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越人心的主旋律
——读丘树宏诗歌《2006,中国的脐带断了》
王晓波
诗言志,也言史。可惜的是,在当今的一些报刊上,读到“言志”的诗不多,能读到“言史”的诗更少,这是诗坛出现的诗的个人化、诗的贵族化和诗的卑微化的结果;一些人“玩诗”,并公然声称不但要“反抒情”,更要“反崇高”,这就更导致低级颓废的诗歌泛滥,使诗歌远离时代和生活,使读者大倒胃口。诗歌主要靠抒情的力量来打动人和感染人,在强烈的抒情中蕴含着思想的启迪,好的诗歌,起着净化人心的作用。诗歌,应是时代的号角,是历史前进的足音;是感情的火,是心灵的歌。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这对于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壮举。在2006年2月19、20日的“南方日报”和“光明网”上,我读到了诗人丘树宏先生的诗歌《2006,中国的脐带断了——写在中国取消农业税之际》。在诗中,诗人感慨万分地说:“这开始于2600年前的农业税啊/这默默生长了2600年的脐带啊/曾经给神州长地输选了多少养分/曾经给中华文明输送了多少血液//多么漫长的2600年啊/曾经那么年轻漂亮的母亲/变得如此的苍老憔悴/多么沧桑的2600年啊/曾经那么强壮活力的儿子/变得如此的虚弱贫瘠”诗人把在我国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比喻是“默默生长了2600年的脐带”这是何等的确切和精彩。灵感是诗的受孕,是诗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协调和欢快的遇合。在诗中,诗人发挥丰富的联想,抓住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焦点,使用震撼人心的“大标题”——“2006,中国的脐带断了”。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由取消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诗人联想到农业税是一条“紧紧缠绕在中国母子脖子上/2600多年的脐带”这是诗人感情的升华,认识的扩展和深化;把取消农业税,构思为脐带断了,这一新意象的涌现和意境的开拓,显示诗人驾驭时代题材的大手笔。
诗的艺术构思过程,是诗人对生活、对主题的认识的深化过程。
农业税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缴纳的税费支撑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期税累,据国家财政部公布,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农业税的收入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41%;即使是在农业税改革前,全国9亿农民,每年向国家缴交600亿元的农业税,也就是说,每个农民每年需向国家缴交6.7千元的农业税。从这些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来我国农民的负担之重。
有高度才能引领方向,有深度的文艺作品才能穿透历史的时空。人类的意识和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惟有其中的良知趋于一致。良知是人类意识达成统一的一种可能。文艺作品的积极价值,在于它表述了人类的良知和正义;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呈现这种良知的向度,传达良知的力量。用“脐带断了”这一意象来说出取消农业税,是现实生活通过诗人的独特感受后的艺术升华,是在更高、更美的程度上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它使我们既感到新颖,又感到熟悉,是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具慧眼的观察、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是该诗最为震憾人心的一种体现。
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诗人富有创造性地把农业税比喻成“脐带”;其想象力之丰富使人读来既感到亲切,更感到心灵的沉痛。诗人形象地描绘:农业税是一条“紧紧缠绕在中国母子脖子上/2600多年的脐带啊”,从生活的真实飞跃成艺术的“真实”,诗人没有直接对“农业税”进行表面性的叙述,而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了“脐带”这个鲜活可感的具体形象,进行了诗意的联想,牵引读者万千的思绪,使读者的情感一再在“征收了2600年农业税”这一时空中激荡起伏。
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伟大的诗人谈到‘我’的时候,就是谈到普遍的事物,谈着人类,因为他的天性里就存在人类所感觉的东西。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生长自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代表。”如果诗人没有对亿万农民铭心的关爱;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发自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是谁亦绝难做到把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精彩地比喻为“2600年的脐带”。这既是诗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更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厚积累和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取消农业税,是党和国家解决农民的生计,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策略。关注“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近年来的工作重点,连续三年来,中央出台了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体现了对“三农”问题是何等深切关注。
在诗中,诗人发挥充分的联想,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说:“2006,这一条紧紧缠绕在中国母子脖子上/2600多年的脐带啊/终于一刀子剪断了!/中华之母终于嘘出了/本应早早嘘出的那一口长气/中华之子终于发出了/本应早早发出的那一声亮啼” 取消农业税是“中华之母”“嘘出”“一口长气”。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由取消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诗人联想到农业税是一条“紧紧缠绕在中国母子脖子上/2600多年的脐带”这是诗人感情的升华,认识的扩展和深化。“脐带”的形象可知可感,诗人既使用明喻,直接把农业税明喻为脐带,又巧妙使用借喻,形象地指出农业税是一条“紧紧缠绕在中国母子脖子上”的脐带。众所周知母亲和婴儿血脉相通的接连体是“脐带”,剪断脐带,婴儿才是一个“独立的新生命”。借用剪断脐带,说出“虚弱贫瘠的中华之子啊/终于开始走向强盛和自立”,9亿农民欢天喜地迈出了脱贫至富的一大步。
诗人以生活实践为依据,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思索,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是该诗的意境的体现。“脐带断了”这一鲜活意境是诗人对“取消农业税”的主观感受与外界客观形象的交融和统一,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然后根据他所想的“意”,去寻求其表情达意的“境”,从而使意境交融,“农业税取消”——“脐带断了”。诗人状物(农业税取消)移情(脐带断了),其“意”与“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脐带断了”是主观之“意”(意识)与客观之“境”(存在)的辩证统一,是形神情理的和谐统一。
诗歌是一种能够集中地表现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抒发人类纷纭复杂的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存在决定意识,生活产生诗情。只有紧跟时代潮流,面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被广大人民接受,真正起到鼓舞人民的精神,提升人民的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的作用。关注时代变迁,放歌时代,是诗歌永葆活力的源泉。
2006年2月24日凌晨 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