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名家荐读|张德宁读曾庆仁:《另一种表达的多维意义》

——曾庆仁微型小说诗(三首)简评

2023-05-26 作者:张德宁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微型小说诗”,斯种新文体尚属探索与实验,上了60这个年纪的诗人仍有愿望尝试,成败与否,至少勇气可嘉。艺术尤其需要有突破精神的人,哪怕屡战屡败。——顾偕 广州市作协原副主席
  在四维世界,思维快于表达,思维早已完成了,大脑还在寻找语言表达,这是一种不应该有的四维局限。不过,这种局限在一点点消退。为了适应人类的快速思维,人类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扩展。网络时代创造了大量的以前所没有或并不普及的表达方式,如视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的出现,表情包的广泛运用等,人类的表达方式较以前大为扩展。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出现了哪种方式,大众并不拒绝,新方式很快就流行起来,变成了固定模式,和以前略显单调的表达方式并驾齐驱,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便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是扩展的表达方式,适用了思维的需要,适应了情感的需要,适应了多维的需要。
  从根本上,我们也看到,思维永远快于表达,我们相信,层出不穷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将会是永远的趋势,这是人类进步的大趋势,发展下去,人类的思维和表达将会同步,最后达至不用语言、文字、表情、肢体就能顺畅表达的程度,低头看看动物世界,我们就会了解一半,再复杂的局面,不用任何语言,它们相互之间在瞬间就完成了表达和交流。再抬头看看自闭人,他们不说话,是因为语言在他那儿已成了累赘,他能够心灵沟通了,有了高级工具,罗嗦缠人的初级交流工具还有用吗,早就丢弃了。可惜的是四维线性之人,倒把他们当作了怪物。
  “心领神会”,应该是人类的最高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也应该是与外星文明沟通的最好表达方式。我们目前观察到的自闭人,他们的交流方式,就是人类未来的交流方式,线性人类在教导他们使用线性工具之时,千万不能忽视向他们学习使用先进的多维工具,自闭人的出现,就是加速人类向多维思维靠拢的实际范例和谆谆教师。人类用意识创造、控制物理将不是梦。
  一、新颖的文体
  在文学的表达方面,作家们的脚步也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真正的文学艺术家,一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作品,为文学表达的形式和内容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衡量好作家的惯常思维和创作实践,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不断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拓展的文学内容。
  曾庆仁先生是诗人,创作过辉煌的诗作,曾庆仁先生也是小说家,创作过令人震撼的长篇小说,正是他所具有的诗人加小说家的意识和思维,让他创作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形式的文体:“小说诗”。
  从目前看到的曾庆仁的小说诗,共三首,都不长,曾庆仁是把它当作微型小说诗创作的。把小说入诗,或者说,用诗的形式写小说,曾庆仁打破了传统小说和诗歌之间的阻隔,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饶有韵味的清新感。我们不能穷尽所有的诗和小说,目力所及,这种新颖形式的“小说诗”,我们暂且认为曾庆仁先生是首创。
  叙事诗早就存在,小说诗和它有何同或不同?同的方面是它的形式,它是以诗行的形式示人的,外在的形式它们是相同的,第一眼看上去,它就是诗。叙事诗除了叙事之外,也讲故事,甚至是完整的故事。曾庆仁的小说诗当然也有故事,乍一看,和叙事诗区别不大,细读就会发现曾庆仁是用诗的形式在写小说,这种小说具有曾庆仁小说写作的固有气质,诗的形式已不重要了,感觉上就是在读一篇微型小说,小说的全部要素在诗里都存在,除了断句和分行与小说有区别之外,除了诗的意境仍然存在之外,再没有别的差异。
  在曾庆仁的三首小说诗中,诗的意境和小说的意境已融为了一体,分不出你我了,诗的分行,给小说的叙述,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是和叙事诗不同的地方,叙事诗再怎么读,也是诗,始终是用叙事的方式写诗,读不出小说的感觉,读不出留白在叙事的过程中的张力和弹性。而具有曾庆仁个人特质的蕴含于小说中的神秘性,在曾庆仁的许多小说中都能读到,我们目前读到的这三首小说诗,都有这个特点,这种具有作家个人特质的创作气质,也给曾庆仁的小说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把诗读出了小说的感觉,应当说,“小说诗”就成立了。
