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罗继仁:北国诗坛的拓荒犁

2021-05-20 作者:李海卉 高吉 王茜 | 来源:幸福老人报 | 阅读:
罗继仁对中国诗坛60多年的坚守,在85岁时还在编辑岗位上工作,当下诗坛恐无二者。诗坛大家贺敬之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说,“罗继仁,他不为名、不为利,为中国诗歌发展办诗刊,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个好同志啊!”
  罗继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创会理事。23岁时成为一名诗歌编辑,如今在这一岗位上已坚守62年。他曾被沈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沈阳市百位文艺名家”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2021年在中央电视台“智慧中国爱我中华”大型文艺活动中,荣获“终身成就奖”。他徜徉于诗的海,诗的国,在85岁时仍坚守自已的岗位,为他人作嫁衣。罗继仁热情书写着自己的诗意生活,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滋润着同时代诗人的心灵。

罗继仁讲述自己当前的办刊理念。

  “一期一树,百期一林,我能感觉到,很多人的名字上,有你的指纹和体温。”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人郁葱在写给罗继仁的《示友书》中这样写道。5月3日,记者在沈阳市康养服务中心见到罗继仁时,他刚刚编完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的2021年第三期《中国诗人》。写诗、选稿、编辑、校对……作为主编,他都亲力亲为,时常工作至深夜,每一期《中国诗人》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挚爱。
  耕耘诗坛60载,他被称为“北国诗坛的拓荒犁”。
 
与诗结缘 诗海徜徉六十载

  在成为一名诗歌编辑之前,罗继仁是吉林热电厂的一名工人。“那时家境比较困难,我中学毕业就进了沈阳电力学校,后来分配到了吉林热电厂,那里留下我的青春和成长的足迹。美丽的松花湖、冬季时江畔旁一挂挂雾凇,都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1956年,罗继仁开始在《吉林日报》《松花江日报》《沈阳晚报》《中国青年报》《江城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作品。
  23岁时,罗继仁迎来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被调到一家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江城文艺》,成为一名年轻的诗歌编辑。他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仍坚持诗歌创作,诗的内容大多是以杨靖宇将军为主题的抗联题材。罗继仁回忆道:“当时我们到长白山体验生活时,还会看见用刀刻在树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字样,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我又到延边地区深入生活,用诗歌记录朝鲜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有些作品被译成朝文,在《延边日报》和《延边文艺》发表。”
  诗歌创作是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而编辑工作则需要理性与逻辑思维。在后来调到《芒种》和《诗潮》工作的岁月里,罗继仁不仅出色完成编辑工作,还出版了诗集《大森林之恋》《爱之路》《罗继仁抒情短诗选》,评论集《诗潮耕耘录》《现代诗创作新论》(合著)等。其中,《诗潮耕耘录》一书,荣获沈阳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1998年,退休后的罗继仁接办了原在上海出版的《中国诗人》杂志,至今仍在为编好这本刊物忙碌着。“我的大半生都与诗歌有缘。”他说,“八十几岁了还能老有所为,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这是一件幸福的事啊!”
  在主编《诗潮》时,罗继仁首创了“青年与诗”专栏,成为当时诗坛的一个亮点。当年曾在这一栏目中留下足迹的年轻诗人,许多已成为当下诗坛的中流砥柱,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人王久辛、马新朝、林雪等。阎月君享誉诗坛的《月的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洛夫长诗《漂木》等脍灸人口的作品,都是首发在《中国诗人》上。说起那段时光,罗继仁有些感慨:“现在纸媒受新媒体冲击,订户、印刷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发行量普遍下降,能够坚持办下去实属不易。但诗歌必须要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主旋律,《中国诗人》选稿标准多年仍然坚持这一原则。”
 
诗坛撷英 甘为诗人做嫁衣

  今年“五一”前,罗继仁陪护老伴儿住进了沈阳市康养服务中心。“我身体还可以,老伴儿近段时间身体不好,所以我陪着她搬到这里来。在这,我装了台电脑,一边陪护,一边编刊。”说着,罗继仁望向不远处正在进行康复锻炼的妻子说,“我们俩是青梅竹马,从小在一起长大。那时我在吉林热电厂当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在吉林省函授学院学习。她当时已在沈阳一所大学里任教,两地相思,我常写些情诗寄给她。说起来除了从小的感情外,也算是‘以诗为媒’吧!如今我俩已近60年夫妻,明年就是我们的钻石婚。在康养中心,有护理员精心照顾老伴,我能专心地投入编辑工作。”
  为了编好《中国诗人》,罗继仁在电脑旁时常工作到深夜。他有三个投稿邮箱,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邮件,都是全国各地的作者发来的诗稿,其中也不乏名家之作,他都要认真审读、回复。

凝聚着罗继仁心血的《中国诗人》
  多年来,罗继仁坚持“为他人做嫁衣”,有时为作者改稿,不惜将自己好的诗句放在别人的作品里,然后再返给作者,反复修改商榷。在他的坚守下,《中国诗人》已是海内外华语诗坛一部不可或缺的诗歌读本。“荣誉都是外人给的,兢兢业业办好刊物,才是一个编者份内必须做到的。”
  《中国诗人》能为老中青三代诗人保留了一块耕耘的园地,实属不易,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2018年,在《中国诗人》创刊30周年之际,新华社、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央视新闻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南方日报》《沈阳日报》以及《国际联合报》等多家媒体都在第一期时间跟踪报道。

罗继仁在《中国诗人》创刊30周年纪念庆典上致辞。
  罗继仁对中国诗坛60多年的坚守,在85岁时还在编辑岗位上工作,当下诗坛恐无二者。诗坛大家贺敬之在接受一次采访中说,“罗继仁,他不为名、不为利,为中国诗歌发展办诗刊,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个好同志啊!”《文艺报》也曾发表过署名文章《北国诗坛的拓荒犁》,这些都是对他耕耘诗坛几十年的褒奖。
  在采访的尾声,罗继仁提起自己的两个心愿:“一是选热爱诗歌事业的年轻诗人接办好《中国诗人》,二是将我珍藏的几千册图书、主编的期刊杂志、诗人信札、书法作品等,无偿地捐赠给我和老伴的共同母校‘海城同泽中学’。这就是我最大的期许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