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史上首次回族文学朗诵会:让春天倾听真诚|宗融·朗读

2018-04-25 作者:马文秀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这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次以回族文学为主题的专场朗诵活动。
        2018年1月30日,在位于北京牛街的西城区军休所礼堂,由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牛街西里二区党委、居委会主办,宗融艺文馆、端庄文艺协办的“迎接新时代的春天”回族文学朗诵会成功举办。
        这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次以回族文学为主题的专场朗诵活动。来自首都文艺界的李佩伦、王晓燕、保冬妮、王宇红、刘俊才、王德林、杨斌、高勇、金之崇、马寅、马文秀、高轶琛等回族作家、朗诵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马骏、桂涛声、马本斋、王孟扬、薛文波、孙崇义、穆青、木斧、马瑞麟、高深、冯福宽、石舒清、梅子、阿慧、敏洮舟等回族几代作家、英雄笔下的精品力作。牛街西里二区的居民和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的会员们也献上了精彩节目。
       朗诵会由李佩伦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由谢景懿、石彦伟具体策划,由青年作家、宗融艺文馆创办人石彦伟担任导演及主持人。

        据策划人之一谢景懿女士介绍,这次活动旨在弘扬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繁荣发展回族文学艺术事业,倡导“全民阅读,书香牛街”,丰富和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所有演职员都是回族,所有朗诵作品也都出自回族作家之手,传达了首都回族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心声。
        观摩朗诵会的还有:牛街街道工委宣传部部长何云、西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李金龙、牛街西里二区党委书记王常有、《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中国穆斯林》副主编敏俊卿、北京伊协干部马萍、导演尹哲等嘉宾和首都各民族群众一百余人。
        在这美好的春日,宗融艺文馆独家奉献演出实况视频,共享这场值得历史铭记的回族文学视听盛宴。
  
第一篇章 永远的初心
开场舞蹈《美丽的姑娘》
表演:牛街西里二区舞蹈队

组诗《在那红色的年代》
1、诗歌《一只小蜘蛛》
作者:马   骏
2、歌词《在太行山上》
作者:桂涛声
3、诗歌《抒怀》
作者:马本斋
4、通讯《雁翎队》(节选)
作者:穆   青
朗诵:金之崇(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马   寅(天津电视台主持人)


 歌曲《把一切献给党》
演唱:郭爱鸣(牛街西里二区居民)
 
第二篇章  心灵的秘境
 
 散文《天堂在母亲脚下》(节选)
 作者/朗诵:李佩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节选)
作者:石舒清
朗诵:王晓燕(著名表演艺术家)

组诗《经典回声》
1、诗歌《回回家》
作者:木   斧
朗诵:王德林

2、诗歌《月山情思》
作者:马瑞麟
朗诵:刘俊才

3、诗歌《啊,回回,我的回回啊》
作者:冯福宽
朗诵:杨   斌

4、诗歌《我的民族》
作者:高   深
朗诵:高   勇(高深先生之子)

 
 散文《羊来羊去》
作者:阿   慧
朗诵:王宇红(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组诗《京城回回》
1、古体诗《北京牛街清真大寺》
作者:王孟扬
2、古体词《踏莎行·回京探亲》
作者:薛文波
3、古体诗《九十抒怀》
作者:孙崇义
朗诵:韦春田、桂建荣(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成员)

 歌曲《梨花颂》
演唱:马   健(牛街西里二区居民)

 第三篇章  梦想与未来
 
童话《娜瓦尔的花园》
作者/朗诵:保冬妮(作家,杂志主编)

 
组章《青年》
1、诗歌《小白帽》
作者:石彦伟
朗诵:高轶琛(中央戏剧学院学生)

2、诗歌《娇艳的红头巾》
作者/朗诵:马文秀(诗人,媒体人)

3、散文《怒江东流去》
作者:敏洮舟
朗诵:李  丁(牛街回族书法班学员)

 诗歌《回族史诗·世界是透明的》
作者:梅子
朗诵:牛街回族大众读书会

舞蹈《共圆中国梦》
表演:牛街西里二区舞蹈队

 
△职员表
总策划 / 李金龙 王常有    
总监制 / 姜塽 何云   
艺术总监 / 李佩伦   
策划 / 谢景懿 石彦伟   
监制 / 孙奉公  谢景懿
导演  主持 / 石彦伟
舞台监督 / 王   红 刘雪竹   
协调 /  白文治 李永亮
宣传 /  王  辉  马文秀
背板设计 / 昭微时代
摄像 / 吕   哲 李泽沂 金   博   
摄影 / 高   勇   
剪辑 / 李泽沂