  形式的区别,就是对内容的规范,传统上还是比较严格的,读诗和读叙事诗,要读出小说的感觉,很难。传统意义上,谁也不愿把诗写得像小说,这是诗人极力避免的。对好小说的赞誉之一,是说小说像诗,有诗性,有意境。反过来,如果说诗像小说,那就是对诗的批评了,说诗没有诗味,太直白。曾庆仁反其道而行之,偏要把小说入诗,这是艺高人胆大的一种表现,当作家能娴熟地驾驭诗与小说这两种不同的文体时,创新的火花就会迸发。
  小说诗并不是简单的小说与诗的叠加,形式可以叠加,本质很难改变,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曾庆仁在文论《庆仁谈写作》中说过:“重要的是意境,重要的是语言背后的话语。形式也很重要,但最终它是不重要的。形式像决斗,没有形式就不可能开始。但决斗开始之后,形式就不存在了。所以形式是可拘可不拘的。”
  也不是纯粹为了追求新颖而创造小说诗这种文体,当诗或小说表达不了作家细腻的情感时,当作家感觉到诗和小说的形式已成为表达的阻碍时,当作家欲想表达心中的感受而苦于找不到一种最适合的方式时,那种自然而然的创作冲动就会强烈地弹出来。与其说“小说诗”是追求诗与小说的结婚,倒不如说它早已放弃了任何结婚的念头和仪式,直接生一个孩子,孩子的美丑暂且不论,最大的成果,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新的表达由此完成。新生命的形(诗)是母亲的,质(小说)是父亲的,而基因,则是父母的相互融合。诗性的句子,诗歌的意境,小说的骨骼,小说的神韵,这就是“小说诗”的基因。
  更重要的是,曾庆仁的意识是在写小说,诗的形式只是借用,烂熟于胸的创造新生命,是习惯性地信手拈来。意识创造一切,诗的意识创作诗,小说的意识创造小说,小说诗的意识创作小说诗。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被吃出了极好的味道,至于是盛在圆盘子里还是方盘子里被端了上来,并不重要了。从心而出,不受传统规矩的约束,从来就是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的敌人就是艺术!艺术一旦成型为“艺术”,它就走向了艺术的反面,一切规矩和条框很快就会把艺术拖向末日。
  创新从来不是为了创新,创新是回归本心,挣脱羁绊,重新从心出发!
  纵观曾庆仁的创作,他从来就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很多人写作死守教条,求名求利,而曾庆仁创作的长篇小说就叫《虚度一生》,在欲望无止境的当代社会,这已是振聋发聩,无比震撼的呐喊了!在现实中,曾庆仁能放弃一切,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虚度一生,才会在另外的境界和另外的世界不虚度一生。依曾庆仁的境界和从心而出的创作意识,这个时候,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难道不是顺理成章之事!
  二、难以叙说而意犹未尽的故事
  曾庆仁的微型小说诗共三首:一、《谢利娜和她的丈夫》,二、《无价的价格》,三、《想象的面谈》。前面两首比较好解读,我们重点对《想象的面谈》作一些必要的解读。
  对于小说创作,曾庆仁有这样的见解:“所有的故事都不可能设计。对作家来说,构思是最大的骗子,也是最大的骗局。故事中的人物原本有它的命运,或者说它本来就在它自己的命运中。作家无力为它设计命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故事里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欲望。作家没有必要为故事的人物设计欲望。因为作家不管怎样巧妙地设计,他设计的欲望永远是自己的。”
  《想象的面谈》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人约好在酒馆中见面,其中一个人是谈帮另一个人谋划“升迁”的问题,而另一个人说自己并不想变化,“认定现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第三个人:知情人。这是一个三个人的故事,或者说貌似三个人的故事,因为前面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另一个人的梦中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冒充”他并想和他见面的他的梦中人。而那个知情人,也完全是做梦人想象出来的另一个人,因为那个突然冒出来的知情人说到了博尔赫斯,说到了阿莱夫,还说到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诡异的故事。小说诗中对莫名其妙的知情人没作过任何交代,他像个虚幻的人物就这么突然出现了。而那几个人见面的地点,又是一个不卖酒的酒店,“走进的门接近于无形,走出的门近似于无状”,这么看来,地点也是虚幻的了。整个故事蒙在一片迷雾中,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恍惚和摇曳的,不用很多文字,这么一个或是梦境或是虚幻或是想象的故事就顺利而奇妙地展开了。
  这个(或是做梦的或是虚幻的或是想象的)人:
  
