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名家荐读|红松读中岛:精心布置诗歌的星空

——中岛的诗歌经纬

2022-10-27 作者:红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人把一切精力和热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诗歌,甚至没有给自己保留哪怕是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诗人也没有给自己保留哪怕是一寸星空,因为整个星空,都已经被他精心布置成了闪烁着精神光华的诗歌的星空。
作者简介

红松:范宏伟。石河子市作协副主席。1991年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接触朦胧诗,开始写诗并于1989年获《诗刊》《青年作家》《星星诗刊》《川南文学》联合举办的“1989·中国杯”全国青年诗歌大奖赛佳作奖。先后在《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选刊》、《诗歌报》月刊等刊物发表诗歌作品。

  经过图片时代、影视时代、多媒体及流媒体时代大潮的逐次逐批量冲击,文字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自然,诗歌作为纯文字的文学体裁,其影响力也不可能不受波及。
  这些年来,诗歌逐渐由八十年代的先锋,九十年代的时尚,变为了二十世纪的奢侈品。于是乎,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一个开启新时代“口语诗”的浪潮就应运而生。
  显然,口语诗更适合于大众的阅读和生活语境。口语先锋们的初衷显然是好的,他们试图扩大诗歌表达的领域和生存版图,给诗歌增加与普通生活体验之间的互动。而许多象牙塔上的诗人们并不接纳这一新生群体,甚至将其视为诗歌的堕落,视为下里巴人试图上位的炒作。
  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口语诗开始毫无秩序地野蛮生长,泥沙俱下的口语诗人也开始了充满口水与口水的大战,开始了口水的自我淹没。
  特别令人悲催的是,普通诗歌阅读者也并不认可这种平民视角的通俗写作,他们在长时间“阳春白雪”的诗歌语境霸权中,早已经成为膜拜的“顺民”。在他们的心中,诗可以读不懂,但不能通俗,更不能口语。
  中岛作为《诗参考》主编,在这场口语诗歌浪潮中,不断推波助澜,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鼓手角色。中岛不断发现并推出先锋口语诗人,并在《诗参考》上大量刊发他们的口语诗代表作。同时,中岛自己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所以,读中岛的诗,会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口语诗的印记。
  
  我一直认为,无论什么文本,只要写出了诗性和诗意,只要触及灵魂触及内心,就是好诗。而语言语义空心化,言之无物,无论语言披着多么华丽的外衣,显得多么高深莫测,都不是好诗。
  中岛的诗,无论采用什么文本倾向,都感情真挚,内涵饱满,常常令我感动。诗人在《生命转身》一诗中写道:
  日子落下一滴水
  眼睛落下一滴泪
  
  生命靠近梦
  就好象光
  醒来已在海中央
  诗人知道,此生注定漂泊。日子里的水,注定成为泪的注解。有多少这样的日子,就会有多少这样的水。而有多少这样的水,就会有多少这样的泪。生命既是对欢乐的体验,也是对悲伤的体验。欢乐和悲伤互相映照,彼此成为注解。
  而生命不可能不靠近梦,梦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梦的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更是苍白荒芜的。而有梦的生命,便陷入了无边苦海,不得不在波涛汹涌浩瀚无边的大海上苦行。
  反过来,苦行的日子又不能没有梦,不能没有对彼岸的渴望。梦和渴望,将支撑诗人在艰难困苦中前行。诗人在《佛》一诗中写道:
  我眼前全是佛的影子
  我与佛最近
  一翻身
  我坐在莲花之上
  
  春天来了
  我要与佛同行
  诗人别无选择,此生只能选择修行。在此修行中,诗人的眼里都是佛。眼里都是佛的诗人,自然谅解了挫折和磨难,谅解了背叛和不公。诗人努力消解功利之心、喜乐之心,努力让自己去除虚妄,回归生命的真实。诗人感觉自己的春天来了,这个春天,诗人要与佛同行。
  
