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诗报道 >>

闪回八十年代诗歌


作者:唐晓渡  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6-04-02 18:03:00  点击:



  好诗打人
  诗是什么?似乎越说越说不清。但任何一个迷上诗并与之交道的人,脑子里都始终会有一个关于诗的概念。这概念最初既与阅读经验有关,也与有意无意接受的教育和熏陶有关,再往后,就取决于各人自己的悟性和修炼了。
  我们这一代人最初的诗歌概念大多来自《革命烈士诗钞》、《红旗歌谣》和艾青、闻一多、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诗。当然也读一些唐诗宋词和不多的外国诗,普希金、莱蒙托夫、聂鲁达、马雅可夫斯基等,底线是“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动笔习作则多从学填旧体诗词开始,这大概不全是文化遗传的缘故,也和毛泽东有关。写新诗则多为四行一节、隔行押韵,音节大致整齐的半格律体,有时也用“楼梯式”。食指在精神上被称为“当代诗歌第一人”,但写法上基本未跳出界外。北岛1981年第一个公开指出当代诗歌面临着“形式危机”。
  我早在1970年代初当工人时就开始胡涂乱抹些自以为是的“诗”,但直到1979年初在《今天》创刊号上读到北岛和芒克的诗,才似乎找到了北。那感觉像是被谁揍了一顿,却又自觉打得亲切。不仅是自由的心灵写作,也包括形式上的革命。从前的写法开始显得单调乏味,而一些过去遵奉的“经典”也突然褪色,以至变得可疑。
  1982年初到《诗刊》,成了一个职业的诗歌工作者。最初几年在作品组看自然来稿,后来又到评论组。那时人们自发的诗歌热情之高,每天都至少有5大麻袋的诗稿,10多名编辑按照行政区划分工负责。上班读,下班也读,成年累月地读,都读木了。有时甚至会生出远离诗歌的念头,因为远离才能更好地接近。
  但也往往是读得一点感觉也没有了的时候,好诗就会跳出来打你。于坚就是我从自然来稿中发现的。最早读到他的来稿中有这样的诗句:“烟囱冒烟了,大家去上工。”当然不会仅仅因为这两个句子,但确实是这两行朴素之极的句子一下子击中了我。好多朋友都是这样从一首诗、几个句子,甚至一个打眼的意象开始交往的。这或许是最典型的“以诗会友”。
  可惜了的一个人,名字却忘不了,叫陈青铜,因为也被他的诗“打”过,时间应该是在1983年下半年。厚厚的一叠诗稿,取材很宽。印象中陈的诗以远取譬见长,意象强硬而有点隐晦,彼此之间很少直接关联,只保持遥相呼应之势,几乎不用过渡句,整体质感非常结实而富于弹性。有的诗人能写出很漂亮的句子,但让人一看就能辨认出“母本”的痕迹;陈青铜的诗则显得非常孤立,完全看不出受过谁的影响。这是成熟的标志。
  我从中选了一些送审,期待挺高,却意外地未获通过。那时我们做编辑要求挺严,来稿不用基本都及时退还,质量差的用制式退稿信,看好或认为有苗头的就手写。我给陈青铜退稿时附信表扬说,你真是青铜啊,语感和句子都像青铜,瓷实,同时有一种内敛的、幽暗的光泽。我希望他能寄更多的作品过来,并保持经常联系,然而一直没有接到他的任何回音。
  我记不确切稿子是否来自河北,曾问过河北的朋友。照说陈有那么好的语言天赋,不可能在当地默默无闻,但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人。多年来我一直足够留心,却只有一次在一本民间的诗歌刊物上发现过相同的名字。读了读作品,确认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陈青铜,便扔到了一边。难道那个陈青铜被从人间蒸发了吗?他为什么不回我的信?或者根本就没有收到我的信?很长时间内这对我成了一个小小的谜,最终我不得不倾向于认为,这是我心造的一个幻影。假如幻影陈青铜能看到这段文字,请立刻说话,最好再“打”我一次。 
  真正的快乐时光
  以1980年代为标志,“现代化”在中国开始真正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垂直支配的大一统格局也随之慢慢解体。但目标明确并非意味着可以按图施工,人们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更贴切的比喻,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比喻之所以贴切,是因为它突出了整个过程具有生机和危机并存的性质,并且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种情况下,周期的动荡是不可避免的,与八面来风相对称的是气候多变。
9 7 3 1 2 3 4 4 8 :

上一篇:从桃花诗看中国诗的文化心灵

 下一篇:乐趣园举办中国十大杰出网络诗人评选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