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诗人世界 >> 诗人世界 >>

梁平: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


作者:张德明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周占林  日期:15-01-31 09:55:25  点击:


  当代诗歌批评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偏向学术阐发与理论建构的学院型诗歌批评,另一种是坚持直面现场、贴近创作实际的诗人型诗歌批评。相比之下,我更看重后者。
  诗人梁平的诗歌批评,正是一种典型的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新世纪10余年来,出于某种职责或者义务,作为国内重要诗歌期刊《星星》主编的他,在创作诗歌作品的同时,也做了不少诗歌批评工作,撰写了50多篇批评文章,最近结集为《阅读的姿势》一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批评文章,用较为鲜活与犀利的语言,生动描述了新世纪诗歌纷繁多样的现场情景,及时评点了当下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诗人诗作,深入阐释了不少具有本体性意义的诗学话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世纪诗歌的审美特征、了解当下诗歌的成绩与问题乃至认识百年新诗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代精神流变等,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现场观察与深度思考。
  客观地说,当代诗歌现场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纯净的审美场域,它始终是芜杂的、纷繁的、多样化的、无序状的,除非专门的诗家,一般人是很难准确洞察到其真实的存在样态的。一直据守在新世纪诗歌第一现场的梁平,对之有着最确切的认知。在他看来,新世纪诗歌的发表与传播媒体,主要由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构成,这两大不断壮大的媒体正是当代诗歌得以大量出场和广泛流传的现实阵地。梁平深知这两大媒体在当代诗歌生存与发展中所起的不凡作用,他从事诗歌批评时,首先重视对传统诗歌期刊的观察、阅读与研究,从这里发现“纸上的中国诗歌”(梁平语)所体现出的精彩和优秀,其次也相当看重网络媒体,并始终强调网络媒体与当下诗歌的依存关系。
  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具有的重大诗学意义,梁平曾撰文给以充分肯定。在2002年发表的《关于网络诗歌的现场指认》中,梁平提出了“网络诗歌已是中国诗歌现场的半壁江山”的判断,并指出:“网络诗歌是近年来中国诗歌现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由国家正式出版的诗歌刊物和个人诗集仅仅是中国诗歌现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网络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话语方式和生存空间,网络诗人和网上诗歌作品的覆盖绝不亚于正式出版的纸质媒体所抵达的经纬。”承认网络诗歌在当代诗歌中的分量和地位,正视网络媒体的出现对当代诗歌格局所带来的重大改变,这是熟知当代诗歌现实境遇的梁平所把持的基本诗学立场,这一立场体现出诗人对诗歌现场的敏锐辨识力和历史洞察力,联系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步不久、网络诗歌只是初露繁兴迹象这一事实,梁平的上述批评更可以说体现着某种难能可贵的前瞻性和诗学远见。
  对于新世纪诗歌,梁平一直在跟踪阅读,这是一种职业习惯,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在《阅读的姿势》中,梁平重点评论的诗人有30多位,这中间既有包括龚学敏、马培松、白连春等一些在当代诗坛有影响的诗家,更多的则是像林裕华、陆群、马飙、郭性汶等年轻诗人和未名诗人。梁平对年轻和未名诗人的评论,不仅体现出奖掖后生、提携同道的襟怀,也是他寻找与发现新世纪诗歌的潜在力量和生长因素的现场意识的鲜明体现。与此同时,梁平的诗歌批评中,对于当代诗歌的生态问题、诗歌语言问题、诗歌题材问题、当代诗人的修养问题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例如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出现的诗歌热潮,梁平一方面肯定了这种“集体井喷”的合理性,从中认识到诗歌在应对灾难时所展示的文体优势,另一方面又从大量充满雷同性和复制性的诗歌文本中发现了地震书写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他认为:“诗歌更重要的承载还应该在废墟上分拣出人性的高尚和卑微、精明与愚昧,把灾难纵深拓展到真正把握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一种生命的高度。”这是颇有见地的。



分享到:
 

上一篇: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粮食与灰烬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聚腊八诗会 咏佛山风物     郑雯 麦倩瑶  2015-01-28
十年间中国诗歌万里行 500余名诗人行走20个省市       2015-01-25
【书讯】李正栓最新译著《智慧之杖》出版       2015-01-25
丘树宏歌曲获2014年岭南音乐年度优秀歌曲奖       2015-01-22
从农妇诗歌中,我们能获得什么?       2015-01-20


Copyright© copy;  2004-2014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