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十四期 >> 文论随笔 >>

《对未来的倾听》


作者:空灵部落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张之、 谢流石、写生  日期:06-12-16 22:08:49  点击:


《对未来的倾听》
              ---叩响温东华的问鼎长诗《一尖山》    

                                                                                                                                 

   文/空灵部落
   
                                                                                                                                     
  “唯有时间才能洞悉真理。”这不是大师的冥想,也不是圣人的自叹。这是于20年后的今天,温东华的长诗《一尖山》浮出水面,经我轻轻叩击,一部宏大的诗歌便即刻铜钟般鸣响,久久回荡在时空之中,动人心魄、撞击我灵魂的声音。

                        天才的影子

   即使被布罗茨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茨维塔耶娃认为,诗人不可成为批评家,而且“没有读遍诗人的每一句诗的人是无权评判诗人的。”但是,读到温东华近900行的长诗《一尖山》,你会发现,她的光芒已经笼罩了他的过去和中国新诗的疆域,无论你是否首肯,无论你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部承载历史使命的文本,无一不会为其天才所折服。

   温东华生于1962年的湖北武穴,于23岁就写出了这部问鼎之作。遥想那年月的诗歌作品,能找到一部,或一首诗作能与之比肩的,也许能使我欣慰;再向后梳理,从精神向度到语言的极致,从诗艺的中西融合贯通到视野的开阔度,从诗歌的包容性到历史承载力,从气韵与脉流的呼吸感到时空驾驭与气场的营造,从精道的长诗架构与控制能力到读者的认知度和感染共鸣率等等,多想有那么几部或几首,那该多好,像《诺日朗》,即便翻遍了人文版的《中华诗歌百年精华》(典藏本),于我仍显得无能为力。温东华的长诗《一尖山》是一个壮举、一部史诗、一个巅峰。

   但上帝时有错爱。并由此想到了卡夫卡的手稿。

                     非神性的神性写作

   《一尖山》,让我想起了里尔克《杜伊诺哀歌》和艾略特《四首四重奏》。对此,我复读了这两部人类的经典之作,想从中获得一点启示,一个入口,一个用之于剖析大作的秘器。实际上,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要想出一部传世之作,非要有神学背景不可。将具像之物,将所有的运动、相互作用影响上升到精神领域,神性层面,才能打通万象的心灵秘境,普照天下。诗人往往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诗人肉体诞生之地,一个是精神之源。即使像冰雪覆盖的俄罗斯,伟大的诗人也多是东正教信仰者,如阿赫玛托娃就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有人曾追本溯源,说明诗与宗教的关系,是以汉语的“诗”字的暗示来佐证:所谓“诗”,即“语言之寺”。那么,温东华,靠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细读其文本,可以发现,《一尖山》的“他要拯救沉沉降落的太阳 /在这蒙昧的年代”的精神向度,就能够穿越时空,抵达终结的内核而流传。将“我”在一尖山的成长史,置于死亡之境:“强暴有力的死亡多次邀请我 /在夜晚,一尖山蔚蓝的天空犹如一张绿色血液涂抹的请帖在它的纸页上,打印了人民卑微的名姓/打印了从泥土上站起来的宋关佑(注:农民起义领袖)/还有我”。于是,“我”便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代替的有血有肉的“符号”;“一尖山”,便呈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任何一块,或整个领土的特质。而其中的断代史,以血的喷洒和顽强的生命力,坚强地抗争着命运,将中国的历史纵向的展示出来,“在这蒙昧的年代”,激活了历史的回旋与人民在卑微中受苦受难的真相,他以沉思探讨着人类的痛苦和寻求拯救的主题。诗人真挚的感情和使命感,以感性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人文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语境中闪现在场感,并憧憬着她的未来:“一尖山的清明雨一点一点地滋润 /让它的根须布满大地形成稳固的结构/而火红的花朵不断燃烧着将永远永远 /永远在时间的面孔上摇曳/犹如黑海的灯塔”。温东华就是这样从一个真实的点,通过历史的呈现和在不断的拷问中升华了主题,达到了精神层面,揭示了人类传承中的痛与规律,也由此确定了《一尖山》的有效性。

                     诗艺的成功探索

   1985年,温东华创作了《一尖山》。其语言土壤和诗艺支撑,对于新诗来说还远不及如今这样丰富多彩,那时,我们的案头是莎士比亚、歌德、拜伦、雪莱、海涅,是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是徐志摩、戴望舒,是艾青、李加建、流沙河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等等。对于意象派、象征派、阿克梅派、未来派还少有耳闻,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表现主义等尚几无见识,有一部刘勰的《文心雕龙》便成了圣典。

   温东华就是在这有限的诗歌视野和不可多寻的诗论中张开了向西诗挺进的风帆,以他特有的悟性和执著,其每一股风都给他以前进的动力。温东华个性的文本语言是不可多得的范本:“她是属于胸脯的裸露/在她颤动的气息里 /诞生了人类第一缕炊烟”。“我敲叩每一根肋骨,每一个山痣/每一个块岩石,或者月光的淡泊 /或者稻田里神龟的甲壳/他们怎样从噪音提炼语言或者音乐/怎样以火焰提炼缜密的结构 /拿什么雕刻甲片和骨骼”。“在他们攀登的脚后/懒懒的原野僵卧着夕阳 /祈祷一缕新鲜的气息,可是 /瘫痪的风打不起精神 /在一枝残留的麦穗上晕倒 /晕倒的/还有破落的烟火,仿佛残花 /一尖山凋零了雄鸡的啼鸣 /和浪花的迸溅” 温东华用词准确有力,极有质感。全诗用大量的意象、以象征性和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形式,以围绕“一尖山”这一核心意象,以诗性的历史真实性,在叙事与抒情中推动,完成了这部杰作。温东华是大胆的,他有一节不知有意识还是在潜意识中使用了绘画的表现,几乎就是印象派画家的笔触,以光与色的变化,将有色彩的若干名词并列,像莫奈手下的一笔笔油彩,构成了名画《干草堆》和《日出·印象》似的《一尖山》: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网络诗人的精神缺陷》

 下一篇:《像情人,又像死者——南鸥的生命意识与感动写作》
  相关链接
洪烛:我心目中的西域     洪烛  2006-12-26
洪烛:诗的火种     洪烛  2006-12-26
《西域》(续)     洪烛  2006-12-26
《西域》(续)     洪烛  2006-12-26
《西域》     洪烛  2006-12-26


Copyright © 2004-2009 中国诗歌学会4.0 All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六个彩开奖结果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05759号  联系站长
地址:北京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 邮编:100007,电话:086-010-640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