  此时此刻他果真与想象的不安相遇了,他
  从一个维度通过封锁线到了另一个维度,再
  通过外延,进入到了一个潜意识的梦境里
  那里的完美和绝望都是一种姿态,又酷似
  某种昭然的意图,让互补和不谋而合变得微妙
  
  这完全不是阅读传统小说的味道了,明眼人早就看出这不是在阅读博尔赫斯类型的小说吗,那种特殊的感觉:虚幻、想象、神秘,空灵……像昏昏欲睡,像在一个又一个的梦中,像进入了多维世界……这个时候,人物、故事、地点都不重要了,一种神秘而无法叙说的氛围笼罩了一切,这种氛围造就了小说中的一切。作家把氛围创造了出来,人物和故事就只能在这个空间翻筋斗了,慱尔赫斯是这么营造小说的,曾庆仁也是这么创造小说的。这种看似离现实很远的小说,真的是看起来的样子吗?如果有人真的这么认为,他就只看到了表象,他只看到了它在四维世界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想象的面谈》的触角已伸入到了多维世界,那种恍兮惚兮的感觉,不正是老子描述过的“道”的感觉嘛,那种感觉是你感觉得到,但要去描述它,你就辞穷了,无法用任何已有的词汇描述它,连老子都无可奈何地感慨“道可道,非常道”嘛。那种感觉是人人曾有过的同一感觉,但你无法描述,而你只要感觉到它的氛围,你必定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它走了。在这种氛围中,人物的怪异,情节的怪异,故事的怪异,反倒显得一点都不怪异了,各自循着自身的逻辑自由舞蹈着。
  用这样的手法创作小说,有很高的难度,似乎也较难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而此类小说存在的理由,就是人人都做梦,都有过恍兮惚兮的经历和感觉,只要把这种欲说又难以叙说清楚的感觉带入阅读经典好小说的意识当中,你就不会是在阅读小说文本了,你是在阅读自己!阅读别人不难,似乎一眼就能看穿。阅读自己,恐怕一辈子也笼罩在迷雾中,而㨗径之一,就是阅读类似于博尔赫斯类型的小说,只要不倦,你终会读懂自己,读懂世界。
  《想象的面谈》诗行不足百,字数不满千,信息量很大,蕴涵了巨大的能量,抽丝剥茧,我们还是看看它到底说了些什么?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主观看法,换一个角度,换另一个人,那又是另一种看法了,《想象的面谈》的魅力也在这儿——你可以无限地解读它——这种无限,就是多维意识啊。
  
