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歌评论

心灵丈量:匍匐朝圣者

——读十品诗歌

2023-02-13 19:03:30 作者:江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江淮:江苏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化学者。
  十品,于洪泽湖畔默默耕耘,踏实写作,在诗坛属于勤奋与创造型诗人。
  以三十年时间,蘸诗磨剑,纵身诗海,历练诗坛,谙熟于诗歌各色兵器,短诗、长诗、史诗、叙事诗、纯情诗,施展拳脚,打出自己的“形意拳”。他把写诗作为生命朝圣,五体投地,一步一叩,竖起了一块块生命里程碑,诗作垒成大湖般的石工墙,挺立诗坛,卓越建树,凸显独特的文化份量。泱泱诗国,漫漫长路,成就了一个朝圣者之梦。他的姿势和身影是:匍匐、丈量、前行,朝着心中的诗国天堂。
  
  一、精神明亮:喧嚣中独寻静寂的尊严
  十品的诗歌,匍匐在朝圣之路。而这条路是嘈杂的、世俗的、纷争的、是他无法躲避的。因为所行走的路上有物欲横流、欲沉欲浮的人类。十品有着怎样的选择呢?
  ——精神制高点的坚守与独对
  中国经济转型期,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堕落,道德失范,情感混乱,社会产生结构性震荡,这种“震荡”令当下人更加脆弱敏感,社会矛盾激烈而突出。面临时代转型,呈现出文化理念和价值理念的危机,人类灵魂面临上苍诘问而无言应答时,诗歌慨然而出,引导人类走向。十品喊出“精神世界的阳光永远需要心灵来开启,更需要时间来抚慰”,在物欲横流、情欲泛滥、性欲乱象的背后,透出诗人的焦灼与忧虑,这是一颗敏感而痛苦的、于无声处的灵魂,是诗人不屈的内心和铮亮的眼睛。
  “一个民族经典的过去,也就是它经典的未来。”(维吉尔)中国诗人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审视曾经的过去,面向经典的未来?在道德与精神的二律背反中,诗歌必须做一些事,以此来证明人类的精神制高点尚未坍塌,灵魂的山峰尚未乌云蔽日。十品找到一座山峰,这座山峰叫诗歌,一座孕育洁净诗篇的山,在山坡上栽下一株株诗之树,试图以满山诗树丰满人间,照亮天空,在栽种和浇灌中获得生命的尊严。
  《歌唱》:“把走过的路,遭遇过的风雨,编织成诗行,嵌进流动的音乐声中”。“我们人类面对沧桑的世界,和那些与生俱来的情绪,都有一腔折不断的歌唱”。这种歌唱分明是人类的精神自白,“歌唱会使我们蓦然醒来,醒来更使我们热爱歌唱”。《大象》:“白天接受阳光的温暖,夜晚就被爱情深深地融化,一样有灵性的也不仅仅是大象,还有许多艺术的芬芳”。这种大象无形的洗练意境更提醒“生命存在的意义”。《登高》:“登高时我有很多感受,登高时我已泪流满面”。“当波澜壮阔的血色涌上脸颊,一切私欲好杂念,就会随风逝去”。精神的高度得到拔升,登上精神的制高点,人类才能问心无愧。诗人无疑用登高的寓言警示人类。
  ——批判意识的感悟与表达
  诗歌是诠释人生境遇的,表达生存状态、生活意义、生命本质的。品嚼十品诗意,能体验到诗性更多的思想波澜和历史厚实,能感受他努力去创造一种全新语境的艰难,能震撼于他文学的批判价值和反思层面。
  《一个人拥抱天空》这样审视历史:“睡梦中我忽然惊起,三闾大夫无限,热爱的黑马闯入梦中,只需片刻,便说出了永远的秘密,主人被乱棍活活打死后抛入汨罗江”。这注定是个民族的噩梦,恐怖间有隐隐沉雷闪现。
  《独舞》则把寻找生命的热爱上升到民族生存的层面。“把独舞的寓言溶进每一个时光,变成民族生存的方式和不容玷污的血脉”。“拉近成心灵的对视”。这种寓言与对视已经“将生命的节奏传给那些等待成熟、等待创作的后代”。
  《寒风中的可可西里》,以等待一声枪响撕开人类的面皮:“跪在所有白骨面前,等待垂死的枪声”。这无疑是地狱之门的叩响,让人类良知在凄厉的枪声里颤栗,诗性的呐喊可见其思想深度和批评力度。
  ——创造尊严的清醒与节操
  尊严来自人的胸襟和抱负,来源于思想,诗歌的价值就在于用创造换取尊严。牢牢把握诗歌的思想力度与穿透力度,解读历史深处弥漫的苦涩艰难,参悟出时代的沉重与无言,是十品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创作意境。
  《大海鲢》是一尊被人为海难镌刻的雕像。“没有见过大海鲢,就读沃尔科特的《大海鲢》吧”,石油污染中的大海鲢,“拍击着死亡的海滩”,“临终前的一瞬间的绝望,可能不只是疼痛,不只是远离故乡,呼吸的海总在喘息中被恐怖绑架”。诗歌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是诗人的天命。没有责任感,诗歌就是花瓶中的插枝。十品的目光紧紧凝结在“一声长叹,世界瞬间颠倒”。(《坍塌的大桥》);“当撒满宝石的南海一点一点揭开面纱,早已成为帝国江山的一部分,感知每一寸的疼痛”。(《鸟瞰南沙群岛》)“祖训在行囊还未打开,湿漉漉的海水已涌进舱门,秋风吹起的太阳是那么血腥与残暴”。(《秋风中的钓鱼岛》)诗人的尊严是诗性的准则,他所捍卫的尊严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让人们懂得什么。这种创造的清醒与节操便是比诗歌更重要的生命线。
  
