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语言 作者 石菩提 http://bbs.yzs.com/thread-210229-1-7.html 语言,在诗歌创作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了,诗歌是语言的炼金术! 那么什么是语言?通俗地说语言就是说话!而从语言学上的定义说: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口语,然后有书面语。 诗歌作为书面语言的一种体裁,可能是口语和书面语连接最紧密的一种文体了。《毛诗大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诗这种文体又兼具着乐和舞的成分。 那么,什么是好的诗歌语言呢?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语言首先是表情达意的。在此基础上注重音乐感,节奏感以及修辞。文为主干,辞为枝叶,因而使得诗歌摇曳生姿。因此,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过于注重修辞,或者说任意地滥用修辞。 说道修辞,“鸦背驼着夕阳”,这个“驼”字就是好的修辞,精炼,简洁。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炼字”的传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但这些修辞在一首诗歌中,通常是作为一个闪光点而出的,如果一首诗歌中充斥着反而不好。 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是美的语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说法,“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所谓“不隔”,是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地描写事物,使形象鲜明自然、生动活泼,有天化生成的自然真切之美,无人工雕琢之痕;而所谓“隔”的作品或词句,往往或用典冷僻,或语言生涩,读者理解起来常常要多费思索,缺少自然真切之美。 在语言之上还有气,所谓气,例如汉魏风骨的“骨”,豪迈劲健的语言,这是一种气;例如陶渊明,自然真醇,这是一种气;例如李白,豪放飘逸,这同样是一种气。气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独特的语言气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韩愈有言,“气盛言宜”,当然,韩愈此处的“气”更接近于孟子“吾养吾浩然之气”的“气”,但本质上市相通的,因此,诗歌语言的修炼应该是以练气为主,修辞为辅。王小波推崇穆旦的译笔,认为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是雍容华贵的英雄诗体,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