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雪山飘落的霞光 |
|
——读王妍丁的诗 |
|
|
作者:张同吾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责编:周占林 日期:06-05-09 11:57:27 点击: |
|
诗人王妍丁在真实与梦幻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去营造她的诗歌意象,表现她的审美理想,从而进入形神合一的崇高的哲学境界。诗中那个与她相恋的人,送过她一只墨绿色的玉镯,在她看来这不仅是爱的信物,而且“是千年桂树的落英缤纷/是古老月光的精心洗濯”,那种销魂融骨的光泽,“让悠扬的琴声在我的梦里荡漾/让美妙的神话在我的手上复活”。于是便出现了时空消溶、天开地阔、物我两忘、神魂飞腾的精神现象:“于是就有一炷心香从心中升起/月光以水的形式流溢柔波/来自秦朝的阴晴圆缺/来自汉朝的悲欢离合/都在我的手上消解/只留下绿色的祝福 绿色的歌”。——(《墨绿色的手镯》) 她是怎样进入这种牵魂摄魄的精神境界呢?她在诗歌中述说,那是因为“最初的信息像云雾从远方飘来/遮盖了所有的河流和山脉/智慧的星辰能让江河倾倒/我也在我的梦里沉醉/生命的盾牌被你击中/从此 我大梦不醒”(《读你五年前的信》)。那是怎样一种信息才能在人的心灵之海上激溅起美丽的波澜呢?这是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人有不同的文化素养,美学品位和价值取向而有不同的取舍。只有摆脱市井气和功利性,方能进入这种情境。进入这种情境,才会产生属于她的独特感受:“我红色的长裙在浪花里旋转/长长的海岸都燃起了火焰/我的心也随之飞旋/青春和生命在火光里涅槃/大雪封山 菊花落地/只有这里才是夏天//爱的宗教让所有的时间死去/只有信仰的白鸽吟唱优美的歌谣”(《海之恋》);她把爱情视为宗教般的圣洁和虔诚,因而就构筑了她爱情诗的基本理念,从而生成雪莲般的高雅和天际云霞般的灿烂。在她的诸多诗篇中,《相遇在音乐之外》可视为扛鼎之作,她以丰富多彩的意象迭加和宛若云霓般的气韵流动,深刻地描绘了进入崇高情境的心理形态。在她笔下爱的期待是多么美妙,期待中的静谧,让“我的马蹄莲和城堡中每块砖石/都回归禅意”。这时“我的耳畔却有音乐响起/像是从雪山上飘来的霞光/挟带着祈祷的钟声/轻轻地摇撼着我的心扉”。她在等待她的尺咫天涯的爱人,大海涨潮心也涨潮,于是 “星星和月亮和五彩缤纷的贝壳/都穿过时间的墙壁”,这种安逸和静谧的境界,不仅渲染了宗教般的圣洁和虔诚,而且表现了宗教般的宏奥和玄秘——“我在一千次的拒绝之后/却陷入了一次迷失/迷失在海浪熏风中/迷失在天旋地转的神话里/多少企盼不在企盼中到来/而痴迷却在不该痴迷时出现/从此 一个神奇的梦/就弥漫了我清幽的小路/在白色的教堂后面/竟然是金色的沙滩”。 这种宗教般的圣洁和虔诚,源自理念和信仰,也源自性格和气质,妍丁喜爱深沉和凝重,追求那种历经风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之恋。具有这种高贵的人生理想、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才会产生隽永的诗之情韵:“在穿过菜场的方向/每天都有一对手挽着手的老人/一个老人习惯/用她的左臂挎着菜篮/另一个老人习惯/用他的右手拎着网袋”;“没有人流可以冲散他们/没有风雨可以挤跨他们”(《手挽着手的温暖》)。这真是一幅人生安乐图和爱情祥和曲,她有时用设问的语势,表达她的这种人生追求:“等我老了/你还能挽住我的臂膀/撑开一柄隔世的绿油纸伞/在廊檐下听雨落穿石么”;“等我老了/你还能把我背在背上/在夜色阑珊的晚上/去寻一串粘掉牙齿的冰糖葫芦么”;“等我老了/你还能在情人节的早晨/送我一枝带露的玫瑰么”,她能精确地画出复杂的爱情心理图像,一方面表现了岁月的烟雨没有磨损爱意绵绵,另一方面又在祈望“奔流不息的岁月啊/那就让我留住一点年轻吧/生命的花蕊再迟一点衰落/好让我精心照顾我爱的人的晚年”(《等我老了》),只有典型的中国女性才会有这种爱的奉献;只有富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人,才会有这种真挚的祈望。这种深沉凝重的恋情,在时尚性的爱情游戏、杯水风波面前就更显得高贵和隽永。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