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诗报道 >>

帕米尔诗歌之旅


作者:胡续冬  来源:新疆经济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6-12-02 21:34:47  点击:


 2006年9月底,西川、唐晓渡主持的中坤帕米尔诗歌工作室组织了一次名为“帕米尔诗歌之旅”的大型中外诗歌交流活动,来自9个国家的诗人、汉学家、诗歌翻译家聚集在一起,先是在北京举行了关于诗歌与翻译、世界诗歌现状等问题的研讨会,而后集体奔赴南疆的帕米尔高原,和弹唱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民间艺术瑰宝的少数民族民间艺人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最后在乌鲁木齐华瑞大厦与新疆诗人同台朗诵和联欢。当代中国怎样在诗歌中发出自己的声音——“2006帕米尔诗歌之旅”途中的一场小小对话 风景壮丽的南疆不仅激发了各国诗人、学者们的游兴,更激发起他们讨论的兴致,在宾馆里、饭桌上、汽车中、徒步游走的路上,一些健谈的诗人几乎随时都在“帕米尔论剑”。下面这场对谈只是旅途中无数次即兴对话中的一小部分,谈话的地点在新疆喀什的喀什噶尔宾馆,诗人们奔波了一天之后回宾馆休憩时,几个“谈客”无意中撞在了一起、无意中又论了一次剑,参与“论剑”的人包括:唐晓渡、西川、欧阳江河、杨炼、美国诗人艾略特·温伯格、英国诗人威廉姆斯·赫伯特、德国汉学家顾彬等。有持ipod的诗人及时将对话内容录了下来,乃有如下精彩的言谈供读者过目——

    唐晓渡(诗歌评论家,作家出版社编辑):前天在北京的研讨会上,艾略特和欧阳江河都谈到所谓“好的中文”问题。艾略特先生特别说到,二十一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的世纪,并将这个可能的中国与二十世纪的美国做了一番比较。这当然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作为中国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自处?怎么发出自己的声音?

    艾略特·温伯格(美国著名诗人,政论家,翻译家):中国的2006年甚至有点像美国的1906年。1906年时美国还没有变成一个帝国,那时候美国文学还没有成型,只有一两个人开始为美国文学定调子,比如惠特曼。中国作家如今面对“什么是好的中文”的问题,处境比较相似。20世纪初的美国诗人面临重新阅读经典的问题,比如T.S.艾略特对玄学派诗人的重新阐释,庞德对于盎格鲁—撒克森文学、中国文学的解读。因此美国诗歌的现代性里边包涵了一种现代和过去的融合。中国诗人是不是现在面临同样的问题,也就是对过去经典的重新解读的问题?对于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也许还有着更大的解读空间。

    杨炼(著名诗人,现居伦敦):20世纪初的美国诗人去发现美国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建立在个人生活经验之上,而中国的个人经验相对来说比较贫乏,至少曾经如此。中国的声音与美国不同,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我们不是仅仅简单的模仿传统,我们必须依照个人经验来重新发现传统。艾略特是从国际的角度来看问题,但实际上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一直在反思历史传统并从中汲取力量。我认为中国的生存经验和语言经验的深度都是特别重要的。

    艾略特·温伯格:我认为中国的传统被“冻”住了,你必须去“解冻”。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诗人去重新再发明传统。艾略特和庞德是吸取欧洲文化之后用新的眼光从外部看美国文化,而威廉斯·卡洛斯·威廉斯是从内部看美国文化。这两方面的努力在20世纪初是同时进行的。如果只是从内部解释经典的话可能有些单一。1906年时美国诗人感到对于整个西方世界他们像是外省诗人一样,他们同时也希望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当时的这些作家像庞德、史蒂文斯、威廉斯他们每个人的英语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很难说谁的才是好的英文。威廉斯的英语可以说不是英语,而是美语,内在的区别是很不一样的。