导演手记

我们的文艺理想刚刚启程


石彦伟

        2008年刚到北京从事文学工作时,我就有一个梦想:办一次回族文学朗诵会。回族是个不善歌舞的民族,和兄弟民族相比,一到有文艺演出的场合,往往就成了黄花鱼。不过,文艺界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回族中走出的有声语言人才特别多,也不乏许多名家。年轻的我曾数年数次地在word文档里策划节目单,把一位位名家都写上,一篇篇经典都列上,好像真要办成了一样。弹指十年间,毕竟势单力薄,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
       和李佩伦先生的一次闲谈,得知老先生也与我有着同样的愿望,并多次提及。后来听到李先生朗诵诗词,气韵深长,我就想,即使一时请不到太多电视上的明星,能够在我所熟悉的文学界,邀约一些作家朋友来朗诵,也是很好的。直到今年,牛街读书会的谢景懿老师几次相邀撮合,说场地她去跑,经费从读书会里每次省出几十块钱,省省花,做个背板啥的,也够了。不能因为条件简陋,咱们就不干事了呀。
       谢老师是位七十五岁的老人,蹒跚却又精气十足地跑在前面。想到她的热情鼓励和坚强后盾,我放下了包袱,从万千繁琐中抽离出来,开始了对这次朗诵会篇目的遴选、演员的邀约,直到前期排练、导演与现场的主持。
       朗诵于我纯属业余,不过和工作与专业比较起来,倒好像只有朗诵总能使我在疲惫中满血复活。其实我最盼望的是能自己朗诵上一首,自己写的也行,名家的更好,甚至已经设计好把曾在央广朗诵过的《北方的河》汇报给本民族观众。但这次请到的演员较多,节目量大,估算一下时间,若是自己再参演,整体节奏就拖沓了。况且我已担任主持,元气消耗大半,已不可能朗诵出最好的状态,那也是对作品的不尊重。故而算是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
       我曾对人说,这大概是回族千百年历史上第一次用朗诵的方式表达本民族文学作品。想到这一点,不免阵阵感动。“迎接新时代的春天“,这个主题的选取好像有点主旋律,其实也是我的心里话:我们的民族,真的应该走进新的时代了,应该懂得用文艺之美来锻造自己的心灵,去学会更诚恳地倾听、更周到地表达。而朗诵,实在是我们被忽略太久的表达方式。请让一份真诚大大方方地在春天绽放出来吧!
        一个势单力薄的倡议,因为共同的理想与热爱,变成了一次感人的团聚。多位有声语言工作者在没有一分钱出场费的情况下,纷纷加盟支持,这其中有王晓燕、王宇红这样的演播名家,有刘俊才、王德林这样的白发长者,也有高轶琛、马文秀这样的小弟小妹。特别使我感动的是,为了表达对过世不久的回族著名作家高深先生的缅怀,我邀请其家人参加朗诵,高老的女儿高小立老师答应了,又说最好请她弟弟来朗诵,能更好地传达父亲作品的意蕴。故此,身在辽宁锦州的高勇先生就真的就从东北专程赶到北京,演出完当天便赶了回去:他是完全为朗诵会而来的!他也是一位摄影家,在台下时,便时刻端着沉甸甸的单反相机,为其他节目义务摄影。与之相仿,天津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马寅先生,也是一大早专程从外地赶来,中午答谢饭都顾不上吃就走了。王晓燕、王宇红、金之崇几位老师,都是从工作现场抽身出来,演出完毕就投入年关前的紧张工作去了。
         策划节目时,有这样几点新的考虑:一是有些回族英雄本身也写作,如马骏、马本斋,应得以展示;而革命年代的名作不能遗漏,如桂涛声的歌词《在太行山上》,穆青的通讯《雁翎队》。这样方能体现回族文学在历史烽烟中的分量感。二是既然在牛街演出,应该突出京城回回的特色,于是和谢景懿老师商榷,选了马甸薛文波、牛街王孟扬、孙崇义三位学者文人的古体诗作,并由牛街读书会会员诵读,这是京城回族独有的文化底蕴。三是突出经典,兼顾新人,比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清水里的刀子》,获得冰心散文奖的《羊来羊去》都有节选,而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也有所掠影。只是限于朗诵会体裁要求,诗歌毕竟最为适合,兼顾少许散文,而小说则只选了石舒清先生一篇。遗珠之憾,只好未来弥补了。
        “经典回声”这组节目是我最为看重的,它寄予了我对回族老作家们的深厚感情,也想让今天的读者现场感受木斧、马瑞麟、高深、冯福宽等几位前辈作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朗诵高深先生作品前我说,功勋卓著的老作家走远了,但是他们的作品留了下来,文脉留了下来,精神留了下来。没想到,这话却成为了一段悲伤的寓言。杨斌老师在朗诵冯福宽先生诗作《啊,回回,我的回回啊》时,我在台侧看到很多观众都在擦眼泪。朗诵会一结束,忙完了迎 来送往,我却接到了来自西安的突兀讣告:冯福宽先生归真了!顷刻间泪如雨下,就在刚刚,我们还在北京朗诵他的作品啊!难道真的要以这样的方式送别先生么!
        因这样的悲痛,一场朗诵会办得愈加刻骨铭心。
        毕竟值得告慰的是,这么多人成为这一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感谢所有人的无私付出,让我在朗诵领域也做成了一根小小的丝线,穿起了这么多珍珠。几多昼夜的带病工作和无眠萃取,等来了这串泰斯比哈的光芒。牛街把春天提前迎进了北京,而一个民族的文艺理想刚刚启程。

