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0:59  点击:


进的尚武化三个新传统因素的层面来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建构中的新传统因素。在她看来,清末民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中国意识”在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制度建构和审美趋向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新传统因素,这大大改变着文学史书写的面貌。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微观研究,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建构也是一种理论上的有效支撑。李保民的《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特征的两点思考》[34]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文学概念自提出之后已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那么总结和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便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任务。在他看来,乐感性与悲剧感的争锋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总特征的一点思考,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景观。这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的局限性、片面性的分析和思考,有其合理性。同时,他还认为,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总特征的另一点思考是由文体革命引起的陌生化和由陌生化产生的艺术魅力。当然,对于这一点思考,我们认为只能是一种思考和展望,因为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缺少文学创作的实践。刘勇、姬学友的《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实践难题——以“跨代”作家个案研究为例》[35]是选取近几年出版的有代表性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作为考察对象,试图阐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观理论构想和具体研究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跨代”作家个案研究为例来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具体来讲,作者首先认为,“整体观”的理论优势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掩盖了“整体观”的理论构想与研究的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整体观试图“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使其“一体化”,这在事实上是存在很大局限和很大难度的。其中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其次,作者谈到: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的主要旨归是有效沟通和整合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联系,实现两个发展阶段的一体化,但是在具体的文学史编撰实践中,恰恰在这一点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通史”编撰中对“跨代”作家个案(现、当代联系)的处理。同时,作者还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所要求的有效沟通和整合不应该只是把现、当代文学两个不同阶段进行简单相加,还应该发现并找出其内在的贯通点和联系带,注重其本来就有而被人为割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尤其是在“通史”编撰中对“跨代”作家的研究和处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献对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实践难题的认识和分析表现出了它的合理性,使得我们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中整体观上的局限的认识更为清晰。陈国恩的《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36]这篇文献主要是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学实践的角度来谈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学影响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作者认为,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学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激活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潜力,并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范型。同时,也指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消化吸收外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以及到世纪末出现的盲目追随的片面性问题。这对我们从外来影响的角度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杨经建的《“美丽总是愁人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郁气质》[37]同样也是从
9 7 3 11 12 13 4 8 :

上一篇: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朱林国  2013-05-20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