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邹岳汉 / 中国散文诗从寂寞到繁荣的30年


作者:邹岳汉  来源:中国诗歌网  责编:祁 人  日期:09-03-30 19:20:57  点击:


 

生命以加法标志成长

又以减法迫近死亡

        《无题》, 1979

 

*        *

蔚蓝,一种减法,减去岸,减去陆地。

蔚蓝,一种加法,加上风浪,加上起伏。

(《蔚蓝之诗》, 2008

 

两件作品都引入了“加减法”的比喻,前者用以阐述生命的过程,后者用以表现大海一片蔚蓝的状态;前者阐述到“明白”为止,后者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以上只是例证之一,事实上,另一些象征性较强的作品,其蜕变还要来得更加剧烈。这种微妙而明显的嬗变正是中国散文诗 30年间朝积极方向迅速发展最生动的体现。

再以本书第一辑几件代表性作品为例:

周庆荣:《我们 (二) 》。 本人主编的这套年度选集从 2005年起开始收录周庆荣的作品。 2006年,我从《周庆荣散文诗选》中首次读到他的《我们(一)》,开头第一节就引起我的注意:“ 炉火正旺。 / 多少个日子里,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静静地坐着,孤独而美丽。 /我们给炉火加柴,不断地将我们自己投入火焰,我们变成火的模样,我们自己为自己取暖。 / 我们毁了自己,我们又使自己得以战胜严寒,我们试图不被忽视地活着,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只是寂寞和遗忘 将自己投入火焰而后转化成火焰为自己取暖,意象奇警,凝聚;而燃烧的辉煌过后终归寂寞、遗忘,又饱含体验至深的人生世故。无论从形式的完整、内涵的深蕴来看,它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散文诗短章。《我们(二)》在《诗潮》刊载时我曾写下如下荐语:“周庆荣,上世纪 80年代末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 1990年曾托美国“玛丽·格丽娜”之名出版散文诗集《爱是一棵月亮树》,引起广泛影响。《我们(一)》作于 1993年, 15年后续写的《我们(二)》,既延续了“ 60代”人当年的心声,又显示出历经岁月磨砺后带来的深沉、自信,完成了由‘孤独而美丽’到“我们此刻站在无数目光的焦点”自我认知的转折。《我们》以群体诉说为外延,然其思想内核及语言表达方式极富个性色彩。关于他的创作经历和作品,许淇、海梦、灵焚在《散文诗世界》等报刊上有专文评介。

黄钺:《蔚蓝之诗》。 诗中较多地采用了新诗分行的形式,但整体上仍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开放度极高的文体,容许多种尝试,把握“度”就好。其中的《暗礁》有如下两行 : 我看到:海,因此而激情澎湃,千万年,海浪因此而一次次练习站起。 /一艘在它一侧沉睡了多年的船,早已怒气全消,并选择缄默。 大海“激情澎湃”是常用的形容词,而海浪“一次次练习站起”,语言平实而气势陡峭。一艘沉船最后选择了缄默,隐含许多世事沧桑。

同为联组式短章,周宗雄的《大漠三题》,孙文涛的《在五月里生活》,姚园的《六月的碎片》等抒写明朗而语言节奏把握各有不同。谢克强笔下 “隔着两个世界”的“门”;崔国发笔下“蜿蜒百姓血脉”的“河流”;黄金明笔下“正在变成深渊”的“钉子”,唐力笔下“悬挂着的半截钢轨”;宓月笔下有着“青色心事”的“桃子”;以及北塔等人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现代象征意味。

联组式短章在一个总题下分出若干个小节,表现一个主题的多个侧面,扩展了散文诗的容量和表现力。但这绝不是散文诗唯一的形式。各种题材、各种形式都可以写出散文诗佳作。比如任剑锋的《永定土楼》一组所处理的题材都是现实的观照,却体现出作者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对于艺术美、人格美的向往与追求。特别是寓言式的《石头的演变》,深刻揭示出人性异化所产生的怪现状。

9 7 3 1 2 3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最好的中国诗人”欧阳江河:新诗正值中年

 下一篇:左代富诗词选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