     侧记

光芒绽放前的孤独


王  辉

        2018年1月29日下午一点半,我到达牛街干休所。前年年底,牛街大众读书会曾在这里举办迎新春演出,很容易找到。我是第一个到达的,在大堂静候,不久,谢景懿老师和群诵演员陆续到场,于是开始紧张的排练。双人对诵、集体合诵、舞蹈和男高音独唱轮番登场,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排练,互相指导。
        男高音演唱者郭爱鸣曾是吉林大学的老师,后下海经商。原本安排的演唱曲目是桂涛声的《在太行山上》,可是伴奏带音调太低,几番寻找也未找到合适的一版,准备换一首曲目。我知道石彦伟策划这次朗诵会的良苦用心,便对郭爱鸣老师说:“郭老师,石导演之所以想请您演唱这首《在太行山上》,不仅因为这是一首抗战名曲,也因为词作者桂涛声先生就是回民,这次也要朗诵这首原词,希望做到词曲辉映。”介绍完背景后,我又建议道,“没有伴奏带,您能清唱这首歌吗?大家一定都爱听!”众人方明白每一篇作品的选择都经过了导演的用心设计,郭老师也点点头,登上了舞台。随着雄浑歌声的响起,大家屏住呼吸,瞪大眼睛,专注地倾听。曲罢,片刻静默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三点半左右,石彦伟导演从另一个会场赶到排练场地,满头汗水没有擦去,便投入到紧张的执导当中。经过和郭老师及音响师多次交流和尝试后,石彦伟出于舞台效果考虑,还是建议郭老师换一首歌曲,便换成了《把一切献给党》。
        牛街读书会的合诵节目是梅子老师的《回族史诗》选段,由于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社区居民,平时很少参加演出,石导不仅对朗诵技巧进行了指导,也对如何上场、走位、做手势,甚至仪表神态一一示范,一遍不成两遍,两遍不成三遍,直到满意为止。石导说:“我们这次朗诵会,是回族历史上的第一次。虽然条件还很简陋,但大家的表演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形象,一定要拿出咱牛街回回的精气神!”大家受到鼓舞,没有丝毫怨言,直至五点干休所下班,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临别,谢景懿老师让我照顾好小石,我连声答应。这些年来,投身于繁荣民族文艺事业,我们哥俩可以说是撇家舍业。为了筹办公益性质的艺文馆,小石把北京的房子也卖了,我们都很为他担忧。但他好像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不断透支的身体,我多次陪他去王连清大夫那里看病。他魁大壮实的身体背后,掩饰的是一身隐疾。
       回家路上,小石走得很慢,走走停停,眉头紧锁。我知道他的高血压又犯病了。我们在一家肉饼店坐下来,吃了两张肉饼,也借此舒缓一刻,再继续缓步而行。他终于还是没有忍住,刚进地铁,就从书包中翻出了非洛地平降压药,就着饮料吞了下去。正是晚高峰,我说不行咱们就在这里歇会儿,等人少了再走。他摆摆手,有气无力地说:“明天就演出了,还有一堆事等着我呢,通知、写稿、做节目单、做配乐……”再没时间踌躇,瞬间就挤进了如沙丁鱼罐头般爆挤的车厢。
       在地铁上,我看到他拉着扶手,紧闭双眼不与我说话,看似瞌睡,唯我清楚这是病痛的折磨。把他送进家门已经是晚八点了,叮嘱他好好休息,今晚无论如何什么都别干了。他答应着,让我赶紧回家。我刚刚进屋,他的电话又来了,询问个别演员的准确姓名。我告知后,再次请他早点休息,可是我却已经睡不着了。
       1月30日清晨,天还未亮,我放心不下,就赶到小石家。没想到他早已在工作了,打印节目单,将选取的配乐拷贝到U盘,用电话再次通知提醒演员。他曾说,本来主持人是最害怕做会务工作的,必须集中精力想台词、串节目,心要静。但现在无人可用,无钱可支,只能自己把杂七杂八的会务担起来,偏偏主持来不及准备,只能临场发挥了。我深深知道这次朗诵会对于回族文艺的开拓意义,也是筹建中的宗融艺文馆参与策办的第一次社会活动。我知道,以石彦伟的性格,不是一夜未睡,就是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忙活了。看他干的都是业务活,我也插不上手,只好做些拾遗补缺的事,找服装、擦皮鞋、剪掉新裤子上的商标,为他烧开水吃药……
       七点五十分,一切从杂乱无章变得万事俱备,石导总能用最短的时间把繁琐的任务完成。我俩各蹬上一辆小黄车,往金台路地铁口飞奔而去。八点,他接过我装好了摄像器材的书包,信心满满地扬手挥别,瞬间消失在扶梯。我期待这场演出已经好几年,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可因为上班的关系,不能亲临现场,那份煎熬可想而知。一上午的会,都没有记住讲的是什么内容,直到上午十点朋友圈连续有现场相片传出,才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