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雷抒雁:诗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作者:雷抒雁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1-09 08:53:55  点击:


绵密,就没有空隙了。这好比没有河沟就没有水流动的地方。情感是水流动的地方,你的事件是一个河岸。河岸与河岸之间,是河床,是河流。诗,既要写得执著,同时在语言的跳跃上、在对事物的把握上,要随时把叙事变成抒情。要有叹息的地方、赞赏的地方,有呼吸的渠道,不能过于绵密。有一段时间我跟几个诗人聊天,他们说现在时兴这个,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当下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些诗从头到尾说一个事件的过程,读下来跟一篇散文一样。

  又有一位诗人,对历史的感触比较深,其作品从甲骨文、青铜器切入,能够把握历史的深度,有一种凝重感。但是这样的写作方式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种静态的书写往往造成一种隔离感,让我们很难进入她的情绪。当然这样写还不算太坏的。过去有人写博物馆,写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口大锅、一根扁担、一双草鞋、一支步枪等等,你读来读去就像是一段文物的解说词。为什么?因为写得过于静止、过于静态,或者说是过于死板,没能用自己的情感把它激活。情感活不起来,就只能一般地书写。这种静态的写作,难就难在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你可以跟它对话,把它当作你的一个朋友,就像有的诗人写农作物,不是客观地说他的麦子长得怎么样,苞谷长得怎么样,棉花长得怎么样,而是把自己的情绪注入到这些作物的书写之中。你是在写诗,不是在给读者介绍你的植物,也不是在给读者介绍你博物馆里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情感的注入和写作对象的激活是很重要的。

  还有的诗人,语言挺好,情绪挺好,写在山里生活的宁静、恬适和安逸,和自然的那种交融,都把握得非常好。我惟一感到不足的地方是,读这样的诗,似乎觉得跟魏晋时期人们的情绪和对自然的感受差不多,而现代人的现代情绪和时代氛围对诗的渗透就相对缺了一点。这样的诗读起来觉得很美很宁静,但是又觉得离我们很远。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的山永远是这么一个山,我们的水永远是这么一个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写这个山,都写这个水,那我们今天再写的时候怎么写?比如说《蜀道难》,在李白之前,很多人写过《蜀道难》,而李白写这首诗的用意并不是简单说蜀道多么难。后来郭沫若先生写过《蜀道易》,他写铁路通了,蜀道就易了。但我觉得他对李白这首诗的理解不够,李白这首诗写的是政治啊。你看诗的最后:“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四川那个地方快发生动乱了,那地方的社会状态、政治形势很严峻。前面说的是自然,最后则归于他的思想。又比如说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看起来是写景,其实也不完全是。是写到景了,但主要写的还是个人的心境。他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被召回重新搞他的改革,所以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觉得我们写自然,还是要把人的情绪、人的思想渗透进去,把人性的东西灌注进去。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总说诗被边缘化了,诗歌刊物被边缘化了,文学被边缘化了。然后,大家又说,这个边缘化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文学从来就是边缘化的,边缘化是文学回到它的位置上了。我看得问问自己,我们置身于边缘还是中心?我们的诗的选材是边缘还是中心?比如,关于新中国成立60年的写作,我看过大量的诗,看后觉得有几个很大的不足。其一,60年从头说到今天,按照历史顺序往下写。这样的叙事不是诗的方式。如果我要看60年的历史,不要看你的诗,历史学家已经写得很细致了。诗是感情的表达。你要写祖国,我就要看你自己在这当中的独特感受。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一个客观的历史叙述,那还不是诗。第二个问题是,总想把诗写得完完整整。一个伐木工可以砍掉一棵千年古树,但他永远成不了艺术家,而一个雕塑家只需一寸木头就可以雕出一个传世之作。艺术不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中山诗群”作品研讨会召开

 下一篇:2009中国纯文学作家年度人物揭晓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