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诗报道 >>

人民时评:夜莺为什么不再歌唱


作者:李 舫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06-11-07 10:31:14  点击:


  10月末,继9月“尴尬四散”的诗歌裸体事件后,另一个诗歌集会也在进行。“我们要让诗人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人,让全球话语下的中国诗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主办者的畅想,一百余位诗人的名字赫然列在邀请名单上。
    然而,事与愿违,预计一百余位诗人参加的“庞大集会”,却因不到1/5的人到场而不得不草草收兵。
    口水化、垃圾运动、网络恶战、性丑闻、裸体拯救……一桩又一桩事件使诗歌成为舆论焦点;搞笑、装怪、暴露、自残、话语肉搏、挂牌乞讨……一个又一个娱乐化手段让诗人成为娱乐主角。
    一次又一次,诗歌以闹剧的方式登台,以悲剧的方式收场。在这些亮相中,一些诗人成了社会活动家,诗歌创作成了行为艺术,诗歌朗诵成了广场狂欢,圣洁的殿堂变成了沉沦的废墟。
    26年前,青年诗人梁小斌以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深深地触动了从十年动乱的灾难和迷惘中走出来的一代青年。在那个年代,诗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由苦难和伤痛引发的共鸣。
    那一代人曾经用诗歌寻找钥匙,可现在,他们的诗歌丢了。
    中国是诗歌大国,据全国各级诗词学会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100余万诗人。这支庞大的诗歌创作队伍,每年却只有10余万首新诗歌问世,平均下来每年每10个人写一首诗。更令人困惑的是,20年来,如此“精耕细作”的诗歌在读者心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读者对诗歌的记忆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
    诗歌从热到冷,人们不能不问:夜莺为什么不再歌唱?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断裂?
    动摇来自一些诗人的内心——以放纵本能的生命为炫耀,以哗众取宠的表演为线索,以卑琐堕落的体验为标榜,以沽名钓誉的邀宠为幸事,以占山头式的小圈子为流派,以埋葬传统、斩断归路的颠覆为向度,以“红肿处灿若云霞,溃烂处艳如桃花”式的孤芳自赏为情趣。谁能期待这样的“诗人”会有点燃心灵的创造?
    动摇也来自人们的内心——在几千年的上下求索中,诗歌一直在试图寻找着一种可能,将这种先锋文体界定为直面并超越现实的良方。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诗歌刻录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轨迹。鲜血的洗礼,炮火的考验,生命的涅槃,岁月的砥砺,使人类的记忆淡漠如烟,然而那些碑碣铭文仍依稀可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遗憾的是,中国诗歌却没有与中国文化一同生长。有人问,中国还需要诗歌吗?可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荒谬的问题。
    拯救的艰难不言自明。夜莺为什么不再歌唱?答案应该不止一个,未必一定是诗人的自渎和读者的阅读改变了诗歌的命运,夜莺喑哑的歌喉为我们昭示着诗歌黯淡的前景。当历史将这一页翻过,我们定会懊恼于诗歌那触目的空白。愿诗人们和诗歌的爱好者们惊醒和振作起来,让诗歌的光焰为我们火热的时代作证和激荡。李 舫

上一篇:多多:诗人就是歌者

 下一篇:“八荣八耻”诗歌亭
  相关链接
陈昊苏诗集《时空的跨越》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诗歌网  2006-12-19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文集《开创诗     胡殷红  2006-12-19
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明年8月将在西宁等地举办     崔永奇  2006-12-15
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冯伟宁  2006-12-11
帕米尔诗歌之旅     胡续冬  2006-12-02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