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从文学少年到“非遗”推手,以诗情沉浸辰文故里

——“师出滑门”之杨波

2023-06-17 作者:刘万庆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从诗歌到“非遗”,是文化牵引的偶然,更是使命感召的必然。

  被采访者:杨波,1971年出生,天津市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为天津市北辰区政协常委、北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辰文故里非遗传承文化促进中心主任,长年致力于天津北辰非遗事业。
 

  或问,雅俗与俗雅有无区分?答案是有。“雅俗”是雅的普及俗化,是俗皮雅骨;“俗雅”属于附庸风雅,是真俗假雅。师出滑门、纵身跳进“非遗”涡漩的杨波便属于前者。为此,我固执地认为——从为文的稟性来说,他属于诗人:这与他给探险家余纯顺顺便加戴一顶“真正诗人”的桂冠如出一辙。细想,广义的诗人,是怀有一颗不泯的诗心,在面对十之八九不那么顺遂的生活时,还能生发出汩汩的诗情,虽然不常落墨分行,也比那些无病呻吟诗作连篇的“化妆诗人”要耐看许多:这又与“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奥妙相映成趣。
 

一、遇见的缘份:荐者、老师、同门都是高人

  依杨波自述,他是“出生在沽北的乡野,成长于田埂麦陇间的孩子”,幼年时曾随父母去内蒙古支教。回津后的1987年,当他坐在南仓中学教室里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描写亲情的作文时,一个青涩少年的泪水、情感、文字便流出了笔端:内蒙古草原满天的星斗,月色下的铜麒麟,还有大青山悠远的背影,阻隔了千里之外农家院落懒散的炊烟、池塘里打滚的孩子、吱吱作响的石碾、伴着榆树钱儿的玉米饼和奶奶唤他回家吃饭的呼喊……语文老师读到后便有些惋惜——要是早半年该多好啊——半年前,这位老师的大学同窗、蒙古族作家佳峻经她牵线,曾来北辰为文学青年授课,她可一并将杨波这棵好苗子介绍给著名作家兼文学园丁滑富强老师了。当然,看好杨波的还有他的初中老师张文茹,因与滑富强同为“民进”会员,便近水楼台荐入滑门。

  当年北郊文学社的繁荣可谓门庭若市,晚间活动需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组别方能容纳文学爱好者的需求。少年杨波更喜写诗,在他懵懂的眸子里,看见有两道反射的光晕特亮:一是大他8岁的周永君的额头,二个是大他2岁的罗广才的眼睛,加之他俩的诗作诗论,每每通明了他诗思灵感的隧洞。

  翌年,滑老师带领几位获奖作者到海河岸畔的第一工人文化宫,参加建党65周年诗赛颁奖活动,让他见识了老师于辅导、编刊之外,当场即兴作诗、登台激情朗诵的诗人风采。

  1992年,滑富强老师提案并筹办成立北辰区文联,指定杨波经手完成了民政主管部门的社团登记:若论与北辰文联的缘份,杨波属于特殊的那个:文联下设分会时,只民间艺术研究会的“格”还空着,无心插柳的他,顺理成章成为副会长,乃为日后的“非遗”事业 埋下了一颗缘份的种子。
 

二、在杨波文学作品江湖里打捞,渔获寥寥,然气象超拔
 

  作为天津市作协会员,他是以“文学工作组织者”的身份加入其中的。我几乎用了掘地三尺的力气,未能找到他哪怕一首诗作,只寻得散文、随笔等十数篇。通过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足以管窥到他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敏锐的观察与把握,并用满满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弦——

  杨波不满弱冠时,他借“小妹”来信之口写道:哥,你走后不久咱爸包下了十亩地、买了一头骡子、一窝猪崽儿。你一定会问,哪来这么多钱呢?是双口信用社给了咱无息贷款,不光给咱一家,凡是想靠出力脱贫致富的都有份儿……奶奶总催咱爸入党,可我让她仔细讲一讲党,她又总是那句“反正共产党的恩情说也说不完”!现在,奶奶的心愿实现了,咱爸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宣誓那天我还悄悄地去看了,哥,你猜我看到了什么?我看见咱爸在举手宣誓的那一刻,眼里滚出了两颗晶亮晶亮的泪珠。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看见咱爸掉泪!哥,你也是吧……(《乡音》,刊发于1991年第1期《沽北文学》)。

  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和勤奋的笔头,杨波的两篇游记散文,均以时空交织的结构、动辄五六千言的篇幅全景式描写,有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动画长卷。然而,更让我推崇的是,二十刚过的他文笔之老到,尤其文思之深刻:

