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专访叶延滨:成都的诗歌文化造就了成都的城市精神,书写了成都的文化品格

2016-10-15 作者:陈谋 朱光明 | 来源:成都商报 | 阅读:
一:凡是真心、真情和真有艺术追求的都会给人享受 成都商报:  您有着数十年的诗龄,请谈谈诗歌对您人生格局的影响?叶延滨:  我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也从这一年开始在《陕西文艺》当业余诗歌编辑,从此,写作诗歌和为诗歌服务,就是我主要的生活内容。成都商报:  是什么使您数十年来对诗歌不离不弃,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叶延滨:  世界上所有的不离不弃,都只有两个原因:一是相知,二是相爱。成都商报:  您曾先后担任《诗刊》、《星星》这两家最权威诗歌刊物的主编,可以说是阅诗无数,您最期待看到什么样的诗歌?最不

001

002

一:凡是真心、真情和真有艺术追求的都会给人享受

 

成都商报:

  您有着数十年的诗龄,请谈谈诗歌对您人生格局的影响?

叶延滨:

  我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也从这一年开始在《陕西文艺》当业余诗歌编辑,从此,写作诗歌和为诗歌服务,就是我主要的生活内容。

成都商报:

  是什么使您数十年来对诗歌不离不弃,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

叶延滨:

  世界上所有的不离不弃,都只有两个原因:一是相知,二是相爱。

成都商报:

  您曾先后担任《诗刊》、《星星》这两家最权威诗歌刊物的主编,可以说是阅诗无数,您最期待看到什么样的诗歌?最不愿意看到什么样的诗歌?

叶延滨:

  诗歌有不同的写法,也有不一样的魅力。凡是真心、真情和真有艺术追求的都会给人享受;凡是无心、矫情和没有艺求追求的都乏味枯燥。

 

二:成都的诗歌文化造就了成都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

 

成都商报:

  继《成都商报》开通诗歌集结号栏目后,其他的媒体也紧跟着开通写诗栏目,您是如何看待主流媒体介入诗歌这一现象?

叶延滨:

  主流媒体关注诗歌,这肯定对媒体和读者都会发生影响。没有人文情怀的媒体,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媒体。同时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大众主流媒体,才会将优秀的诗歌推广,而不是“诗歌事件”炒糊。

成都商报:

  成都诗歌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不仅本地盛产诗人,而且还有着“自古诗人例到蜀”的说法,这次,成都举办2016首届国际音乐诗歌节?您怎么看?

叶延滨:

  没有诗歌,就没有成都的文化标高。成都的诗歌文化造就了成都的城市精神,也书写了成都的文化品格。2016首届国际音乐诗歌节是成都的文化盛事,也会提升和宏扬独特而高雅的成都文化。

 

三:碎片化的微时代的产物,少量的珍珠加上大量的泡沫

 

成都商报:

  大众阅读对诗歌的关注比较冷淡,一般原因归于‘诗歌艰涩难懂’,当代诗歌是否容易被边缘化,当代诗人该如何改变诗歌低迷的现状?

叶延滨:

  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代诗歌中一部分作者,以远离大众的写作方式而自傲;二是商业化的时代拜金和拜物之风,  让一些人的生活变得使他们无法进入诗歌。

成都商报:

  截句在当下诗歌异常火热,有人认为截句是对诗意的高度提炼,也有人认为截句是微时代(微博、微信)碎片化阅读的产物,您怎样看待截句?

叶延滨:

  碎片化的微时代的产物,少量的珍珠加上大量的泡沫。

成都商报:

  自八十年代朦胧诗以来,诗人不断给自己圈地、划代,提出了第三代诗人、中间代诗人的说法,到现在又以年龄为标识贴出各种标签,有人认为这是在分蛋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总结?您怎么看?

叶延滨:

  会写诗的在写诗,会贴标签的在贴标签。写诗的人关心情感和心灵,贴标签的关注利益和名份。

 

四:否定新诗,放大新诗的失误,无济于事

 

成都商报:

  抛开诗歌外在形式和语言,您觉得古诗与新诗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叶延滨:

  写古诗和学古诗,有严格的写作规则和前人经典,因此传统诗词的写作和学习,教人讲规矩,懂礼法,见贤思齐。新诗没有严格的范式同时不断求变,引领写作者和读者,追求自由、努力创新。

成都商报:

  中国新诗百年,取得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最大的不足又是什么?今后新诗将面临着着怎样的挑战?

叶延滨:

  百年新诗取显著的成就,是一百年来,中国新诗成为中华民族复新历程的精神见证,在近百年历史中,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新诗都留下了代表性的诗人和代表作,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见证和时代情绪的记录。

  新诗百年有许多的不足,也会有面临许多的挑战,在中华诗歌几千年的长河中,百年只是很小的一段,而且是曲折的一段。否定新诗,放大新诗的失误,无济于事,无补于事。夸大新诗中部分人的成果,否定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从事创作的其它诗人的成果,这种独尊一家的研究者,也在严重误导读者,伤害新诗。

  中华民族的复新,如果没有诗歌精神的重振和宏扬,是无法想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