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青海湖永在展开、永在飞动的诗歌时空

——对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墙、诗歌广场的文化阐释


作者:马钧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1-08-09 14:17:45  点击:


界著名诗人但丁、歌德、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普希金、阿赫玛托娃、惠特曼、聂鲁达,以及中国诗人李白、苏东坡、郭沫若、艾青等,个个栩栩如生,神采兼备。来自国外的一位女嘉宾,看到这独特的样式,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绘画工具,用水彩在画纸上描绘着用神圣的嘛呢石经墙形式砌筑的诗歌墙,描绘着随风颤动的彩色的经幡。

  在这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首次评选颁发了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作为第一个荣获这一殊荣的阿根廷著名诗人胡安·赫尔曼,当他在参加活动中看到自己的肖像镶嵌在诗歌墙上,那么逼真传神,他十分满意,并且主动邀请和雕像的设计者舒勇先生合影留念。在合影时,他还把他的手臂搭在雕塑家的肩膀上,涌动在他们各自心灵里的那份跨越了文化的亲密感,艺术家之间彼此的惺惺相惜,化作两个老者脸上灿烂而深沉的微笑。

  从那一天起,诗歌墙成为每一个莅临此处的人们必然要摄入镜头的一个景观。关于诗歌节,关于青海的记忆,在这面诗歌墙面前,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从这届诗歌节上,人们获悉:这座诗歌纪念墙将持续记录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和当代世界诗坛的重大事件,因此它是一座动态的、不断生长的诗歌纪念碑,是诗的长城。

  这意味着围绕诗歌墙,还要持续延伸出令世人惊叹的一个个文化创意来。

  为了2011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盛典,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吉狄马加,再次别出心裁。这一次的创意,是在诗歌墙的东西两侧辟出一块诗歌广场,广场上将雕塑12座史诗雕像,对称地坐落于诗歌墙前方的两边。雕像的材料全部采用庄重、典雅的铸铜雕塑。

  为了体现雕塑内容的权威性、代表性和地域性、民族性,外国文学部分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著名翻译家高兴来负责,青海省文联主席班果协调联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巴布、彝族著名学者巴莫曲布嫫,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彝族诗人的罗庆春,《民族文学》的副主编李霄明等。专家、学者们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从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典籍中,仔细斟酌,既考虑到史诗本身的地位,又要考虑它的世界性、地域性和代表性。就这样,经过有关专家充分的酝酿、讨论选定的题材,分别是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彝族的《勒俄》、古印度的《罗摩衍那》、中国蒙古族的《江格尔》、非洲古马里的《松迪亚塔》、中国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芬兰埃利亚斯·伦洛特的《卡勒瓦拉》、中国傣族的《相勐》、阿根廷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的《马丁·菲耶罗》,中国苗族的《苗族古歌》。每个雕像的花岗岩基座上,还将镶嵌上史诗的名称以及精选出来的精彩诗句。诗句除了用汉字表述,还要用与原典相对应的各民族文字。

  全新的任务再次落在舒勇先生肩上。舒勇先生仍然担任总体设计,同时他又聘请了国内一流的雕塑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得蒂、张润垲、张大生和广州美院教授潘绍棠和青海的几位雕塑家,组成了新的团队。从2000年四月份开始,雕塑家们便着手设计工作。整个设计工程既对每一个艺术家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挑战。翻阅各种文字资料,反反复复地修改。舒勇先生还要频繁地在北京、广州去看稿子,和几位雕塑家沟通、商量、切磋,以使最后的设计,最大限度地趋近完美。

  舒勇先生在全面负责设计工作的前提下,自己承担了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非洲古马里的《松迪亚塔》、阿根廷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的《马丁·菲耶罗》这三组设计。记者在他的设计稿上看到了《荷马史诗》的设计:只见头发蜷曲的盲诗人荷马坐在石头上,一只手握着竖琴,一只手还伸出食指在绘声绘色地比划着什么。他的臂弯里还立着一根长长的导盲棍。从他神情神采

9 7 3 1 2 3 4 5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诗人吉狄马加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铁凝出席并发言

 下一篇: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8日盛大开幕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