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墙诞生记


作者:辛茜 陈德辉  来源:青海新闻网  责编:周占林  日期:09-08-07 08:48:38  点击:


    2007年的盛夏,作为一个刚刚创办就被普遍认同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便以它特殊的地域载体、以它新颖的时代创意和深刻的诗歌文化内涵,毫无愧色地载入了当代国际诗歌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史册,而以“人与自然 ——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为主题的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不仅高品位、高质量地完成了它全部的议程和各项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就像是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链条,既延续着青藏高原悠久的各民族古老的文化,又通过这个高贵的平台,为复活这个世界神奇的诗意梦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海是多种文明沟通交流、兼容并蓄,多元繁荣的典范,又是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地方,在这片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土地上,在这洁净美丽的高原大湖——青海湖畔举行如此盛大的诗歌盛会,象征着诗歌永远是滋润人类生命的雨露和照耀人性的光芒,永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纯洁至美的交流。

  两年后的今天,2009年8月7日——10日,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将举行,本届诗歌节的主题是:现实与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本届诗歌节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位中外诗人赴青海参加诗歌节的相关活动,诗人的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涉及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为广泛。

  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有多项内容,其中在青海湖畔举行隆重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墙揭幕仪式,是一项极具新意,颇有内涵,充分展现诗歌高贵的精神特质,并让文学艺术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重要活动。

  在首届诗歌节成功举办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策划者、著名诗人、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的脑海里就酝酿着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想法,在青海湖畔,修建一座与当地民俗风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歌纪念墙,以高原文化传统中最为神圣的形式,铭刻诗的庄严和诗人的心声,记载历届诗歌节的风采,并将青海湖诗歌宣言、诗人签名及荣获“金藏羚羊奖”的诗人肖像和简历一起镌刻在青海湖诗歌墙上。

  2008年年底,副省长吉狄马加通过多方考察,决定邀请青海省著名雕塑家、省美协顾问舒勇先生承担诗歌墙的总体设计与制作。舒勇先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在研究生班学习。1954年自愿来青海工作。上个世纪其雕塑作品共7次入选全国美展。近年,在省内设计、建成的《民族团结纪念碑》、《古道流芳》、《黄河魂》等大型城市雕塑作品,为青海省各地景区增添了艺术文化的色彩,是一位艺术造诣精深的雕塑艺术家。

  舒勇先生在接到设计制作诗歌墙的重任后,凭借自己多年来对青海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怀着对青海的深厚感情、对诗歌的尊重和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后,他遵照吉狄马加副省长的提示,诗歌墙的主体部分采用了藏族石经墙的形式,并亲自去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考察,最终决定用不规则的石块砌墙,这不仅能增加诗歌墙整体的力度,又能显示出古朴自然的特征。诗歌墙正面主要位置在富有藏族传统艺术图案的衬托下,用汉、藏、英三种文字镌刻青海湖诗歌宣言,宣言的旁边悬挂世界27位杰出诗人的肖像。而诗歌墙背面则雕刻着首届“金藏羚羊奖”获奖者胡安·赫尔曼的肖像及简历、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诗人签名,并留有历届诗歌节诗人签名的空位,四周装饰着表现当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内容的雕刻。诗歌墙之后,还置有三个高大的经幡,辅以猎猎彩旗,以增强和烘托诗歌墙的美感和诗歌与民族之气韵相得益彰的气氛。

  青海湖诗歌墙的总体设计和构想,始终贯穿着副省长吉狄马加所追求的质朴、庄重、简洁、大方,与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相协调的思路和文化理念,既突出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

9 7 3 1 2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青海催生诗情诗心辉映高原——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诗人咏青海之一

 下一篇: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西宁开幕
  相关链接
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金藏羚羊奖”得主胡安·赫尔       2009-08-09
国际诗歌墙8日揭幕 青海湖畔诞生世界第一面诗歌墙       2009-08-09
诗歌节:面对昌耀先生的缅怀和凭吊       2009-08-09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仪式8日在青海湖举行       2009-08-09
金藏羚羊诗歌奖得主胡安·赫尔曼致辞答谢       2009-08-09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