  “碧莲峰既以碧莲命名,亦以碧莲奇绝, 因之敢称甲桂林之阳朔第一景。她玉立江边,似莲仙出浴……惯常莲有洁白、粉红,唯独未见过这般碧绿。为何是绿色的呢?凭栏回望如烟的漓江,回顾着沿岸的深潭、险滩、流泉、飞瀑,还有那碧山碧水碧烟碧雨,醉了我的心,勾了我的魂……我蓦然定格在碧莲峰壁上的八字石刻“一带山河,少年努力”。我终于领悟到,守望漓江的莲花就应该是绿色的,因为,那终须努力的少年是绿色的……(《烟雨漓江》,刊发于1993年第2期《北斗星》)。

  在杨波早年的美文中,思古抚今的眼界、抒怀阔论的格局,已然超越了他二十啷当的年龄:“车窗外闪过一个四等小站:灞桥。真的是那断魂销魂的灞桥么?唐时,送客西去多驻足于此,折柳赠别,黯然神伤!灞水两岸五里堤,万棵柳,阳春丝绦低垂、水花飞溅,隆冬雪霁风劲、沙明石裸,遂使灞桥成为一座承载着诗情诗意、华章绝唱的千年古桥。此时正值春光明媚,和煦熏风吹得灞水两岸绿柳拂烟……我若非为西去列车所困,定去追寻那刻骨铭心的“年年伤别、灞柳风雪”(《亚欧大陆桥之旅》,刊发于1996年第3期《北斗星》)。

  时值而立之年,杨波终于喊出了那句“如果这世上有真诗人,余纯顺便是”。他接着写道:归宿只能在旅途。倒在路上,远比死在床上悲壮。对此,我没有什么悲哀和遗憾:在历史苦难的铁砧上,倘以宽厚的道德勇气和博大的人文悲悯,才可能垂炼出不愧华夏民族的安魂曲……(《岁月•梦想》,刊发于2012年第2期《北斗星》)。
 

三、从诗歌到“非遗”,是文化牵引的偶然,更是使命感召的必然
 

  2006年的金秋时节,广才已经是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杨波用了20年时间在合资企业继续从事粮油营生,虽已小康生活,但不能抚慰文化艺术精神生活的躁动与饥渴,继而筹资成立东视龙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虽然广才之“才”非带“贝”之“财”,杨波还是诚邀诗名初具的广才为首任总经理,从而开启了他俩亦商亦文、亲密无间且理想丰满的青春时光。

  说不好是洽谈合同顺路联络文朋诗友,还是参加诗歌活动兼程承揽业务,反正两辆自行车的四个轮子轧遍了天津卫的大街小巷,也轧出了文学青年物质生活的骨感。那年陪同广才大老远去市文联机关拜会一位文学前辈,传达室大爷放行了身着多兜导演马甲的杨波,却拦下了西装革履大眼流睛的广才,将杨波直接放行,为此杨波得意了许久,到处宣扬,言外之意就是:我更像艺术家。也正是这种“迹象”,让杨波和艺术之路越走越近了。

  杨波曾用3年时间完成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业,在他的几篇“影评”中,不止关注于画面的光影、色彩、构图、场景,尤侧重于不同地域民风民俗的特写与刻画。早在1997年,他更是在《艺坛纵横》发表了专题论文《民俗摄影漫谈》:“通过拍录现实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使其成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生动的形象语言,把人类社会族群生活里具有标识性、技艺性的生产生活经验,演变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最后他还自期自励道,“我真诚伸出相邀之手,共挽前辈们坚实的臂膀。既然时代呼唤我们要传承璀璨的民俗文化,守好壮丽的精神家园,我们便要担负起拍摄、记录、收集、整理和打捞、抢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再后,冷酷的市场与无情的商海,终于使他俩懂得,只有钟情的艺术不曾欺骗背叛,只有挚爱的文学不曾嫌贫爱富,只有热烈追求的文学艺术不离不弃,忠诚厮守着,慰籍着。2011年,广才创刊并主编《天津诗人》;接着,天津开展“非遗”项目普查、代表人造册建档,杨波作为主持北辰民协工作的常务副会长,历史再次为他切换了人生和事业的跑道。

  没有体制的森严,没有商海的争伐,没有影坛的耍大——“非遗”的生命力、魅力在民间——民间,有着真正的乐、真正的痴,也有着真正的善、真正的痛,更有着真正的素不相识而又心心相印。这正契合了杨波与生俱来的家传基因:老太爷那年头便是双口老会的会头;同时,也摇醒了潜在他心底的那份民间、民风、民俗的情怀与担当。

  设若换一个、几个体制内的“事业编”负责这项“非遗”工作,或因清汤寡水、或因仕途渺茫,怕要身曹心汉而见异思迁了。但见“个人执业者”杨波,全身心投入且乐此不疲,虽然少有诸多的豪言壮语,但真真切切给自己立下“干则风生水起、轰轰烈烈”的誓言。
 

