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8 - 南平诗集:《七月的一滴露珠》
P. 368
诗坛一些复杂之事或争!今天在流派网看到“曹伊论争”之
论文,按理可以站队助阵,但从伊沙同志的言语中,又看到
了诗人的无奈,故写了一首微型诗:“立足自己的芯 // 公平
对待两边的空间……// 不差毫厘 发出自己的声音”[《摆
钟》2018.09.29]一文。这也是激发写此文的动力所在。伊
沙同志言“虽然 1988 年我写了《车过黄河》,由于当时我
还在读大学,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诗人,只能算是一个有准
备的拥护者”。可见伊沙同志创作《车过黄河》是在大学时
期,其思想的局限性是必然的,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笔者
有点不忍而站队助阵。其实在下不是讨论“口语诗”的好与
坏而来,也不是偏袒伊沙同志,反感到他成了诗坛的可怜人!
为何如此说呢?他以《车过黄河》为代表作出了名或“臭名
远扬”,是谁之过,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大学生的过错吗?
诗友们啊!睁开公平的眼睛看看吧!伊沙同志与近年的《XX
法》的作者一样,都成了诗坛中那可怜与无奈之人,诗歌文
本只代表诗写者个人的七情变化,是不是好诗,达到了可发
表的程度难道是诗写者自己决定的吗?那些推波助澜而不负
责任没有担当的编辑与主编在哪里呢?造成诗坛如此怪象出
现,个人认为都是有关的编辑与主编的错,与诗写者关系不
很大,笔者在《对写诗歌的一点思考》(见流派网诗评栏目)
一文详说了,不必重复!正如著名诗人非马所言“作为一名
诗人,要对自己负责任;作为一名诗评家,要对作者负责任;
作为一名编辑,要对读者负责任”。可见责任的划分不能全
压在诗写者个人身上,更何况不是诗人的诗写者,开始只是
学步之人而不是真正的诗人呢?不过,成了名的诗人也要时
时反省“作为一名诗人,要对自己负责任”,不应再滑入到
不该进入的地方……。对今天的“对骂”中伊沙同志言“他
350