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青海湖永在展开、永在飞动的诗歌时空

——对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墙、诗歌广场的文化阐释


作者:马钧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1-08-09 14:17:45  点击:


飞扬的表情上,可以想见听众如痴如醉的情状。张得蒂先生的《罗摩衍那》的草稿,一眼看去,就是古印度雕塑的风格。

  舒勇先生介绍说,整个雕塑的过程是先设计出初稿,经过反复的斟酌、考量,再做出定稿,然后按照1:1的比例放大,翻成玻璃钢,送入铸铜厂,到时候他还要到陕西、山西等地的铸铜厂里去监制。

  在创作之初,雕塑家们就要考虑到雕像与诗歌墙、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考虑怎么摆放,摆在什么位置最好,这些都要在构思时想到。接下来就是如何塑造形象。

  人体形象要传神,传达出精神,就要从表情、姿势、服饰、装饰甚至是史诗人物所持有的器具、某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象征性的符号都得有准确而有分寸把握。然后通过每个人丰富的创造才能,让一个个凝固的瞬间在铸铜的雕塑里熠熠生辉。

  选择史诗雕塑作为诗歌广场的主体,再一次体现出诗人吉狄马加不同凡响的创意。美学家黑格尔说过:史诗是把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各种实际现象都纳入到同一部作品中,它是包罗万象的。而抒情诗,则闪烁着作为个体的诗人或悲或喜或沉静或哀婉的情感,稍纵即逝的情调,内心的欢呼。如果说,诗歌墙上镌刻的精彩诗句,都是个体的吟唱,是独唱,那么诗歌广场上史诗,则是群体的吟唱。而这两种形式,就这样相得益彰地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部恢弘的乐曲,把各种声音,不论远的,近的和鸣的,独响的全都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为了让这一文化创意日趋完善,所有参与的人员和单位都是怀揣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做这件事关青海文化的大事。2011年4月7日下午三点,青海湖景区保护和利用管理局的会议室里,吉狄马加、吴大伟、蒲文成、汤宛锋、舒勇和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请来参加诗歌广场雕塑审定会的张大生、张慰先两位教授,面对着雕塑家们设计出的作品,开始了既严谨审慎又开诚布公的审定会。舒勇先生简要汇报了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之后,吉狄马加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感谢了两位远道而来的教授对这项文化工程的支持和付出的辛劳。吉狄马加说:12组雕像,是青海湖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标志性的看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雕塑家们拿出了各自的设计。像《江格尔》就表现得很有力度,披风很飘逸、自然,富有动态感。《格萨尔王》、《勒俄》、《苗族古歌》等作品表现得还不是很生动。希望两位教授通过这个审定会,能把我省的雕塑家带动一下,提高我省雕塑家的创作水平,缩小差距。

  在审定会上,青海省旅游局的有关领导说:诗歌墙和广场雕塑是青海湖的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景点,是旅游和文化结合起来的一个很大的亮点,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从景区的建设来说,我们一定要把它打造成景区的一个精品,相信今后它会给青海湖的旅游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青海的对外宣传,起到巨大的推动力。

  自然造化所赋予青海湖的天然美,现在又被辉映上了一层绚丽多彩的人文光芒,因为它们聚合了古今中外的诗人留给世界的永恒的吟唱和深沉的思考,还有那雕像散发出的各种文明杰出的智慧,这一切,从现在开始,已经让青海湖,让整个青海享有了神圣的文化尊严。这是跨越时空的心灵交响,这是写在大地上的特殊的诗歌。时空的限制被打破,局限的眼界被拓展,心灵的翅膀被赋予最大的自由,在这样一个由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的特定空间里,所有来到诗歌墙、诗歌广场的人们,都会在这些被誉为“人间的夜莺”的中外诗人和久远的史诗的吟唱声中,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辉煌的精神空间;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这片蔚蓝之海的湖畔,与那些创造了人类和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们,展开一次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这样的情形,曾经在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写下的《文赋》里有过精彩的表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rd

9 7 3 1 2 3 4 5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诗人吉狄马加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铁凝出席并发言

 下一篇: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8日盛大开幕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