  二、心灵冶炼:丰饶间激发感性的呈现
  写诗即孕育,为心灵炼丹。十品深谙创作真谛,在艺术审美的炼丹炉中冶炼心智,挥洒才情,至为重要的是,将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观赋予生活关照,凝聚浓度,提炼纯度,淬火精度,炼取精粹,这是一个融人品、诗性与一炉的精神冶炼过程。
  ——抚摸心灵的疼痛与忧伤
  十品以“诗歌的疼痛”命名创作感受,他坚持“诗歌就是灵魂的疼痛,为人类而痛,万物而痛,这种痛是永恒的”。哲人说:人生三分之二是痛苦组成的。人类必有痛,永生伴随。这仿若上苍箴言。十品凭借诗歌,将手触摸在人类心灵最温柔的地方,以抚摸慰藉疼痛感与忧伤感一同呈现。
  《典故》:“翻开第一页线装书是笑,掩上最后一页就是泪迹”。这哪是一本书,而是一部命运史。
  《热爱》:“把手放在微曲的膝盖上,等待最幸福的时光临门”。“从心脏里流出鲜艳而红润,最终覆盖梦中的情人”。那红艳的是血,幸福以血为代价,便是沉重的记忆。这样的爱,永不会忘记。
  《天使是一条缝》,“微开着的女人花,湿润的红唇里,半含着一条生命的缝,成千上万的欢乐与痛苦,演绎着动人的四季”。这样的诠释仿佛推开一扇生命之门,感受生命的博大与原始。这其实是焦虑生存的痛苦,反思生命的艰难。
  疼痛,让他负载诗歌的快乐;忧伤,透出时代的诗情。一个个生活、生命、生存的景象融会在感性(形象化)的激流中,使思考的密度、情感的强度、表达的力度浑然一体。带着疼痛,关照人类世界,十品由此把疼痛注入了诗歌,把自己埋进了疼痛,使疼痛形成历史的疤痕和心灵的创痕,引人深思。
  ——美学融会的主义与架构
  十品颇似精通拳法的拳师,浪漫恣肆,意味隽永,诗意纵横,颇见情性。所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在创作中,他的诗妙法自然地融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诸多手法和创作理念,最根本的是诗人在冶炼中以诗性形成一种独立的心灵解读与思考。语言、故事、格言,独白,心灵反思、艺术想象、散文笔法,解构主义的解剖,印象派的画面,诗性的激情,有一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全身心投入的体验。
  《木头一生》:以意识流的形态,解构木头的生命深邃,隐喻的爱情像水一样漫过心头,“从粗俗到细腻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季节我都爱你。一个季节里的风雨都装在心里,令我一辈子尊敬的木头”。
  《一天》:“从早到晚,只有一轮明月”。对一天时光的解读,好似掰开的两个信物重新对接一样,具有象征主义的意味。
  《一棵树》:“将爱化作血液奔流在血管里,只要站立着,就是新的奢望,一棵树啊”。这棵生命之树,充满希望地站立着,让人真想贴心地拥抱它。
  诗性创作的美学意蕴,熔铸在对生命意义的解读中。所有主义和架构为主题服务,为诗性延展,为审美歌咏,这便是十品主义。
  ——语言文字的修饰与创新
  罗兰·巴特说:“文学的高低最关键的在于语言的质感”。诗歌艺术最关键的东西永远在质地上。丰饶、肥腴、延展、愉悦,具有音乐感,这样的诗歌不看,光听都是享受。诗歌的质感,应像沙有颗粒、水有波纹、山有皱褶、云有变化。这种深层质感的东西是一种诗性的意识形态。
  面对诗样天地,十品放声大笑:“滋润着甜笑的夜歌”(《甜笑》);面对大海,十品高明预言:“大海声明过,拣一枚石子就捡回一个机会”。(《语言》)面对自然生灵,十品任性赞美:“当我获得美丽时,死亡就成了灿烂飞扬的一瞬”。(《蝴蝶》)这一首首奇妙汉字组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审美意境,深情、优美、苍茫、委婉。诗集《一个人拥抱天空》,对诗文排列更接近西方人的阅读方式,长句短排,甚至一段一句。纪事体诗《酒驾者》,竟将一系列酒驾新闻标题、酒驾者姓名一一列举,最后以纷呈的“驾酒驾醉”四字频闪,仿佛作者也成了酒驾者。这种对现实的关照力度,超过了新闻曝光本身。
  
