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这里的民工用诗歌记录生活

2010-09-28 作者:刘伟 | 来源:杭州日报 | 阅读:
  本报讯 (记者 刘伟 通讯员 何佳 拱墅报道组 汤臻 陆洁)“秋色铺遍了山路,我的鞋底沾满了金色的粉末。
  本报讯 (记者 刘伟 通讯员 何佳 拱墅报道组 汤臻 陆洁)“秋色铺遍了山路,我的鞋底沾满了金色的粉末。走入城市的那一天,我才发现自己是在光着脚走路。 山路虽然崎岖,每一次走,都让我梦想到轻松和自由;城市的路,虽然宽阔平坦,每一次走,却让我感到疲惫和辛苦。 同样是辛勤,同样是汗水,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感受。一个清纯,一个浑浊,世上的路呵靠着人走。我走的路,希望梦想伴着我左右。”
  这首题为《在不同的地方》的小诗,意蕴悠长。诗的作者叫徐晟,是一位在杭务工的民工兄弟。更确切地说,是一位装卸工——知道这些,你一定会惊叹吧?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像徐晟一样的一批建筑工、装卸工、送水工、清洁工、保姆,用他们质朴的语言描述着民工的生产生活状态。最近,历时三年的筹划、整理和编辑,民工文学诗集《运河呵,我的母亲》在拱墅区上塘街道问世。该书由36首诗歌和26篇散文组成,共收录了60位民工兄弟姐妹的62篇作品。
  上塘街道目前有打工和居住的各地民工近10万人。2007年底,浙江民工文学创作基地在该街道文化中心挂牌。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首家专门为民工设立的文学之家。文学基地位于民工聚集的瓜山社区内,有文学创作室、阅览室、报告厅1700余平方米,书籍13000余册,为民工们提供了文学交流、文学创作的好去处。省作家协会还定期组织文学专家到基地指导。
  不少民工生活困难,街道文化站站长王金虎经常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扶,自掏腰包解决从四方赶来的民工诗人就餐,结交了很大一批民工诗人,目前基地已有140名会员。不少民工兄弟姐妹通过网络、书信、直接送来等方式,把一大批诗歌作品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民工文学基地。
  上塘街道还联手建华集团与省作协组建了“浙江诗人之家”,成为不少爱好诗歌的民工的精神栖息地,通过民工诗人诗歌朗诵会、鉴赏会,组织民工游览运河采风活动,增加诗人们的写作信心。如民工丁中焕的《运河夜景》就是在大运河采风活动中完成的。浙江诗人之家诗人作品陈列馆约200平方米,荟萃了全国百名著名诗人作品,共收集了古代、近代、当代诗人尤其是民工诗人的数百件诗作、手稿、用品等。
  近年来,从浙江民工文学创作基地和浙江诗人之家内走出的诗人,取得了累累硕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诸暨的陈永安创作了《流浪水》、《远方》等诗歌,并已出版诗集《西芒诗选》,他的文学创作事迹还被人民日报点评,浙江民工文学大赛组委会还举办了西芒作品研讨会;浦江的徐千意,多年来在耕作之余从事诗歌创作,在家乡成立农民诗社,还出版了诗集《百姓百咏》;安徽的郭祥勤,白天在杭州公交K2路开车,晚上伏案创作,作品《温馨伴我行》写得很有水平;桐庐县的徐晟来杭打工多年,目前也已出版诗集《晨和夜的节拍》。2009年,民工作家东子的作品《母亲》在“建设秀美拱墅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郭祥勤的作品《房东大娘》在“建设秀美拱墅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