  不悟,天堂既地狱。悟了,地狱既天堂。大彻大悟之后的诗人,感觉真是太好了。感觉只要一翻身,便可坐在莲花之上。
  而普天之下,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大彻大悟呢?悟,只是一时的。不悟,才是一世的。悟,只是一时一事的了然。不悟,才是情的痴迷,才是爱的挂牵。诗人在《翻开》一诗开篇写道:
  我认真地读了你的来信
  并且认真地走了进去
  诗人不是不悟,是悟了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是对爱的执着和对内心的忠诚。这个世界虽然有着太多的不公,有着太多的不尽人意,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充满了惊喜与可能。诗人并不想在无所作为中放弃,而是选择从容走入生活和命运的迷宫,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诗人在此诗之中第七节写道:“我把自己捆绑在了/一颗即将爆炸的/日子里/我等了半生/也没有听到/你的欢呼”。
  诗人等待着那个成功的时刻、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等待“爆炸”日子的到来,然而,等了很久很久,始终没有等到。但诗人并不气馁,诗人还要坚持下去,直到抵达最后的成功。
  诗人在此诗的第八节和第九节写道:“我是时代的幸存者/并且肩负了/幸存者的使命”“我的经历/正是你在未来中/读到的历史”。
  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担当,看到了诗人的历史责任感。诗人深信,他的坚持及探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作为微小的社会个体,个人力量有限,但这种力量一旦形成一种社会合力,就会势不可当,必然实现其最终目标。而作为这个团体的一份子,也终将随同本体,结晶成历史的反光。
  一般的情形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英雄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英雄的横空出世。是英雄通过其经天纬地的思想魅力、行动魅力、人格魅力,强有力地改变了社会现状,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从而改变了历史。
  而当一个人不再年轻,经历了太多的梦想与追求,经过了太多的坎坷与磨砺,就会改变认识,认为这种具有超前思想和超前觉悟的英雄不太可能横空出世。因为这种超级英雄成长的环境和成长的经历决定或限制了他的思想倾向和思想方法,他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带有教育的影子,哪怕是教育的阴影。
  英雄来自于生养他的土地和影响他成长的环境,大多数离经叛道的“英雄”,都会在他即将成为“英雄”的初期胎死腹中。少数能够脱颖而出的,也都是被切削掉棱角,或主动与生存现实进行了有效妥协的变异物种。如此,最终决定“英雄”思想深度和最终成就的,依然是他从中脱颖而出的人民大众。
  诗人知道自己不是英雄,更不愿意充当所谓的英雄,正如北岛在诗中所说:“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诗人中岛感同身受,并愿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为这个世界抒情一把,留下一些精彩的故事。诗人在《翻开》一诗的最后写道:
  如果生活中
  确实需要
  我更愿意
  为你购买
  一束假花
  假花,虽然昭示了一种不到位的真情,但毕竟也是一种付出。关键是,真花虽然真,虽然热烈,但那毕竟是一时的真情和热烈,远没有假花的持久。经过岁月的检验,真花会凋零败落,而假花将永远站在岁月的风霜中接受时间的洗礼。
  
  诗人想要的,并非轰轰烈烈,并非生命的璀璨绽放,而是人世间持久的热情与温暖。诗人在《被冬天叫醒的人》一诗中写道:
  冬天,你会想起我
  从孩提时代
  就和你一直玩耍的“二孩”
  这是我的乳名
  在冬天里被叫醒
  诗人不但对亲人和朋友饱含真情,对生活和事业的激情,也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世的变迁而改变。诗人在《正当时》一诗中写道:“看来我并不老/我并不是现在的我/而昨天/出发的激情就像/今天的太阳或者田野//我没有更多的实现/所以就没有房地产没有轿车更没有/银行存款//我正是当年/就像刚刚出世的孩子/没有现实/只有一无所有的成长”。
  然而,饱含激情并不等于不需要面对现实,并不等于不需要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诗人在《生命,上升或者下降》一诗中写道:
  一本旧书,躺在我们的身旁,和我们共同
  经历着时代的影像
  一群人,站在我们中间 他们各怀心事
  这本旧书,就是《诗参考》吧,记录了太多诗人的喜怒哀乐,记录了太多或高亢或低沉的诗歌,记录了太多的高贵与低俗,记录了太多的中庸与偏执,记录了太多的热情与冷漠,记录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诗人在前行,《诗参考》也将义无反顾地前行。诗人在思考,《诗参考》也将在沉淀与维新中思考。诗人在《生命,上升或者下降》一诗的最后写道:
  未抵码头,心中自有渡口
  让我们闭上是双眼
  等待光芒闪出
  诗人呼唤并期待着某种生命的嬗变,期待着久违了的思想的光芒与闪电。而光芒不可能来自于外部世界,只能来自于自我不断涤荡的灵魂。诗人在《庚子年春天》一诗中写道:
  世界没有救世主
  只有病毒
  
  许多人对口语诗的认识还不够,不够客观,不够公正,不够深入。其实,在我的诗歌观点里,相较于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文本只是一种内涵的实现方式。使用什么样的诗歌文本写作,要看表达的对象、内涵、思想、感情以及视角及精神指向。
  文本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更不应该有什么高贵和低俗之分。高贵和低俗更多地表现在诗歌内涵上,而不应该是文本本身。在各种文本写作之中,就诗意的实现而言,我认为难度最大的恰恰是口语写作。
  