  三、彼岸天堂:面壁里领悟审美的救赎
  当诗歌不再被时代追捧时,诗歌到了堕入风尘的境地。扪心自问,杯水情怀、胸罩诗歌甚嚣之时,诗歌的上帝还在吗?!此刻,十品犹如一只遍体鳞伤的小兽,在芦狄萧萧中仰头望天,低头洗伤,整理思绪,让诗性的飞翔始终处于对诗歌悟性的面壁中。
  ——重拾悲壮的诗性与要旨
  诗品无极,人生有极。十品思索,诗歌一旦脱离现实,就成了花瓶里的云舒云卷。在题材方向和关注度上,写什么,不写什么,代表诗人的思想高度与眼界宽度。自己的所有作品中那种历史的悲壮感都有提升和升华的空间。诗歌是远航船上的瞭望桅杆,对现实发生评价和判断,唤起世人对生命、生活、生存的思考。贴近当下、贴近民本、贴近人性,必须要和生活交换灵魂。这本身就是悲壮之举。
  卡夫卡说: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诗歌的悲壮感从何而来?“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悲剧,每个人都是在苦难中寻找快乐,无一幸免。”在悲壮中产生灵魂震动,作品则应运而生。朝圣者心里有不灭的火焰,像凡高用生命点燃的《向日葵》,哪怕燃后即成灰烬。
  他思索,创作《真正的雄鹿》时,应该思考“雄鹿”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上如何坚强地生存奋斗?在悲壮的生命历程中雄性元素如何展示?如何雄性勃发的生长?
  他感叹,创作《光芒涌出》时,以“大师的光芒”(二十六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话,将诗揉进了散文,每一位大师即是一座灯塔,语言的力道来自思想认知的力道,再深刻、再精准、再睿智,岂不完美至绝?!
  他咀嚼,创作《秉烛者》,对于苏格拉底认知的悲壮感不足。他饮毒酒时那句话: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这是灵魂之句,却失之交臂,不能不说遗憾。
  面对世纪,悲壮之诗,是人类警世恒言。
  ——诗性语言的思想与聚成
  诗歌以质量取胜,终极呈现的是思考的厚度与深度。十品在思忖诗歌创作的诗性思想深度时,以逆向思维作为创新的产床,以一个孤独者的心迹和思考,传递思维人性,表达人类良知。
  面对心灵对视,思想的成熟即如胎儿分娩,无法阻挡,因为“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
  《行板的叙事》:“那是一朵玫瑰,那是百年前的寓言,那些常常进入灵魂的小鱼;唯有名字还在,唯有叙事还在,唯有石头迎风飘絮”。有一种穿透历史的感觉,故事始终在历史中穿行。
  《南京》:“衣服上的洞是日本人留下的,墙壁上的红漆已失去光泽,只有候鸟记住孙中山的名字”。对历史城市的解读,更具有历史沧桑感和失重感。因为历史的沉重无法推开。
  《海湾烟云录》(十二首组诗),是诗歌的纪录片,以反思战争的长镜头遥观海湾,“在茫茫沙漠里巴格达怎么走,我可问谁?”十二个场景犹如十二个故事段落,诗歌在飞毛腿导弹中成就了一次次杀戮的残暴。
  思想聚成的过程,就像太阳对黑夜一次次疑惑,一次次推开黑幕般升起一样,需要破晓般的力量去叩击沉睡的心灵。人类的心灵往往需要这样周而复始地叩击一千次、一万次。十品愿以心做这叩击的鼓槌。
  ——直击人心的力量与深度
  十品在表达诗性、驾驭题材的驾轻就熟后,以一种“简单、直接、贴近现实、思考未来”的基本走向表达情绪,情绪只是表象,发力只是过程,而最应考量的是思考深邃,直击人心的洞察力、辐射力、穿透力的有待提升。
  在十品的一些诗作中对历史本质的把握与认知,感觉还缺少一锤定音的绝杀之力;更需贴着历史、贴着现实、贴着悲壮人性、真实人间下笔,以诗释天下。如果只注重情绪的煽动,意识的转变,缺少对生命、生活、生存和人的本质的解读与洞察,缺少深层次的一语道破、一箭中的、力透纸背的突破,似乎只是人的本能发泄而已。诗歌所做的不是重复,而是新的想象与创造,诗歌是从心灵内部点亮生命、指引生命,让精神的血脉得以传承和发扬。继续面壁,继续匍匐,继续前行,对诗人而言比什么都重要。期待十品有更有力的创造。
  诗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
  201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