  每个人都会为了虚荣去爱自己的不爱,每个人
  都有可能在模糊光晕的笼罩下变成他人的样子
  
  在梦中在虚幻中在想象中,这个人也想变成另一个人,以获取现实中的利益,要不然他就不会答应和另一个为他谋取现实利益的自己见面了,要不然就不会有这首小说诗的诞生了。小说诗的结尾是:“他听到包房外的过道上响起了神秘的脚步声……”那个被等待的人可能来了,也可能是一个不是被等待的人意外地出现了,也可能等待的人再不想等待了,他只是出现了幻觉而已,真实的脚步声怎么会是“神秘”的呢……这是个开放的结尾,由读者去完成,多么好哇,让读者参与进来,和作者共同完成一段故事,一截人生。
  小说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绝对正确!
  但,我们把《想象的面谈》和现实中的曾庆仁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因为这个人知道:“一个对所有人都好的事实恰恰对他是不好的”,因为他即便答应和另一个自己见面,“但他不想变化,认定现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结合曾庆仁一生的言行,我认为《想象的面谈》就是一首关于“放弃”的小说诗。这个人在放弃似乎唾手可得的现实利益,仍然做回自己,宁愿虚度一生,而不愿苟且一生!
  他并不是没有过犹豫,这是一种真实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曾庆仁将自己的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通过小说诗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他没有逃避,也不想掩饰,他也不愿直白地表达,一段真实的情感通过一首虚幻的小说诗表现出来,这就诞生了我们目前看到的《想象的面谈》。
  为了永远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能不放弃现实的利益,这是这首小说诗的主题,也是曾庆仁先生的真面告白!
  三、阿卡什的运用
  在《想象的面谈》里,作为一个情节,曾庆仁提到了博尔赫斯和阿莱夫:
  
  ……知情人想起了博尔赫斯
  “我看到阿莱夫,从各个角度在阿莱夫中看到世界
  在世界中再次看到阿莱夫,在阿莱夫中看到了世界”
  
