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屠岸:用诗歌纯化民族的灵魂


作者:杨晓华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12-25 13:56:08  点击:


举例说,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众多,其中有贵族,也有引车卖浆之流,贵族讲话很讲究、很雅,底层的老百姓则很通俗。我们翻译莎翁剧本,就要一方面把贵族的语言翻译得很典雅,另一方面把下层百姓的语言翻译得很通俗。如果把下层百姓的语言翻译得像贵族一样,那就不是雅,是怪谬了。
  记者:显然,翻译应该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对吗?
  屠岸:翻译是一种文化识别和迁移的过程,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穿越文化隔膜、触摸灵魂、深入沟通的过程。翻译中,有本土化和外延化两个衡量的维度。本土化就是要把外国文字翻译成本土人能够理解、认可的东西;外延化,就是你不能把外国的东西,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失去了外国文化的底蕴。这两者中间应该有一种平衡,这对翻译者是一种考验。
  前些年,有一个英国影片,叫《Sixty Glorious Years》,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为《垂帘六十年》。这部影片是表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60多年统治的历史,译成“垂帘听政”,有点荒唐,英国女王是亲政,没有垂帘,和我们的慈禧太后不一样。英国历史上没有“垂帘”的政治现象。这样的翻译就是东西文化的错位。
  记者:在您所翻译的诗歌中,您对济慈尤其喜欢,为什么?
  屠岸:英国诗人中我最喜欢两个,一个是莎士比亚,一个是济慈。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也是大诗人,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远超过济慈,但我个人对济慈的喜爱,甚至超过莎士比亚,更准确地说,我更亲近济慈。济慈在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中,出身最低,家庭贫困,一生有三个情结,一个就是诗歌情结,一个是健康,一个是婚恋,最后他在诗歌上成功了,但另两个都失败了,25岁英年早逝。
  济慈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诗学概念叫Negative Capability。我译作“客体感受力”,济慈的原意是写诗歌时候排除“不安”“迷惘”“弄清事实”“找出道理”,排除这些主观精神状态和主观推理要求,不受这些东西的干扰,把自己变成“太阳”“月亮”等吟咏对象,然后进行创作。我认为他的观点的精义在于提醒诗人,要保持新鲜的生命感觉,带着新鲜的眼光去看待、审视、观察那熟悉的世界,从中发现新鲜的东西并用新鲜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保持诗歌的创造力。这和王国维先生讲的“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是类似的意思。我非常赞同这个观念。
  记者:您最早翻译的诗歌是惠特曼的诗集。但是在您的诗歌创作中,你又特别喜欢十四行诗。惠特曼热烈奔放,不顾及节奏、押韵。十四行诗比较严格。这中间存在矛盾之处。您如何理解诗歌的自由和限制?
  屠岸:我在青少年时期,特别喜欢惠特曼,他的诗歌自由奔放,汹涌澎湃,摄魂夺魄,激动人心。这种浓郁的浪漫诗风,对郭沫若影响较大,所以,我也喜欢郭沫若早期的那种狂飙突起的风格。惠特曼的诗不押韵,但不能说没有节奏。他的诗中的节奏有如澎湃的海浪,或如心跳和脉搏,是有规律可循的。后来,我又喜欢上莎士比亚,开始翻译他的十四行诗。我发现十四行诗尽管像是一个框框,但也可以容涵无限天地,可以在很小的范围之内,上天入地,沉思宇宙。正因为有形式的限制,十四行诗更加要求字、词、语、句的精炼和严谨,力戒放肆和泛滥,就像一匹不脱缰的野马,自由的精神仍然可以充实其间。浪漫主义大师歌德说:“要创造伟大,必须精神凝集。在限制中显示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我相信这一点。
  后来我发现,其实,诗歌的自由和限制,两者可以调和。那就得说说美国19世纪的另外一位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惠特曼的诗歌没有严格的格律,济慈、拜伦等人的诗则是格律诗,狄金森把两者结合起来,可
9 7 3 1 2 3 4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我与晚报的恋歌要用一生来感受

 下一篇:学者、诗人相聚青海共论昆仑文化的发展与华夏文化复兴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