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茵的那方净土
——田少青和她的《沅茵短诗集》
周占林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待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题记
第一次看到跳跳猪的名字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另类的名字呢?马上就要元旦了,论坛的事一波接着一波,对着这个奇怪的名字便没有过多地探究。过了一段时间,白沙向我推荐跳跳猪做中国诗歌论坛“诗人驿站”的版主,那时我对她才开始稍有了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跳跳猪、沅茵与田少青变换着不同的身份出现在网上和网下,我和她也慢慢地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在中国诗歌论坛,如果有人问这里的版主谁最勤快?怕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跳跳猪了。她不但像山中的清泉,清澈见底,而且有时候在中国诗歌群里的聊天更像一个顽童,处处尽显其天真与纯朴。在交往的过程中,也常有令我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那就是她为了一点点儿小事,曾伤心地欲辞去版主之职。
在山东岱巩崮桃花诗会上,一位本地摄影家在行程中,对其讲述当地的风景名胜与民间故事,她用那双纯洁的目光看着对方,并且认真地问:“讲这些你收费吗?”
摄影家诙谐地说:“当然是收费的啦。”
我在旁边听到摄影家逗她,忍不住想笑。可当我还没有笑出来时,田少青从口袋里拿出钱包,掏出一张百元钞票递了过去。
当然,钱还是她的,民俗故事也装进了她的记忆。
当她要我为她的新诗集写点东西时,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题目:沅茵的那方净土。
其实她写诗的时间不算长,并且进入这个圈子也是近两年事情。对于诗歌创作,可说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而且,她似乎拒绝“套路”和雕琢。也许,正是在这种创作状态之下,才使得她的诗作有别于他人,显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这本《沅茵短诗集》中,太阳、小鸟、风、花、枫叶、灯笼、树木等等都有了生命与灵魂,通过平实的语言文字,不加雕琢地把自然物象与自然力量表达出来。我不知道田少青信不信佛,但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即不仅人与人平等,而且包括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等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皆平等。这种信仰,在其诗集中随处可见。“一只幼鸟,两脚挂在枝上颤动,又颤动/高空追逐的大雁,引诱他想飞的翅膀/他想跨过高山,他想飞跃江河/他想在云里搭巢,月亮做他的台灯/他想得很多,他的心比天还高/脚跟拴个石头似的/他呼扇着不丰满的翅膀/祈祷:来世做风的儿子”(
《想飞的幼鸟》)幼鸟在作者眼中和自己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命和追求,无论是大雁或是石头仅仅是作者借用的物种,在他们的陪衬下,“来世做风的儿子”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小鸟对自由的追求。
诗歌该怎样写、写什么常常是初学写作者问得最多的话题。而沅茵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为那些所谓的写作宝典所累,她不太喜欢看书,更不喜欢看那些教人写作的书。于是,她的诗歌便只能是沅茵的诗歌。“去海滩,漫步/不对任何事物产生怀疑/周围的人皆是朋友/曾经有过的矛盾/记恨哪个人/现在挥挥手/一笑而过/遇到熟人,打个招呼/——我是住在海边的人”(《住在海边的人》)简洁,自然,一种恬淡的心情,一幅绝美的图画。作者正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渴盼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期望和平,追求和谐。在沅茵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她探索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的自由,表达的自由。用敲击键盘的方式表述出来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渴求,对爱的无休止追寻。当然,作者把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也写进诗里:“我活在地球上/只看见脚下的沙土/却没见它全部的样子/科学家告诉人们/地球的形状是椭圆型/像个鸡蛋/哦,原来如此/鸡蛋的皮很脆/一敲即碎”(《祭奠地球》)。地球不但是我们人类的生活家园,也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的摇篮。作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我们所处的地球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当我们尽力去呵护他时,他也才会呵护我们这些寄生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命。
“阿弥陀佛之净土是佛的净土,是出三界之净土,是佛满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圆满,四十八大愿所成之大乘不共法之净土;弥勒菩萨之净土是三界内,尚未出三界。”沅茵的那方净土,是她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创作的基地,即在三界之内,又在三界之外。她能从这片净土里吸取营养,也能在这片净土中种植。不论是禾苗也好,杂草也好,都是一种生命。相信沅茵会尽力尽心地去呵护他们,而如何选择是她的自由。但我相信,她会让他们拥有不同完美的结果。
(周占林,男,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