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青海湖永在展开、永在飞动的诗歌时空

——对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墙、诗歌广场的文化阐释


作者:马钧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1-08-09 14:17:45  点击:


的自然造化、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充满魅力的人类生活,这是诗歌的基础,也是诗歌的生命之源。青海是人类最为宏大的、而且仍然是活形态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的诞生地和传播地。可以说,青海就是一部辉煌的诗篇,这诗篇,用中国的语言、东方的韵律,讲述人类与自然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理由和目的。通过这个平台,诗歌再次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对话的语言。”

  刚刚创办的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凭借着“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的时代主题,凭借着它特殊的地域载体和独特、新颖的时代创意组合、闻名遐迩的《青海湖诗歌宣言》,很快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它不仅被载入当代国际诗歌节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史册,更是成为继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诗歌节。波兰国家作协主席、著名诗人马雷克·瓦夫凯维奇为此评价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东方的一个创举。”

  这仅仅是令世人惊喜和翘首企盼的一个开始。

  就在首届诗歌节成功举办后不久,无论是青海人还是策划诗歌节的副省长吉狄马加,都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里。青海不是要让世人仅仅看到一个瞬间的精彩,青海人想让世人看到一个不断创造精彩的青海,一个精彩纷呈的青海。

  于是,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想法在副省长吉狄马加的心中呼之欲出:在青海湖畔,修建一座与当地民俗风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歌纪念墙。很快,一个以吉狄马加为总策划,以青海地方史著名学者蒲文成为艺术顾问,以著名雕塑家张得蒂、舒勇先生为创作设计的一个班底搭建而成。

  2008年年底,舒勇先生在接到设计制作诗歌墙的重任后,便一头扎进了这项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文化工作当中。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论证,他遵照吉狄马加副省长的提示,诗歌墙的主体部分采用了藏族石经墙的形式。为了让这一重要的文化工程始终贯穿吉狄马加副省长所要求的质朴、庄重、简洁、大方,他还亲自去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用不规则的片石砌筑墙体。这种砌筑的技艺在藏区的石墙、石楼上随处可见,因为这种高超的技艺保持了原始的石味,不做修凿的石块,经过错落有致的搭配,形成一种极其质朴的、不规则的抽象图案。这种形式,最容易与周围的群山草地、石崖河流融为一体,显示出与大自然最大的和谐、相宜的程度。应当说,这个建筑上的创意,让世人在津津乐道秦砖汉瓦的古雅韵味,盛赞唐宋木构建筑的辉煌精巧,惊叹半坡遗址文化意蕴的深厚之余,惊诧地发现了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创造的这一堪称一绝的建筑艺术。诗歌墙就是把这一古朴、自然的藏族砌墙艺术形式,创造性地移植到了青海省的王牌旅游风景区。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诗歌墙的内涵,诗歌墙在正面的主要位置分别用汉、藏、英三种文字,镌刻上了青海湖诗歌宣言。背面则雕刻着首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获得者胡安·赫尔曼的肖像及简历,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诗人签名……

  在诗歌墙四周,还请来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民间艺人,精心雕刻了一些刻有藏族吉祥图案的雕刻石片,这些石片围绕着诗歌墙随意散放,给诗歌墙平添了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气息。诗歌墙之后,还树立起三个高大的彩色经幡。一切看上去就像它们原本就属于这里,就像草地上的青草、野葱那样生长在这里。

  两年后的2009年8月7日-10日,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湖畔如期举行。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中外诗人,在诗歌墙揭幕仪式之后,大家都被眼前崭新的景致所震撼:长40米、高4米的青海湖诗歌墙上,用精妙的影雕法雕刻在庄重、典雅的黑色花岗岩上的世

9 7 3 1 2 3 4 5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诗人吉狄马加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铁凝出席并发言

 下一篇: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8日盛大开幕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