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屠岸:用诗歌纯化民族的灵魂


作者:杨晓华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12-25 13:56:08  点击:


谓半格律或半自由的诗。狄金森的诗有一种内在的节奏,不苛求严格的格律规范。
  惠特曼在世的时候,狄金森的名声远没有他大。狄金森生前,也没获得多大的名声,去世后,她妹妹才发现她的大量诗歌。狄金森一生在美国的阿莫斯特镇生活,几乎足不出户,只一两次到过大城市,但写了近1800首诗,在世的时候,只发表了几首,还没有本人署名。狄金森的影响有点后来居上,最近和我女儿翻译了一本《我知道他存在——狄金森诗选》,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记者:狄金森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通过对诗歌的精微体验,大大发展了现代诗歌的技巧,确实独步一时,但是在思想的深广上,她也许无法和惠特曼相比。
  屠岸:这是两种东西,难以比较。我们的宇宙可以分为外宇宙和内宇宙,外宇宙是整个世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天下大事;内宇宙是内心的东西,它反映了外宇宙,但主要指向心灵世界。狄金森是内省内敛的诗人,这种内省内敛十分深广,不好和惠特曼比高下。这正如人的性格有内外倾向之分,有的开朗、有亲和力,有的人比较孤独、内向,但是不一定内向的人思想就简单,恰恰可能更加复杂深沉。总之,这两种倾向没有高低之分,他们合起来构成美国19世纪诗歌的两座高峰,代表了美国精神。
  记者:您的十四行诗创作受到一些评论家的推崇,但是您本人似乎并没有大张旗鼓,宣扬十四行诗的成就。
  屠岸:文学是自由自觉的产物,我不会主动提倡某种诗歌体裁,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各取所好。但是,比起中国人来,十四行诗在西方人的概念中的确是个更大的存在,大约类似于七言律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的诗歌创作受到翻译实践的影响,1950年上海文化工作社就出版了我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译本。198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屠岸十四行诗》,反映了我创作的一个面貌。我对韵律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闻一多讲格律诗的创作是“带着镣铐跳舞”,吴钧陶认为是“按节拍跳舞”。我认为在这种“古典的抑制”中,也可以获取自由,做格律的主人。
  记者:您是以诗歌为生命的,东西方诗歌兼通的诗人,如何看待中国现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和动荡,对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造成了巨大创伤,这是否制约了中国诗歌的积累和发展?
  屠岸: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和成就不能低估。过去很多人认为和世界水平相比,我们要低一截,我认为不一定。中国诗人中的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艾青,也不比获得诺贝尔奖的大诗人水平低,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和聂鲁达、米斯特拉尔、阿斯图里亚斯这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十四行诗相比较,我认为不分高下。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人在文学方面的焦灼心态,得到缓解了。其实,我们可以更自信一些。鲁迅、老舍、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只是命运的拨弄,不是水平不到。
  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曲折,可能会挫伤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但是“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幸诗人幸”,大诗人杜甫就是把自己经历的动荡和苦难,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才成就一代诗圣。那种深刻又浩荡的情怀把一个时代的不幸,转化成民族精神的丰碑,人类文化的瑰宝,千余载而下,吟诵起来仍然让人激动不已。另外一方面讲,安定的生活,也可以成就诗人,但必须有内省的深刻,像狄金森,向内用功,终成硕果。
  英国文学曾经对世界、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中国的文学在现当代对外国的影响比较小,首先在译介方面就捉襟见肘、寥若晨星。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过去中国的国力逊于他国。大英帝
9 7 3 1 2 3 4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我与晚报的恋歌要用一生来感受

 下一篇:学者、诗人相聚青海共论昆仑文化的发展与华夏文化复兴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