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李国新

门后的答案(小小说)

2025-10-18 作者:李国新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李国新,中国作协会员,“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沙市区作协副主席。

  我总在午后被那声巨响惊醒。

  阳光斜斜地刺进客厅,新买的布艺沙发还带着包装膜的呛人气味。我揉着发懵的太阳穴,听着隔壁传来震耳欲聋的“嘭”,连茶几上的玻璃杯都跟着哆嗦,杯壁的水珠震落下来,在桌面上洇出小小的水痕。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被打断午睡,心脏在胸腔里擂鼓,像是被猛敲了一下。

  防盗门的金属框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面蓄势待发的战鼓。我盯着那扇隔开两户的门,耳旁还回荡着余音。搬来这个小区不过月余,原本宁静的生活就被这突兀的声响搅得支离破碎。特别是夜深人静时,那声闷响会穿透墙壁,在空荡荡的楼道里激起层层回音,仿佛有人攥着拳头,正一下下砸在我的神经上。

  “会不会是对我们家有意见?”我忍不住望着丈夫,自言自语地抱怨。上周六大扫除,拖把杆子确实磕到过墙。前天晚上炒菜时,抽油烟机也轰鸣了许久……这些琐碎的细节在脑海里翻涌,越想越觉得自己理亏。可就算有不满,也不必用这种方式抗议吧?我对着紧闭的邻居家门,指尖无意识地抠着门框的木纹,把对方想象成叉着腰站在门后的刻薄样子。

  有天夜里被惊醒后,我甚至摸黑走到门边,从猫眼偷偷往外看。楼道灯坏了,只能看见邻居家门缝透出的微光,像只半睁的眼睛。我竖着耳朵听了半晌,除了自己的呼吸声,什么都没有。第二天早上,我特意比平时早起半小时,想在门口堵着邻居理论,可等了又等,那扇门始终没开。临出门时,倒发现他们门把手上缠着圈厚厚的布条,边缘都磨得起毛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声“嘭”成了生活里的刺。每次听见,我都忍不住皱眉,连带着对素未谋面的邻居生出几分怨怼。直到某个雨天,我抱着快递盒从电梯出来,正巧看见隔壁家门虚掩着。犹豫再三,我借口问路,轻轻推开了那扇神秘的门。

  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门把手,预料中的沉重感便扑面而来。我屏住呼吸,尽量放轻动作,可门合页转动的瞬间,依旧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嘭”。原来不是邻居故意使坏,而是这扇防盗门的构造使然。厚实的钢板、精密的锁扣,每一处设计都在宣告着它的坚固,却也让关门声成了无法避免的“副作用”。门后靠墙的鞋架上,摆着双沾着泥点的雨靴,旁边还放着个印着“儿科急诊”的帆布包。

  站在楼道里,雨水的气息混着潮湿的水泥味钻进鼻腔。我望着那扇崭新的防盗门,突然觉得有些好笑。这些日子里,我在心里编排了无数个版本的邻里矛盾,却从未想过问题的根源竟如此简单。就像小时候总以为蝉鸣是夏天的噪音,直到某个午后躺在树荫下,才发现那此起彼伏的叫声里,是大热天的印记,藏着这个季节的生机。

  从那天起,“嘭”的关门声依旧准时响起,却不再让我心烦意乱。清晨六点半,阳光暖融融地漫过窗台时,那声“嘭”是邻居出门上班的信号,混着楼下早点摊的吆喝,成了每一天的开场白。傍晚七点,楼道里飘着各家饭菜香,那声闷响意味着有人归家,像是给忙碌的一天画了个逗号。深夜加班归来,摸黑上楼时听见隔壁传来熟悉的关门声,心里会突然亮堂一下,原来在这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还有盏温暖的灯与自己同眠。

  某个周末,我在楼道里偶遇了隔壁邻居。四十岁左右的大姐提着菜篮,篮子里装着新鲜的小葱和番茄,脸上挂着和善的笑:“妹子,我家这门声是不是吵着你们了?我们也试过各种办法,垫毛巾、缠布条,可就是解决不了。”她的语气里满是歉意,眼角的细纹里盛着疲惫。

  我笑一笑,连忙摆手:“没有啊,不碍事的,现在听着反倒习惯了。”

  我们两人相视一笑,擦肩而过。

  楼道里再次响起“嘭”的关门声,这次不再刺耳,我感到亲切自然。

  (发《溧阳日报》2025年8月29日副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