  为了更好地理解《想象的面谈》,我们不妨作一些延伸的解读。
  博尔赫斯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阿莱夫》,他的一个短篇集,就是以它的名字命名的。这篇小说对中国作家有较大的影响,不是一位中国作家曾借用“阿莱夫”的概念在写自己的小说。《阿莱夫》在全部的博尔赫斯短篙小说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体现了博尔赫斯的总体思想,在中国众多博尔赫斯愛好者和研究者中,却鲜有人将《阿莱夫》作过透徹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之事。
  那么,《阿莱夫》到底说了个什么故事,它的意义何在?
  据博尔赫斯自己说,阿莱夫这个名字取自希伯来语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如果从虚幻的角度说,“阿莱夫是空间的一个包罗万象的点”,如果从现实的角度说,“阿莱夫的直径大约为两三厘米,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通过阿莱夫,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任何角落,可以看到过去和未来,甚至可以“看到爱的关联和死的变化”,可以和故去的人对话等等。
  小说中的博尔赫斯在暗恋一位叫做贝亚特丽丝·维特波的年纪比他大的女士,这位女士患乳癌故去了,博尔赫斯因为愛慕和怀念的目的,借故常常到她的表哥家去,那儿留存着贝亚特丽丝·维特波的许多生活痕迹。在那儿,博尔赫斯不但对贝亚特丽丝·维特波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在她的表哥的引导之下,在地下室,贝亚特丽丝·维特波的表哥告诉博尔赫斯:“几分钟后,你就会看到阿莱夫,炼丹术士和神秘哲学家们的微观世界”,“你很快就能和贝亚特丽丝所有的形象交谈了。”         
  博尔赫斯所借助的这个叫做“阿莱夫”的工具,其实并不新奇,从博尔赫斯对阿莱夫的描述,可以看出最能和这个概念对应的当然是水晶球了,很多“炼丹术士和神秘哲学家们” 和巫师们,就是通过水晶球观察世界及和灵界交流的。水晶球是一个通灵的工具。      
  通过阿莱夫(水晶球),博尔赫斯欲想和他愛慕的已故的女人贝亚特丽丝·维特波的灵魂进行交流通话,而且他也如愿以偿,这就是《阿莱夫》所呈现出来的全部故事。
  作为小说,博尔赫斯把水晶球艺术化了,也把它神秘化了。
  只要突破四维世界对人类的束缚,把眼光稍稍扩大一点,在我们周围,也能看到博尔赫斯所描述的世界,比如“圆光术”,这是地道的国产货:找一个发蒙前的儿童,让他(她)去看一面镜子(博尔赫斯很多小说里都出现了镜子),把看到的情景告诉身边一个高能量之人,高能量之人能把儿童看到的多维景象,用四维的语言解释给大家,从而得到一个灵界的答案,解决四维世界的难题。西藏高僧通过观察神湖,而决定诸如灵童转世之类的某些重大事件,也属圆光术的一种。现实世界有国与国的种种阻隔,到了灵界那儿,毫无阻隔,一路相通。
  博尔赫斯写作《阿莱夫》的意义,就是要打破四维世界对人类的束缚,打破那种“即便我困在坚果壳里,我仍以为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的盲目的夜郎自大思想。博尔赫斯的小说是“去神秘化”,而“困在坚果壳里”的四维人类,却认为博尔赫斯是神秘的,难以解读的,感性上喜欢博尔赫斯,理性上却与博尔赫斯有很大的距离。
  用神秘化营造艺术氛围,其目的还是为了揭示,揭开蒙在多维事物脸上的面纱,让笼罩在人类历史上万千年的尘埃逐渐消褪,博尔赫斯很多看似虚幻神秘的短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去神秘化,他的努力,就是试图推倒阻隔在人类四维意识和多维意识之间的围墙,尽快实现人类意识的进化。
  在上个世纪中期,能有这样的思想,博尔赫斯的伟大,可见一斑,他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由于时代所限,博尔赫斯还不能真正理解“阿莱夫”,他只能把它当作类似于水晶球的一件工具,他并不明白这件工具不用外求,其实它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之中!
  这件“工具(如果非要这么认为的话)”,就是阿卡什!
  有两种阿卡什,一种是全球的,一种是个人的。
  全球的那个被放置在“创造之穴”里,它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理地点,充满了水晶能量,每一个灵魂,每一个生命的来来往往,都记录在洞穴里的一块水晶中。每个人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融入了这颗水晶。水晶是永恒的,它承载着每个人的灵魂的核心能量。当人离开时,该能量就被放置在全球的水晶栅格上,这解释了一个人如何能够“跟死者交谈”,因为在一个无时间的状态里,曾经活过的每一个生命仍然都在这里,在“创造之穴”的水晶里。灵魂与灵魂的交谈,在多维世界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 
  第二种阿卡什存在于每个人的基因里,这是关于我是谁,以及我在地球上曾经是谁的阿卡什记录,它还包含了每个人可能做的事情的潜力。基因里的阿卡什是个人的人生目的,是个人的发现、意识、业力和人生课程,个人生命的一切都在阿卡什里。简单地说,我们的过往和未来的一切生命,都被阿卡什记录着,只要我们有能量,就能看到我们自己和别人的过去和未来! 
  阿卡什是一种记录,好比是一个U盘,要看到其中的内容,必须有电脑,而这个“电脑”即是我们基因中的能量,没有能量,或者能量不够,是看不到阿卡什中的内容的。人类的基因有十二层,每层都有个希伯来语的名字,所有这些基因层希伯来语的名字,都是“神的名字”。那可能是一句解锁的咒语,呼唤和念诵那个名字就能激活那一层的基因,获取更多的能量。或者是因为博尔赫斯的巨量阅读,或者是因为博尔赫斯的直觉,他将“阿莱夫”以第一个希伯来语的字母读音命名,绝不是偶然或信手拈来之举,这种必然也只有博尔赫斯能够“心领神会”。
  目前我们被“困在坚果壳里”,就是因为我们的基因只解锁了百分之三十三,也就是说,我们即便有很好的阿卡什记录,但我们的能量不够,没有能够解锁的“电脑”,如果基因能解锁到百分之九十,我们个个都是耶稣,我们将和耶稣一样,能用意识创造和改变物理!
  并不是只有博尔赫斯在试图打破阻隔在人类四维意识和多维意识之间的围墙,博尔赫斯心仪的美国作家霍华德·P·洛夫克拉夫特比博尔赫斯走得更早更远。博尔赫斯曾写过一篇怀念霍华德·P·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小说《事犹未了》。博尔赫斯在《沙之书·后记》中曾说:“人所共知,命运是不可捉摸的;我一向认为洛夫克拉夫特的游戏文章不自觉地模仿了爱伦·坡,我也跃跃欲试想写一篇模仿洛夫克拉夫特的东西,结果不尽如人意,就是题为《事犹未了》的那篇故事。” 
  洛夫克拉夫特对世界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克苏鲁神话”体系,成就堪比荷马;第二大贡献就是在上世纪初,洛夫克拉夫特以直接的文字对多维世界进行了描述,而在当时,世界顶级科学家刚刚才有“量子”概念,艺术家和科学家几乎同时对多维世界开始有了了解,这是一个重大事件的最好的开端,所以,我认为美国作家霍华德·P·洛夫克拉夫特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作家!
  洛夫克拉夫特心仪的作家是英国-爱尔兰作家“邓萨尼勋爵”,据说邓萨尼勋爵的奇幻文学影响了洛夫克拉夫特。文学的穿透力就和多维世界一样,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一切都在当下,所谓的传承,只是一个传统的说法罢了。说谁影响了谁,谁模仿了谁,也应尽可能地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好了。影响和模仿实际上只是一种归类,从本质上讲,某作家和某作家属于一类作家,作品上的相似性,代表了他们本质的特点,同一类的作家才能写出相同或相近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灵魂是相通和相近的。所谓的影响和模仿,那只是表面看起来的样子。
  博尔赫斯写诗写小说写文论,曾庆仁写诗写小说写文论,曾庆仁很多的作品,都有博尔赫斯气质,比如他著名的短篇小说《镜中的密谋者》,特点尤为明显,他们是同一类作家,灵魂的相通和相近,让他们写出了同一类作品。
  在另一世界,多维能量一直在期待四维人类的握手和拥抱,作为先行者的艺术家们,将会是敢于和率先凿穿厚墙,拥抱未来的先知!
  
