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伍荣祥

伍荣祥诗作跋文小辑(一)

2024-01-18 作者:伍荣祥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国作协会员、当代诗人伍荣祥作品选。


 

诗集《院中看云》后记

  新年伊始,就着手编这个集子。这是我的第一本诗集。

  这个集子,几乎揽括自己学诗二十年来的大部份分行诗(从一九九三年起,我主要写散文诗,其稿子将另结集)。当自己重新翻阅整理旧作的过程中,可谓感慨万千:

  “再别将自己囚禁在阴郁的天空,你能。”这是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友人在一封信中的谏言。对此,许多年来我也在努力摆脱着什么,但我却不能,反倒觉得在这个“监狱”里欲罢不能。真的,每当低吟徐志摩先生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依徊”的诗句时,我的内心就油然生出无限的伤感。——我也常常问自己,你在固守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在引领于你?我答不出,始终答不出。总之,一种情感体验常常冥冥之中萦绕于我。

  “圆弧中蠕动的一点。”(《水盆里那只飞蛾》)我的这句诗,或许是自己过去经历的全部概括。有人不只一次问过我:“你为什么选择写诗?”我想,也许这是一种宿命,是我为自己寻觅慰藉,像有人说过的是为自己寻觅“精神家园”。

  “轻岚从远山飘开/水蜘蛛在静水上徘徊/说吧:无限意,无限意……” 。当我又沉浸于戴望舒先生的这首诗的氛围时,一种静谧的诗意体验,暮然使自己神怡而超然。若我们平日时时都持有这种诗的心境,个人还有什么得失计较?

  ——像一只展翅的鸟,且轻盈自在于蔚蓝天空,那个又不向往呢?

  诗属于一种偶然,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原生语言与深处情感相融之后的呢喃,是“思”与“悟”的书面符号表述,是个人情感世界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以说写一首诗的过程,就是寻找语言极致和情感极致的一次探险。这不仅仅只是对人存在意义的追问,也是对人本质的智性提升。写诗与读诗一样,需要有一种虔诚与敬畏,诗意应该萌芽于孤独与悲悯之后的沉静。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曾经给一位朋友写过有这样一句话:“我的直觉在跃跃欲试地告诉自己,也许有一天我将写出些什么书来。”记得那时,我刚刚读完卡西尔的《人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和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这三本书。这句话的兑现,是在十五年以后;虽然来得迟了些,但毕竟是自己对多年诗艺摸索的一个小结,也是对自己人生嬗变历程的一个交待。谨此,我真心感谢昨日的生活,真心感谢曾经关爱过我的每一个人,没有大家的鼓励我是难以前行的。

  是啊,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幸运的。曲折的生活不仅给了我一个展示写作潜质的平台,也给了我一隅充满遐思的宁静之地。

  最后,我还要真心感谢我的文学朋友、四川省著名散文家陈明云先生为这个集子作序。近几年,是他激励我走入文学的深处,他对文学创作的那种敬业精神让我引为楷模。

2003.3.12 于长宁县城向阳街宅内

  (诗集《院中看云》由《星星》编辑部编,列入“中国·星星诗文库”系列丛书,于2003年9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散文诗集《檐下疏影》后记

  一种偶然机会,我于1993年4月参加由四川《散文诗世界》杂志在成都举办的首届全国改稿笔会。由于这次笔会的碰撞,我从潜意识里对散文诗创作萌发了灵感与冲动,后来竟成为我这10余年来写作的主要文本。

  编完这个集子,回顾走过的人生旅程,我有些隐痛,也有些欣慰。我欣慰自己在最磨难的10余年时间里,断断续续地熬着写了这些文字,有的发表于国内专业性期刊,有的获奖、入集。或许,正是缘于散文诗的写作,我才真正觅到自己骨子里对世界言说的方式。这种言说,让我透视到生活的底面,让我无望时常常引起激动和眩晕。

  昆德拉说,写作就是打破隔板。从这个层面讲,与分行诗写作比较,散文诗写作仿佛更自在,更能激发一些诧异的东西。操作这种文本,使我的情感约束多些放纵,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近乎神秘的语言探寻中获得自足。对此,我较喜欢这个集子,尤其是第一辑《末伏微言(60章)》内的稿子和第三辑内的《琴韵》、《心鸟之羽》、《箫声》等等,尽管里面有些容易误读的文字。

  此刻,当我用一副严峻的神情审视着自己时,仿佛有种陌生“之轻”在拍打着我的双臂。是的,如今我从几十年的生活激流中爬上岸了。然而,当我在步入平和的刹那,我的内在激情开始有些“疲惫”之态。

  明天将是什么?此后,我将努力积蓄和深刻反省,在个人选择和命运给予的这条道上继续前行:不辱往日的生活与众人的殷切之情,自觉在文学这个“监狱”中坚守。

  今年,是我“知天命”之年。伫立昨日与明日的门槛,我在满怀向往的同时,也满怀诸多的感激:

  谢谢生活!谢谢近年来帮助我的生活出现变化的所有好人!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关爱和善意之举。

  谢谢诸位文学期刊编辑!谢谢诸位文学朋友!在你们那里我常常得到鼓励、启迪和成就的认可。

  谢谢海梦前辈!谢谢你在百忙中为这本单薄的集子写了序文!

  谢谢我的妻子!许多年来,是你默默承担了家庭大量的繁杂琐事,让我在这个港湾中静心地阅读、思考、写作。

  谢谢《中国作家》杂志社图书编辑室!谢谢关心出版这个集子的人们!由于大家的鼎力支持,使得这个集子尽早付梓。

2005.4.2 于长宁县城向阳街宅内

  (散文诗集《檐下疏影》由《中国作家》图书编辑室编,列入“中国作家文丛”系列丛书,于2005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