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空:解读朱枫的两首诗
辨证艺术与苍凉气氛—读朱枫《宁静》
辨证艺术手法在我国历代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创作中尤其是诗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如“千营共一呼”的多与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有与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喜与忧、“天地一沙鸥”的面与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与静……无不是从艺术辨证中来显示结构的精致,从而形成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诗人朱枫是运用辨证艺术表现手法和营造气氛的高手。我曾经专评过的他的那首《初春郊外登高》,就较好地运用了“高与低”“虚与实”“有与无”“静与动”的艺术辨证方法,给人以“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凝重内蕴。读他这首《宁静》,不但感受到其辨证艺术的运用,还从中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气氛。
诗歌开篇就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辨证观:“寂寞起于喧嚣”;紧接着诗人写道:“这最深的孤独/是一片树叶从风掉进了井底”,对孤独感的描述不但深刻,而且形象;而“天上的月亮在夜里宁静/一盏灯有它自已的温馨//白白的纸上铺着月光”,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一个字都可以让夜色零乱”,其“宁静”,可谓极至矣。
在这样的苍凉氛围下,“想着一个人此时打开栅栏”,内心的思潮涌动和外界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动与静”,就在作者这样冷静的笔触下展现出来。最后“一匹马走回了内心的草原”,终于万籁俱寂,一切都归于宁静了,又回到了主题,一种体验感就在凝练的文字中艺术地完成了。
《宁静》(作者/朱枫)
寂寞起于喧嚣,最深的孤独
是一片树叶从风掉进了井底
天上的月亮在夜里宁静
一盏灯有它自已的温馨
白白的纸上铺着月光
一个字都可以让夜色零乱
想着一个人此时打开栅栏
一匹马走回了内心的草原
独特的韵味——读朱枫《喊山》
朱枫这首诗的排列如“岸柳倒影”,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可谓大胆和新颖;读朱枫的这首诗感到一种独特的韵味,结构单纯而明朗,文字浅显而内涵丰富,在平凡中酿出了不平凡的艺术美酒:通过滔滔不绝的充满深情的呼喊和实虚相间(实:河水、苍松、猕猴、桃树;虚:嘻戏、歌声、惊悚、桃子)、从实到虚的艺术表现,旋律层层逼紧而不失悠远,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回归纯真自然的渴望感和韧性,让读者似乎也听见主人公的心音,从而深深的感动着。这首诗歌与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喊山》(作者/朱枫)
喊,喊山谷清澈的河水,让它还我们泼水的嘻戏
喊,喊挂壁的苍松,让它还我们青青的歌声
喊,喊那跳上肩的小小猕猴,让它
还我们一些小小的惊悚,喊
喊一棵小小的桃树
让它送给我们
一只小小
桃子
喊
我轻轻
的喊,大声的喊
白天黑夜的喊,把嗓音
喊出苍老,把额头喊出皱纹
一座山的回声,多远,多远,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