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当代新诗的“百家”争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专访

2014-04-14 作者:何晶 实习生 李嘉楠 何彦禧 | 来源:羊城晚报 | 阅读:
诗歌慢慢升温 圈外冷圈内热   羊城晚报:举办“21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的源起是什么?   谭
诗歌慢慢升温 圈外冷圈内热


  羊城晚报:举办“21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的源起是什么?

  谭五昌:21世纪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国新诗的写作某种程度上也参与和促进了多元化。可以说,当下是国家主流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其实对诗人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你关注中国21世纪当代新诗的话,你会发现,如果你有知识分子情怀,恐怕要读读王家新的作品、欧阳江河的作品,这些诗人的趣味偏向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假如你想读一些大众文化的作品,那就读读伊沙、沈浩波、赵丽华他们的作品;如果你想读官方的作品,想了解官方的文化立场,恐怕要读一读王久辛的作品。也就是说,在诗歌文化美学的趣味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中国诗歌流派网的主编是著名诗歌评论家徐敬亚,他在1986年策划了“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次让诗歌群体流派以团体方式集体亮相,走上前台,从而冲决了当时朦胧诗与主旋律诗歌一统天下的诗坛格局,促成了第三代诗人以艺术新锐姿态集体登上诗歌舞台的历史机遇。时隔28年后,我觉得时机也成熟了,应该让中国诗歌以集体亮相的方式来生长,让中国诗人以群体的方式展示他们与众不同的、各有特色的诗歌美学、艺术风貌。这就是我和中国诗歌流派网执行主编韩庆成发起举办这个大展的初衷。

  羊城晚报:近些年,诗歌的活动特别多。

  谭五昌:从大众社会的层面来看,诗歌确实是边缘化的。但21世纪以来,诗歌在慢慢的升温,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诗人多,各种诗会也特别多,包括国际性的诗歌节。简单总结的话,21世纪诗歌界的新状况是,圈外冷圈内热。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诗人们也都意识到,要写有特色的诗歌,部分诗人强调本土经验、本土特色。比如说甘肃诗人,他们写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形成了甘肃的诗歌群体,风格上也有相同性。再比如北京有学院背景的诗人,他们在诗歌的风格和理念上接近,可能也有个小圈子。应该说,现在圈子化写作的现象非常明显,这就客观形成了诗歌写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互动的局面。

  羊城晚报:网上贴出来的大展启事里提到这次评选的层级设置,分三个层级:十大重要现代诗群流派,十大影响力现代诗群流派,十大新活力现代诗群流派。为什么要这样分三个层级?重要和影响力之间会有交叉之处吧?

  谭五昌:全国参加这次大展的诗歌流派数几百家,这里面肯定有层次差别。排在第一的是“重要”诗歌流派群体,重点考虑它对文学史的影响,他们的艺术主张在21世纪中国当代诗歌届有重要影响,所以排在首位。“影响力”仅次于重要,位置稍微轻一些,但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没有“重要”的程度那么深。“新活力”是指存在时间不是很长,有一定活力的诗歌群体流派,他们很有潜力,能给新世纪的中国诗坛带来空前的活力,大多数的诗人是新锐的,其中有些诗人出道比较早,但他们的诗歌艺术仍然需要进一步释放,重要性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印证。最终进入大展的将是36家诗歌群体流派。

  羊城晚报:不是30家?

  谭五昌:需要更正一下。因为参展的诗歌流派实在太多了,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和联合举办的诗歌刊物沟通,他们也都同意,每个层级扩展到12家。
  (主办单位注:谭五昌先生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到新增入展层级,但未出现在《羊城晚报》报道中)


 

诗群诗派模糊并列 个别为参展而命名


      羊城晚报:为什么这次是诗群流派大展?诗群流派和诗歌流派这两个概念并不一样。

  谭五昌:这个观察很敏锐,这两个词有时分得不太清楚,但还是有内在微妙的区别。诗群是一个松散的诗歌联盟,是诗歌团体的概念,有相互性,圈子化使他们走得很近,艺术上他们的追求也有某种相似性。比如江南诗群,他们有共同的地域环境背景,但并不意味着江南地区的诗人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完全一样,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命名为江南诗群而非江南诗派。

9 7 3 12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