儿子对“母亲”的粗心和对她健康的忽视。最后一段,诗人暗示性地表达了和“母亲”的诀别,自己内心无比的伤痛:那就是亲人的温度在一节节滑落而自己却无力拯救,而“母亲”的离去就如同六月炎热夏天里飘动的雪花让人心寒凉。这是首无可挑剔的诗歌,现代技巧和真实情感融洽地结合,使得诗歌在简练的语言里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并传达出隽永的滋味,令人感慨。(事后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冬箫评论之三:朴素的回归与超越

 下一篇:冬箫自得诗歌语录25条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