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乔欣草原诗歌研究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9:43 点击: |
|
美的激情在诗人笔下无限的延宕与释放:“我放大了自己,在草原上舒展平躺/绝览天空,幻想草原千年前的美景/天空与草原这一对千年恋人啊/无论四季风霜雪雨变换、相互的/恋情是千年的白头翁、牢牢扎根/困难时,流云被风折磨、放牧/挫折时,共同面临危崖,发出阵阵哀嚎/和谐时,携手共同走出亮丽的山谷”。这是诗人将人的生存与草原、天空的生命存在融汇在一起所作出的理性思考,是诗人对大千世界“有机共生”①性的深刻体会,也是诗人积极的和谐自然观在生态学意义上的一次有效的呈现。诗人乔欣对自然的和谐追求是充满着希望的:
结尾在哪里
猜想 草原的尽头
定是更加风光无限
定是在牧人的心坎里
在飘香的奶锅里
——《草原,说不尽的情节》
在诗人看来,草原的美并不在人与环境的对抗里,并不在人对草原生命体的占有和捕获里,而在于生命中心至上的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人与资源乃至人与人、人与社会天人合一的生态实践里,这种和谐的博大之美正如诗人所喜爱的飘香的奶茶一样,在草原里飘香,在人们的记忆、想念里扎根、深藏。
乔欣的草原情结是质朴的,渗透着生态思考和生态意识。他对草原的热爱,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草原环境进行书写、对草原文化进行描绘,而是将“草原”符号化,使“草原”在他的诗作中,既是一种生态符号的表现,又是一种生态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种自然生态和谐建构的理想生态的缩影。《在草原》这首诗,诗人愿意为草原牧场的迷人和草原姑娘的美丽而长醉,在这里,人的温顺、灵动、深情和目光无一不深深地打动着诗人的心灵;在这里,人和草原之间的和谐也深深触动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如此不去遮拦地抒放他的沉醉,醉而流连忘返地爱——对草原热爱的真诚和对草原生态和谐的体味与追求。《穿越草原》写道:“让我平生第一次穿越草原/穿越不尽的绿色基因和梦想/走近那越来越富有的座座毡包/穿越成群的牛羊/牛群信游草场/让高大、健壮、有力称强/各色野花在绿色中歌唱”,这是诗人对草原爱的倾诉,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草原的意义正如诗歌所描绘的:“让草原滋润健康/让草原氧气充足/我的肺叶/扩张我们深遂的目力/倾听那喉麦磁力般的唱响/把古老的歌谣找回/把牧场与牧场的深情激荡”。可见,诗人对草原的情感是淳厚的,对草原的思考和热爱是虔诚的。因为平等和爱,诗人可以坦诚肺腑地与草原对话表白:
假如我做错了什么
草原啊,给予宽容
我以牧人的名义 等待
丰收季节的来临,在
打草场上,用力量证明
我的成长
——《假如做错了什么》
草原的生活经验,使诗人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不断思考草原环境和谐的重要性;诗人以感恩之心敬畏草原环境与文化带给自己的灵感与触动,诗人用饱蘸热力的诗句传达他对草原与日俱增的热爱和虔敬,他以诗的方式实践着诗人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真诚。
英国著名文学家劳伦斯说:“如果我们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是要实现我们自身与周围充满生机的宇宙之间的纯洁关系而存在的。”①乔欣在审视个体存在与草原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以细节记忆书写在草原中生活的经验记忆的同时,表达着自己对草原、草原生态、草原文化的生态思考,这些思考真纯厚重、质朴真诚,我们完全可以将他对和谐的生态环境的钟爱视为诗人自身诗歌理想的建构与实践,这恰恰是书写辽阔草原应有的气魄与可贵的视角。当然,乔欣作为一位诗人,他在现时代人们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的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