    欧阳江河(著名诗人,现居北京):中国现在快速的发展,全球可能对中国产生一种误读、担心,甚至一种恐惧。中国变化得太快,仿佛已经失去了发展的蓝图而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形中,中国诗人该如何自处以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什么是好的中文、好的中文诗歌的问题的。艾略特刚才提出把中国和美国拿出来比较,这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澄清这个问题的实质。我想先作一种比较简单的,可能不一定准确的比较。美国不管它内部的声音还是外部的声音,都有它的独特性,它毕竟还是属于一种英语文学,是地方文学的一部分,尽管可能是不一样的。它都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文学不一样,它是异体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文化。这可能是中国发展引起西方人士担心的原因。在这个层面上来谈论好的中文才会有意义。

    艾略特·温伯格:从大的方面看,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一种语言能和现在发生的社会现实相吻合。

    欧阳江河:我指的就是这个,而不是教科书意义上的“好的中文”。什么是现在的中国,现在的北京,现在的中国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声音,整个中国应该发出这样的声音。回到我跟顾彬教授讨论过的问题,就是说到现在为止西方人知道的中国当代诗歌还只是朦胧诗,有名气的诗人就只是朦胧诗人。

    艾略特·温伯格:庞德、威廉斯、艾略特和史蒂文斯虽然各自的声音不同,但都是后来诗人的榜样。现在英语世界也缺乏榜样,很多诗选只是罗列一些不同的流派。中文世界如何找到语言的榜样,这很重要。

    欧阳江河:人只能听到他想听的,或者他曾经听过的声音。即使中国有独特的声音,但是西方不喜欢听到或是没有听到过,西方就会听不到这种独特的声音。而且还有声音从哪个平台发出来和翻译的问题。中国人的作品怎么介绍到全球?中国当代为止没有好的中文,有一些好的作品,但好的中文只是正在形成中。我指的好的中文,比如中国古体诗发展到唐朝的李白和杜甫那样的高峰,它对所有其他的写作都造成一种影响的焦虑和抵抗。在这之后也有好的诗人,像黄庭坚、苏轼,但他们并没有超越李杜。这样的中文现在并没有,我们现在使用的中文是受到德文、法文、英文,受世界上所有语言影响的中文。所以现在的中文更具有国际性、宽广的视野、活力和杂交性。好的中文尽管在形成过程之中,但对我们所有中国诗人是一种历史机遇。我同意西川的说法,时代变了,我们没法回到李白那样的中文中去了。我们只能用和这个时代相吻合的语言来写作。好的中文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

    杨炼:我们不应该把讨论限制在别人对我们的误读上,而应该更重视我们能够做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如果谈好的中文,我认为该分析一下中文的内在的好的因素,第一,传统的因素。这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根源和背景。第二,口语因素。它和日常生活连在一起,不停地把日常生活的挑战和直接经验带入文学。第三,巨大数量的翻译。中文受到翻译的影响非常大,大量翻译体经常破坏中文的美感,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第四,实验性。我们不仅仅为自己的诗创造形式,实际上是为每一首诗的创造形式。这样问题不单是古典,也不是简单的现代与否,甚至不仅仅限于中文。我的问题是每个人对自己而言怎么创造好的中文。

    顾彬(德国作家,翻译家,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我想我们应该谈得更复杂一些。西方的情况跟中国不一样。1990年一个德国人编了本世界当代诗选,有多多、北岛、杨炼、顾城的诗。我们还出版了翟永明、张枣、西川,还有一个香港诗人的书。刚才欧阳江河说西方听不到中国独特的声音,至少德国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有问题。比如去年我们想出版《中国农民调查报告》,但因为版本太差出版社不接受。德国观众也不想听中国诗人诉苦,他们听得太多,现在想听不同的声音。现在很多中国诗人他们真的很会朗诵。杨炼每年都过来开朗诵会,观众很多,好多人找不到位置坐。有些人真的只想听他的声音而不想听我的翻译。他们的要求是美学上的要求。虽然我们德国有很多不错的诗人,但他们大多不知道怎样去朗诵。这是很大的问题。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天涯国际诗歌节 今晚开诗歌朗诵会

 下一篇: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文集《开创诗词新纪元》研讨会召开
  相关链接
陈昊苏诗集《时空的跨越》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诗歌网  2006-12-19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文集《开创诗     胡殷红  2006-12-19
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明年8月将在西宁等地举办     崔永奇  2006-12-15
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冯伟宁  2006-12-11
天涯国际诗歌节 今晚开诗歌朗诵会     马星  2006-12-02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