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冀金雨散文诗集《金言广语·流光拾遗》
P. 226

2、九一八遗痕


                 1931 年,日本的刺刀挑破 9 月 18 日的夜色,沈阳

             陷落。
                 1933 年,《塘沽协定》要求华北门户洞开,将冀
             东划为非武装区。日军突破长城防线,拱卫北平的长
             城防线形同虚设。目睹着被战火烧焦的残帛在怀中漂

             流,永定河发出无声的呜咽。
                 1935 年,《何梅协定》要求取消河北省及平津两
             市国民党党部,取缔华北抗日活动,撤退中央军。日
             军在永定河西岸设“屯兵区”,炮兵观测点踞卢沟桥

             西沙岗,望远镜直抵宛平城的砖垛。将“缓冲区”的
             界碑,生生钉进母亲河的腰椎,刺痛母亲河的脊梁。
                 永定河沿岸百姓,望着河面上飘来的《塘沽协定》
             传单,才知道自己的家园,早已被划进了“缓冲区”——

             母亲河的胸膛,竟成了侵略者的砧板。


                                    3、华北阴云



                 永定河畔,难民沿堤向南奔逃,哭声碎在浪里。母
             亲抱紧襁褓,婴儿因吸不到奶而啼哭,归鸦在黄昏里
             鸣叫。谁也不知道,明日的曙光还能否从母亲河浮起。
                 1936 年末,华北伪府在日本人操纵下披起“自治”

             外衣,日军磨砺爪牙,伺机进犯北平。
                 宋哲元审时度势,虚以应付,密令 29 军厉兵秣马,
             暂避风头;反击的刀枪,时刻不能离手。



               218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