四、砥砺前行间,有风雨交加,更有阳光彩虹
 

  杨波系统性介入北辰区非遗工作是在2016年,后又由区文旅局作为指导单位,支持他成立了社团组织“辰文故里非遗传承文化促进中心”,担当起北辰非遗文化的重任。其时,全区非遗项目29个(市级25个、区级4个)。此间不少项目蹉跎于北辰,又曲线转投于河东等非遗大区。如何挖掘新项目,一时成为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望着波光粼粼的北运河,他领悟到,既然水面上的鱼已打捞将尽,但大鱼常常沉在水底。

  他有信心亦有忧心——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众多自然村落正在消失——他曾写道,“沿着古运河行走,采访一个个非遗传承人,记忆中的村庄或为残垣、或为平芜,只有北运河孤独的蜿蜒,呜咽曾经推波助澜的乡风村韵,更驱动我要为北运河多留下些乡愁与根脉”。

  与津门重镇北仓隔河相望的刘园村,旧有“龙眼算盘街”的风水形制,亦为晚清重臣曹克忠、现代歌唱家张振富的旧居所在。该村源于清道光年间的祥音法鼓,是仪仗“天后娘娘”出巡时的随驾会,历为天津卫娘娘宫和北仓皇会的头牌。2014年,当以非遗保护为己任的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带领日韩民俗专家学者来刘园考察时,全村已“拆迁清零”6年了。在迁居高楼广厦间的新会所,冯先生仔细询问了刘园祥音法鼓的历史渊源、继承发展;杨波也详细介绍了地域特色、艺术精髓,帮助助手们拍摄套路表演、角色人物、道具乐器的各个细节。特别是作为年轻非遗工作者,有幸见到仰慕多年的文学巨匠、文化大家,就像见到“娘家人”那样,当面请教了农耕文化习俗中滋养成长的非遗项目,如何在都市文化习俗的新的社会环境中得以保护、传承、发展。尤为感动的是,当冯先生得知祥音法鼓老会缺少经费来源,许多传承工作呈无米之炊的窘境时,当场慨然捐款5万元,给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支持、襄助非遗工作,起到了雪中送炭的表率!

  以作家的眼界、诗人的情怀、非遗的缘份结识冯骥才,被杨波视为一生的荣幸。他组织的北辰民间绘画研讨等活动,能给冯先生发帖子、请过来;冯先生的天大“大树博物馆”成立或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活动,也请刘园祥音法鼓等非遗项目助威、演示。迄今为止的几年间,北辰的非遗场所,已经成为该冯门研究生课外体验实践基地。一批批、一拨拨年轻学者,在北运河畔开展田间调查、民间采风的身影,构成沽北大地一道独好的风景。
 

五、雅俗生晖,让辰文故里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人常常是在失去时才始知拥有的宝贵。通过实践,杨波体会到,一大批非遗现象随原生态自然村落一体灭失,更能引起社会对非遗工作的重视,从而给非遗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契机。比如,载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是每个非遗工作者梦寐以求的锦上之花。2018年,天津获得了为数不多的申报指标,各区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尤其国家级项目空白的区,更是使出了吃奶劲头一争高下。北辰已有刘园祥音法鼓申报成功,其它“高大上”的项目如北辰农民画,虽从艺群体多、艺术成就高、社会影响广,但在“百年、三代以上传承”的门坎前略显薄弱,一时迷茫在选项上。在上下左右的当事者中,杨波无疑是最走心的“那人”。

  在唐宋诗词的海洋中,杨波偏爱辛弃疾的人格人设和豪放词章:在元宵节、中秋节等盛大日子操持北辰百道花会展演,他的心中、眼前会再现“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当工作陷入山重水复时,他的耳边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托付。

  是的,当许多根植于市井文化的非遗项目呈现后劲不足时,杨波发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沽北大地,奔流千载、古韵新梦的运河两岸,是农耕文化非遗项目取之有道的宝藏之所”。在全盘审视了北辰市级非遗项目后,他提议并组织推动了天穆村的穆氏花毽,期许“申报三次成功”。结果,因为申报文案的吸睛亮眼,因为项目代表人的吉尼斯纪录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奖牌,因为花毽俱乐部青少年训练基地的完备设施,尤因花毽缠身绕腿、上下翻飞、扭转自如、眼花缭乱的那份娇小靓丽活泼灵动,终于征服了专家评委见多识广且挑剔的眼睛,为北辰国家级非遗项目再下一城。而今,北辰另有市、区级项目29个和38个,非遗成果名列全市三甲。

