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草原育英雄》获《人民日报》好稿二等奖。 
王山:我是伊犁人有义务为当地文化做点事 在王山身上,有太多其父亲王蒙的风骨,这是他留给记者的最深刻印象!谈及文学、谈及伊犁,王山很是深情,也有很多话要说。“父亲22岁拿起了笔,写了50年。他在新疆待了十几年,他的脾气、心理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维吾尔文化伴随了他一生。他把维吾尔文化和汉族文化加以对比,从中获取了新营养。”王山说,父亲把像阳光一样温暖的维吾尔文化向世人作了介绍,自己本就是一个伊犁人,更有义务和责任把伊犁文化、把父亲对伊犁的情结继续加以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多情的秋天,王山又一次来到伊犁采风,感觉和其他任何一次都不同。“我是回家,也是来看伊犁的亲朋好友的,更是来为伊犁做点儿什么的。”从文字的角度讲,伊宁市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文化风俗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但又各自保持了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都为这座小城增添了无穷魅力。“父亲写的与伊犁相关的小说总字数达100万字之多,占了小说创作总量的差不多四分之一。”王山说,从这点说,他这个做儿子的更要在今后的创作中把“伊犁”努力渗透到作品中,借着这次伊宁市举办文化节的机会,把一个“父亲笔下像天堂一样美丽的小城伊犁”宣传、推介出去! 王山简介:河北南皮人。1982年后历任《民族文学》杂志社编辑,《文艺报》专题部主任。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辑文集《王蒙文集》、《王蒙精选集》,长篇小说《尴尬风流》,小说集《末路狂花——世纪末小说系列》及散文集等。编辑的《王蒙文集》于1994年获共青团中央、文化部、广电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中国优秀青年图书奖。 
杨志学:我还会第三次来伊犁的 我是第二次来伊犁。第一次是在三年前,那次主要感受到伊犁的自然山川之美。伊犁的风光是奇特的,伊犁的草原是最美的。那次不仅看了那拉提草原,而且浏览了喀拉峻草原的美景。这次来伊犁,进一步感受到了伊犁的人情风俗之美,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风俗、性格、生活习惯。尽管这种接触还是很有限的表面的,但已经开始接触这里独特的人群。少数民族的热情、豪放、善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伊宁市举办文化节,我觉得气势很大,安排的内容也很丰富,分批进行,持续时间长,体现了当地领导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虽然搞的是文化活动,是文学采访交流活动,但其意义不限于文学、文化,它对伊宁整体建设、发展应该会起到积极影响的,我看到,伊宁的文化节的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后还会产生更大的成效。 同时,伊犁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我与伊犁的一些诗人都有接触、交往,我为结识这样的朋友而感到自豪、荣幸。伊犁不仅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而且有较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与伊犁诗人的努力分不开。伊犁的诗人在坚守文学阵地,伊犁的新诗、旧体诗、散文诗创作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伊犁有不少传播诗歌的报纸、刊物。《伊犁晚报》的“天马散文诗专页”已经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不少诗人的作品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发表。这次文化节,必将对伊犁的诗歌写作,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我想,我还会第三次再来伊犁的。伊犁的前景也会更加诱人。 杨志学简介:笔名杨墅、梦阳,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诗歌及文艺美学研究兼及散文、诗歌写作,中国作协会员,现为《诗刊》编辑部主任,著有诗歌理论著作《诗歌:研究与品鉴》、诗集《心有灵犀》,主编有《新中国颂:中外朗诵诗精选》、《唐宋诗词鉴赏》(合作)。 
施晓宇:伊犁,一个宁静之地 这是我第一次造访伊犁,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出生于福建,这次也是冲着福建老乡林则徐先贤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