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关于中国新诗发展状态的思考


作者:公民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9-07-20 13:16:46  点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孔子也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靓丽奇葩,是最靠近心灵的文字,是自由心灵尽情尽性的表达,是生活感性触碰的火花,没有诗,人生将湮失光彩,生命也将失去思想精神和情感智慧的斑斓。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精神,从《诗经》到《楚辞》,汉魏乐府,至大唐鼎盛之诗,其后宋词元曲传承演变……直至新诗的出现,可谓绵延不绝。期间多经起伏,时有辉煌,涌现出众多耀眼人物和传世佳作,至今广为传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诗歌发展到今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念多元共存,“文化快餐”挤占主流,整个社会文化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诗歌更是备受冷落。不少诗人滑向了放弃人文立场、迎合世俗生活趣味的境地,使得诗歌的生存窘境日益凸现。一些诗歌创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无法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已经成为“老皇历”,诗歌具有的那种诗意的光辉,那种圣洁与崇高感基本消失殆尽。一些诗人耐不住寂寞想在文化市场上叱咤风云,他们不遗余力地制造着流派与概念,对诗歌进行商业炒作;一些“诗人”自我标榜,其诗歌作品,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虽然表面实现了“自由”,但却丧失了诗歌必须具备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一些人写诗过于注重写作“技巧”,过于炫耀“技巧”,让人琢磨不透,不知所云,难以卒读;还有一些人以“个性化”标榜,游离于社会和时代之外,以自我为中心,在象牙塔中无病呻吟;有些所谓的诗人有意无意地作践了诗歌的圣洁高尚,他们硬把诗歌写到“下半身”,写成“口水”和“排泄物”,实在使人作呕。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迷失,甚至是堕落。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创作出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诗歌作品,就成了当代诗人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让诗歌之魂随时代的节律舞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在历史上,诗歌从来不以晦涩、封闭为主流,都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无论哪个历史时期,诗歌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诗歌的主题能否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浓郁的时代特色,是关系诗歌生命力的关键。纵观世界诗歌发展史,无论是《诗经》《楚辞》《汉乐府》,还是《圣经》《神曲》《荷马史诗》,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都是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文明精髓的结晶,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智利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曾说过“我身为诗人的义务,不只是在散布蔷薇花的清香,调和音律……也歌颂着人类与工作的联结感”。这种“联结感”就是诗人对时代的把握和对社会的责任。诗歌要关注时代,贴近现实,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要重点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对处在时代前沿、风口浪尖上重大事件等及时准确的反映和把握。这种对诗的认识,反映了一个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诗人是靠诗来说话的,诗歌所表达的是人的喜怒哀乐,所以它必须和生活、时代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如果在一首诗中看不到必须出现的历史与时代痕迹,那就好比是一块映不出任何影像的镜子,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作为一个诗人,无论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关心,要用心,用真诚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发现这个世界和谐或者不和谐的音符,并行

9 7 3 1 2 3 4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新诗以关注现实重获人气,商泽军诗作得到评论家高度评价

 下一篇:第二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评选结果揭晓
  相关链接
《中国新年百年千家诗》编纂项目在京启动       2015-12-14
“交通银行杯”海上丝路诗歌大奖赛暨首届中国文人书画     本站  2015-12-13
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走进美术馆       2015-12-12
中国诗坛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挂牌       2015-12-08
两岸诗人校园“讲诗” 鼓励年轻人多读好诗感悟生活       2015-12-08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