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东北诗歌学术论坛研讨会在长召开 |
|
|
作者:孟凌云 来源:吉林日报9月21日讯 责编:周占林 日期:06-09-22 11:00:44 点击: |
|
吉林日报9月21日讯(记者孟凌云)诗歌,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似乎已经与现代生活变得陌生和遥远。今天上午,2006东北诗歌学术论坛研讨会在长春召开,齐聚的诗人、适合时宜的“诗与人”的选题以及由讨论折射出来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诗歌氛围,令人感到诗歌正在重新复苏和回归。 此次东北诗歌学术论坛是中国诗歌学会和吉林省《作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类似这样较大型的诗歌活动在我省近几年来还是首次。包括中国诗歌学会在内,来自辽、吉、黑东北三省的30余位诗人围绕着“诗与人”的宏阔而深刻的命题展开讨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自身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它繁荣与发展有哪些规律?它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以及它对人深层次、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些问题都在讨论中得以清晰。 中国的诗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中期,曾出现了较繁荣发展的局面,而之后的近十几年的时间内却沉寂了。到了新世纪初,作为有着深厚诗歌传统的中国,诗歌的命运将会如何?与会的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的发言证实了诗歌正在回归已是一种事实。据他介绍,从世纪之初,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为诗歌正名。如建立了3个诗人之家、举办了云南“西部之声”大型诗歌主题音乐会、组织“诗歌万里行”活动,促进诗人走向基层;中国作协和文化部等部门去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此外还设立了“艾青诗歌奖”。虽然这些活动学术性不明显,但它对诗歌的重新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据张同吾介绍,有位企业家向中国诗歌学会捐赠了1000万元的巨额资金,而这样做的理由是他一直非常喜欢诗歌,有钱之后,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些力量促进诗歌的繁荣。 张同吾说,诗歌回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知识结构的变化,诗歌的价值将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得以重视。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而诗歌对人精神世界深层的关照以及它对人类心灵的抚慰正成为一种社会需要。 对于诗歌的回归,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我省《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现象。他介绍说,近几年,许多诗人在经历了物质的丰富之后,已经解决了生存第一的问题,因而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变得重要起来,这是诗歌回归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迹象已经表明诗歌创作变得活跃,如一些民间组织、企业家都纷纷赞助诗歌,同时国家和各省相继设立和恢复的诗歌奖项多达几十种,同时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诗歌主题网站。 我国有着深厚的诗歌传统。虽然现代的新诗、格律诗与古典诗词形式不同,但它们的精神气质是一脉相承的。诗歌能在一个更高层次表达生存体验,体现精神境界,这是历代文人和诗人致力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宗仁发介绍,即使在诗歌相对沉寂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的这段时期,我省的许多诗人也仍在坚守着,也有作品和诗集问世,并且呈现出多样性发展的局面——如曲有源的白话诗、张洪波的短诗、南永前的图腾诗以及薛卫民的哲理诗等。 诗歌经常被人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它是一种精英文化。目前诗歌正在蓄势发展,但或许不能用普及程度作为它是否繁荣的一个最终标志,然而它也不是远离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宗仁发认为,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而深刻的关联,它是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张同吾这样形容诗歌——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时代精神的折光”,诗歌的再度发展必将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传承。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