  2023年5月26日
  【作者简介】张德宁 河北人,长期从事小说创作,作品主要在海外发表。短篇小说《换了头抑或换了身体》,曾获台湾第十二届中国时报短篇小说奖;微型小说《飞向天堂》获台湾第二十一届联合报极短篇小说奖。在美国《世界日报·小说世界》发表小说作品四十余篇。在台湾《中国时报》副刊、《联合报》副刊、《自由时报》副刊、《时报周刊》、《小说族》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作品五十余篇。出版小说集四部:《换了头抑或换了身体》(台湾三民书局),被评为“三民三百本好书”之一;《张德宁极短篇》(台湾尔雅出版社),被列入台湾教师指定参考用书;《海市蜃楼》及《天上的花》(大众文艺出版社)。短篇《换了头抑或换了身体》在《中国时报》获奖后,即入选当年台湾年度小说集《七十八年短篇小说选》,并被台湾淡江大学文学院和外语学院选入“文学与艺术欣赏·中国现代文学赏析”教程;获奖小说《飞向天堂》,选入《新的写作时代》(联合报文学奖1999年卷)。微型小说《初恋》被选入台湾国中国文教材;另有二十多篇短篇小说、微型小说被选入台湾多种文学选本、选刊及台湾文学年鉴。拍摄微电影《空灵之镜》一部。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八部。现居湖南省湘潭市。
 

微型小说诗(三首)