  其他的文本写作,由于写作惯性和阅读惯性的原因,优劣往往被文本本身遮蔽,具有一定的蒙蔽性。这就是普通读者所在意的,像诗或不像诗。而口语这种大白话写作,恰在此处落下了不像诗的第一印象。
  也就是说,如果口语诗不能明显表达出思想内涵或情感共振,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诗意,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因为,口语诗不具有华丽的语言外衣和早已经固化了的诗美逻辑。口语诗和口水诗只是一步之遥,诗和非诗也只是一步之遥。
  所以,口水诗的泛滥就不可避免,因为其他文本没有诗意的“诗”或可滥竽充数,而口语诗完全没有给缺乏诗意的“口水诗”一点儿蒙混过关的机会。在口语诗写作方面,诗人中岛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诗人在《跨界》一诗中写道:“我有一朋友住的小区/一半在北京/一半在河北/他的房间在北京/楼里的电梯在河北//每天他在北京起床/然后乘河北的电梯/去北京上班/他开车在河北的一面/绕出小区/上高速就进北京/下班依然是从北京/赶往河北燕郊/再进小区/乘河北的电梯/进入北京的家”。
  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看似割裂,实则统一。生活给了我们太多时间的诙谐,给了我们太多空间的隐喻。我们每天都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出发或回归,我们每天都在同一部电梯上上下下,我们每天都在同一个界限来回穿行。
  通过这首诗,诗人究竟想表达些什么?是近在咫尺的界限还是远在天涯的界限?是明确的界限还是隐含的界限?是界限的产生还是界限的丧失?是形成界限的时间链条还是空间链条?是界限的行为链条还是思维链条?是命名我们界限的物质还是拆解我们界限的意识?
  中岛将这首诗命名为“跨界”,这本身就很有意味。随着主人公步伐的展开和诗歌视角的代入,用时间和空间两个主轴,用一个主观领域的北京与河北的界,把床、电梯、小区、高速公路等各种物质的“界”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界”的闭环。
  诗人用诗歌笔触,将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界”点活,将之赋予鲜活的角色,让它们在各自的沉默中觉醒,并表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思想越深入,灵魂越孤独。诗人由于不断进行先锋诗歌意义的思考,越发感到远方的荒凉和孤独。但诗人并不打算因孤独而停止探索,反而打算以爱上孤独的方式继续更荒凉的前行。诗人在《孤独的欲望》一诗中写道:
  我的影子仿佛成为
  思想的一个器皿
  诗人只身孤影,但这孤影恰是诗人思想的一个器皿。诗人在自己的影子中思考,从而使思考得到自身坚实的庇护。
  而诗人也有内心的柔软,也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缠绕,也有情的折磨和爱的忧伤。诗人在《飞行》一诗中写道:
  我不说,天空不会下雨
  我一说,雨就成了泪水
  诗人还说:“飞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轨道/有多少人看得明白?”但诗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历经苦难,却依旧痴情不改,总是把爱,当成人生的一首赞美诗。
  诗人在《给予》一诗中写道:“我把一生/都托付给了天空/却无法落地//我把一切/都写上了你的名字/却忘了给自己留下/一寸士地//人生不是给予/那又是什么呢?”
  
  中岛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把给予当做人生乐趣乃至人生幸福的一个人。诗人把一切精力和热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诗歌,甚至没有给自己保留哪怕是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诗人也没有给自己保留哪怕是一寸星空,因为整个星空,都已经被他精心布置成了闪烁着精神光华的诗歌的星空。
  我想,诗人诗中的“你”,也应该包括《诗参考》吧!诗人精心编辑《诗参考》三十年,见证了其出生、成长。与《诗参考》一起成长并走向成熟的,还有诗人坚定的诗心和执着的诗魂。
  
    红松2022年8月13日于三闲居
诗人简介

中岛:原名王立忠,黑龙江宝清生人,诗人,出版人,资深媒体人、文化评论人。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芙蓉》《山花》《中国新闻周刊》《星星》《小说林》等百余家期刊杂志上,诗歌入选800余种诗歌选本。获得“李白诗歌奖”银奖,“中国诗歌桂冠卫士奖”、“中国先锋诗人奖”“中国十大优秀诗人”“中国诗歌春晚十年成就奖”等多项诗歌大奖。主编《名人堂》诗系列30余本,主编《中国百年诗歌名家诗典》系列。《诗参考》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