  杨波认为,《诗经》的生命力在于民之《风》,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走入民间。为此,他在《天津日报•北辰之声》连发十篇随笔,描绘、推介非遗的景物事象,一边应答运河风流、文人骚客的古诗旧赋,一边呼唤当今“生活化保护”的非遗同道人携手共进。近年来,辰文故里策划承办了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原创音乐剧非遗印象秀,与非遗亲密接触周,体院非遗图片揭幕式,非遗主题展,万民同乐花会展,非遗庆丰收,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直播间……

  2020年,博鳌亚洲论坛主会场举行国际文创论坛暨首届文创周开幕式,辰文故里获“2020中国文创地图”非遗榜样;在北辰获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中,勇于担当的辰文故里,默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心中有多少家国情怀,辰文故里便有多少红色基因
 

  诚然,杨波是我要好的师弟。为此次采访,我与他约时间、地点。他见推辞不成,遂以三句打油告知:“信誉楼旁辟二楼,非遗中心新址修。咬定辰文寻故里”,要我接出第四句并满意后再定时间。我苦思笑答“茶壶煮沸运河流”,乃通过。

  与他长谈是在雨天的周末。我说,你单名一个“波”字,五行属水,事业依水而兴。因之,老址新址刻意选在北运河边——然否?他笑答,我还单姓一个“杨”字,真真是由一位“羊奶妈”得以喂养:出生仨月,父母撇下襁褓中的我去内蒙支教,爷爷苦于我的嗷嗷待哺,便求拜把弟兄们想辙。结果,赵十爷弯转周折牵来一只刚生完羔儿的山羊,一直喂到我能吃面糊糊……诚如广才所言,杨波的思维行为方式,无疑是个有故事的诗人或作家。

  当我了解他作为北辰区文联秘书长,全力协助季晓涓主席成功接办天津市作协来北辰开展“欢庆20大,颂歌献给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活动的具体情况时,他说,承蒙区委领导器重,将登高英雄杨连弟纪念馆,革命先驱安幸生烈士故居,孙中山誉为“民国贤母”的徐肃静和著名教育家温赢士创办、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题名的“普育学校”校史馆,民国政要孙洪伊创办、杨连弟烈士就读过的北仓小学“运河乡情展馆”等4处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由辰文故里管理运行,因此接待作家诗人属于“自家人进自家门”的那种得天独厚和顺理成章。

  由是,诗人或作家杨波不仅有故事,而且有情怀,有担当,是中国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流光溢彩,催促且启发他构思谋划,给非遗的人文意境融入红色基因,书写振兴红色美丽乡村的宏大诗篇。

  时间来到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以彩票基金大额扶持的红色乡村提改项目,给天津一个指标,遂在几个有资源条件且早有准备的区展开了强势竟争。北辰,从区委主管部门到区农委也以“重在参与”的心态披挂上阵,站在阵地最前沿的杨波又成为最走心的“那人”。经反复权衡并走访党史专家,在中河头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大力支持下,他大胆提出了尽快复原与安幸生烈士故居一街相邻、一脉相承的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旧址”的建议,即或问鼎A级不成,挤进B级应有希望,更能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北辰,新添红色地标。

  在北辰区委领导的重视支持下,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旧址于2022年“七一”如期揭牌对外开放,又以其主题广场之震撼、历史资料之珍贵、三河头平民学校旧址之传神,特别是以其在天津党史中的地位和意义,于一众竞争项目中夺标,给全区上上下下一个大大的惊喜和振奋。

  对于杨波来说,没有最忙、只有更忙。对于中河头村来说,集思广益的规划蓝图,既有红色文化产业园,又有农耕文化体验区;既有红色风韵的村容村貌,又有人文意境的地标建构,与安幸生烈士故居、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旧址,一体辉映锦绣成中国式现代化农村的打卡地——有中央真金白银的扶持,杨波作为见证者、亲历者,正能量的忙着,也充实快乐着。

  在我即将脱稿的此刻,翻看杨波发的“朋友圈”,刚好一条是毕业于中央美院、游学法国、墨西哥,在国内及欧美多地举办个展的独立艺术家张梦辰的讯息,拟在中河头村建艺术家民宿“蓝房子”;另一组是区媒、市媒及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报道《天津北辰区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另有他自己的两个帖子:“历时七年,每年的非遗日都忙于幕后。今年能够走到台前,接受贾春宁部长授予北辰非遗青年志愿社团荣誉。证书是颁给辰文故里年轻团队的:他们成熟了,我年轻了”;“风雨兼程、披星戴月的北辰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在“师出滑门”的弟子中,杨波已活成老师的样子,担任了北辰区政协常委。我信“知天命”的他,同样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2023.6.12子夜于沽北

  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