 
曾庆仁 

谢利娜和她的丈夫
 
 
她脸上躺着的痛苦被神搬走了
 
夕阳照进她的眼睛,一滴泪
在残照的瞳孔里滴下最后的落日余晖
春天刚刚睡去,被天空无意摇曳出的初夏
身上带着处女般的纯洁与忧伤,苦难
还在酝酿,你的不幸满足了另一个人的悲悯
石头里的汁液拽住了她的追忆,她
在潮湿的屋子里把硬纸板做成盒子
利润含蓄得令人窒息,此时此刻
她那在岁月上摔伤的丈夫正躺在床上
他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谢利娜,歇歇吧”
她的目光把他的影子撞歪了,眼睛迷惑得像深渊
“谢丽娜,歇歇吧”
“闭上你的臭嘴”
 
死一般的寂静,在这间潮湿的透不过气来的房子里
神看见一只蚊子叮在谢丽娜的表情上,而
在白天撤退的地方,夜晚静悄悄地来了
谢丽娜的手依然在硬纸板上游动,屋子的一角
盒子已堆成了一座小山,“谢丽娜,歇歇吧,我饿了”
“饿死鬼”谢丽娜边起身边嘟嘟,十几分钟后
她从厨房里端出两碗面条:“吃吧,饿不死你”
 
深夜,她手磨擦硬纸板的声音从极静处流出
桌上的一只空杯子盛满了昏暗的灯光,谢丽娜
看着丈夫熟睡的背影,想起他工伤前生龙活虎的形象
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他悄悄的抹干脸上的泪水
双手在硬纸板上游动的速度变得更快了,她
一个人要干两个人的活,她必须比所有的别人都要快
才有可能不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
 
清晨把荒凉的最后一丝黑暗赶跑了
黎明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世间万物的真实
此刻,谢丽娜正端着一碗面走到丈夫床前
“吃吧,我去睡了”
 “好,多睡睡,不要上闹钟”
谢利娜苦笑,但神却在这苦笑里看到了坚强
神于是说,暗淡无光的日子是一门玄学
 
 
无价的价格
 
 
他说我们解剖混淆这个概念时
我们就把自己混淆了,他说我们只要想到摆脱
我们就进入了无法摆脱的境地,那天
我们对坐在对方的视线上,他那像鸟一样的眼睛
看着我就像看着一个赝品,他把拍卖做成职业
习惯了将艺术品装进金钱的口袋,而我今天来求他
只是想把三十年前卖给他的画再买回来,我
非常清楚,一切都能伪装,只有价格不能伪装
于是我单刀直入,他冷笑:“错觉是有致命缺陷的”
“三十年翻一百多倍还不够吗”我眼睛直勾勾的瞅着他
他把我的迫不及待看成了破绽,他的笑娇柔造作
却让我感到了一阵一阵地心虚:“干脆,你出个价吧”
“我购置的时候确实有价,但喜爱却是无价的”
“什么意思,你不想卖为什么要坐在这里”我有点愤怒
“别急吗”他脸上露出一种坏笑:“无价也是有价的”
我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又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但同时我仍能通过他的眼神看到那么一丝犹豫
我决定利用这犹豫挽回因心情过去急切而失去的筹码
还没行动,我内心最细微的变化不幸被他看出来了
他再次提到一条虫子在瘟疫上吮吸血液的那个故事
而后便吹捧我是一个天才,“你有成为别人的能力”
他终于在老套路上出牌了(我居然没有一点办法)
“一个人的气质和才能就是这个人的弱点”我心想
艺术家难道都会输给人性的潜规则吗,金钱是个魔鬼
但他不可能把所有的天使都买走呀,我脸部细微变化
让他读懂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可以用别的准则”
我很吃惊:“什么准则” “交换的准则,就远离了买卖”
“怎么样交换” 我问,“用你今年获奖的那幅画” 他答
“这不是交换,是抢劫”,我用最鄙视的眼光看着他
他脸上居然没有任何表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我知道你要的东西,不就是钱吗,开个价吧”
“金钱的最大化就不是金钱了” “不是钱那又是什么呢”
“不是钱,但最终还是钱,能理解我的话吗“ 他说
“真是狮子大开口呀” “是你的需求把我变成了狮子”
我万分惊讶,“你买回的不是画,而是青春” 他说
 
