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因此,到达伊宁后首先拜谒了林则徐纪念馆。看到伊犁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为纪念他在新疆3年的时间中,积极捐办皇渠龙口工程、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关心边防和少数民族疾苦,特意筹建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心中甚感欣慰,在此也向伊犁淳朴的百姓给予林则徐如此之高的礼遇表示我的一份感激之情。 来到伊犁后,最让我感到诧异的是,走在胜利路、喀什街上,无论走进哪一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乡亲的家中,在绿荫浓密的葡萄架下,都可以感受到当地百姓的安详、宁静和平和,无论在老人还是孩子的脸上,你看不到东南沿海一带人们那种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暴富的那种焦虑和浮躁,这一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此,我也希望伊犁的人民能够永远保有这种美好的心态,不为金钱、俗念和贪欲所诱惑。 施晓宇简介: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杂文学会理事、福建省阅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现为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发表200多万字。出版小说集《四鸡图》、散文集《洞门心开》、《都市鸽哨》、《思索的芦苇》、《直立的行走》、杂文集《坊间人语》、摄影长篇散文《大美不言寿山石》等。作品先后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转载。部分作品收入《福建文学创作40年选》、《福建文学创作50年选》等。 
张艳茜:支持伊犁文学发展是《延河》义不容辞的义务 我非常感谢伊犁方面的盛情邀请,尤其是伊犁晚报社的精心安排,在伊犁的五天时间里,我领略了昭苏大草原和喀拉峻大草原的壮美与辽阔,感受到了伊宁市各民族百姓之间的和谐与融洽,伊宁人友善祥和、安宁的表情与发自内心的欢歌笑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伊宁市领导花大力气举办此次文化节,可以看出文化在当地领导心中的分量,以及本地文化的繁荣。作为地处西北的陕西的文学期刊《延河》,有义务为西北最边远的伊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成长的作家提供版面和园地,为伊犁文化、文学的发展垫一块砖、递一块瓦。 张艳茜简介:生于1963年,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分配到陕西省作协《延河》杂志社工作至今,历任编辑、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编审。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兼职教授。 张艳茜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城墙根下》、《远去的时光》。1999年获陕西省首届炎黄优秀编辑奖。 
周占林:美景胜江南 在此之前,对伊犁知之甚少,只是从课本上了解一些大概。几年前,又因为行程的安排,只是到南疆匆匆一行,未至伊犁便又匆匆而归。这次,借伊宁市人民政府、伊犁州文联共同主办“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2010金秋文化节”,终于了却了这个心愿,心中甚是欣喜。 或许是因为有了一次南疆之行,在来时的路上,我也以为,伊犁也应是大漠孤烟。然而,呈现在面前的却是一幅江南美景,令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一个个神奇。来到这里后,我还了解到,伊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会点,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碰撞,散射出耀眼的光芒,使这里的文化具有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鲜明特色,独具异彩。在几日的走访中,我也亲身感受到这一点。遗憾的是,对于新疆之外的人们而言,伊犁对于他们还是过于陌生,了解甚少。此次,伊宁市人民政府、伊犁州文联共同主办“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2010金秋文化节”,是一次很好的开始,在此,我也希望伊犁今后能够多多举办一些此类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伊犁,走进伊犁。 周占林简介: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网站主编、“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委员。出版诗集《夫妻树》、《你坐在我的对面》、《周占林诗选》、《周占林抒情诗选》及纪实文学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