一切都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只老狐狸给我留了面子
不光是青春,还有回忆,还有……太多太多的……
我起身,但不想和他握手:“祝贺你打劫成功”
“不是打劫成功,是打了个平手,自画像独一无二”
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力(这眼力他三十年前就俱备了)
“人的特殊经历,不能用钱来衡量” 抢劫者成了知音
我只有无语了,我想起三十年前画自画像的情景
我一生的致爱坐在我的身边,现在她只能在天上看我
 
你的脸上有一颗珍珠,你应该将那只蚌壳画下来
我用手抹了一下脸:“珍珠没有了,蚌壳还用画吗
“你画自画像的时候,我研究过你的心情” 他说
长时间的无语,“有一种被抢劫叫心甘情愿” 我心想
 
成交
 
 
想象的面谈
 
 
他在梦中回到童年的时候
现实正为他准备了一场变局
 
他说他今天要去见的那个人冒充是另一个自己
一个在疑惑的间歇突然跑进来的梦中人
他们今天约好了在一个不卖酒的酒店会面
他们对接暗号的暗语里挂满了理想主义的旗帜
他否定了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那另一个自己
却否定了他的否定,他说他是为他的升迁而来
但他不想变化,认定现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
 
不卖酒的酒店有一间神秘的包房,只放置了
一张圆桌两把椅子,朝外开的落地窗半掩着
走进的门接近于无形,走出的门近似于无状
他在包房里等他良久,他的迟到让他怀疑
他可能掩盖了最重要同时又是最基本的事实
此时此刻他果真与想象的不安相遇了,他
从一个维度通过封锁线到了另一个维度,再
通过外延,进入到了一个潜意识的梦境里
那里的完美和绝望都是一种姿态,又酷似
某种昭然的意图,让互补和不谋而合变得微妙
他开始通过自己的另一面想象他的样子,他没想到
一个对所有人都好的事实恰恰对他是不好的
就像真实肯定是好的,真实地倒在血泊中就不好说了
它们把该摧毁的和不该摧毁的都摧毁了,他想
我们都在模糊的概念里被洗劫,洗劫后
他外表不管被摧残成什么样子,内心永远会波澜不惊
他的异常也许正好从另一个层面暴露了人的非人特质
正如你说的:“理想和梦境像罂粟一样”,但
罂粟和罂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又是一样的
后来据知情人说,他在等他的时候
他的心情被一把刀劈成了两半,一半很完整
另一半的身上居然有一个钻孔,钻孔里有鲜血
一滴一滴地滴出了另一个钻孔,另一个钻孔
像重影一样又回到了钻孔里,知情人想起了博尔赫斯
“我看到阿莱夫,从各个角度在阿莱夫中看到世界
在世界中再次看到阿莱夫,在阿莱夫中看到了世界”
循环往返不是可怕的重复,却是周而复始的开始
一切开始的地方都弥漫着结束的气氛,必然
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而让人感到诡异的是
最重要的原因有可能是最不重要的,知情人说
如果他不相信便说明了他对此一定深信不疑
 
在知情人出现以前他的等待一直都是完整的
虽然他在那张椅子上坐成了执迷不悟的样子
但他并不自知,他虔诚地相信他今天一定会来
虽然他知道他带来的是他最不想要的东西,可
就因为那东西是别人的奢望,他内心因此而心满意足
每个人都会为了虚荣去爱自己的不爱,每个人
都有可能在模糊光晕的笼罩下变成他人的样子
但他确信,今天他和任何时候的自己都是不一样的
因为今天他要等的这个人将会为他揭开人生的秘密
 
他听到包房外的过道上响起了神秘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